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粤西高职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1-23陈雪梅

武术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粤西民俗人才

陈雪梅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 广东 罗定 527200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乡村文化体育的繁荣、创新人才培养。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1]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体育是公认的绿色产业,与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匹配,体育融入乡村,前景无限。高职体育对此大有可为,对高职学生开展创新的体育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体育的志愿者、指导员、体育活动组织者、体育管理者等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人才。体育的核心是人,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人,体育力量的浇灌,有利于乡村振兴结出更为甜美的果实。

1 研究背景与缘起

粤西地区的民间体育文化品类众多、形式丰富,一直流传许多特色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如湛江的人龙舞和飘色、茂名鳌鱼舞和春牛舞、阳江的放风筝、云浮的禾楼舞和双龙舞等等,都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粤西地区重要的体育与文化旅游资源,促进体育文化旅游资源高效利用,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等,值得专家学者研究、探讨。现粤西地区群众体育基础浓厚,体育产业发展也初见成效,在粤西各地区多次举办大型赛事,如马拉松、举重、拳击、武术、沙滩排球、跳伞等体育比赛;有多种组织的体育协会或俱乐部:羽毛球、乒乓球、沙滩排球等。以此为契机,创新粤西高职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体育的志愿者、指导员、体育活动组织者、体育管理者等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人才,助力于乡村体育振兴。有关乡村与体育振兴研究,有张龙超、韦家华、连 漪及李华等人,他们分别从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整体水平构建、建立健全体育服务内容体系、全面提升农村体育服务建设水准和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阐述,表明运动振兴乡村,体育大有可为。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研究,有姚建雄、罗刚林、郭铜樑和徐健等人,其结果表明:要从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方法、途径、意义、观念等方面提升教师素质,利用现代新技术进行宣传,提出在互联网 +”模式新的经济形态下,认为高校体育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也指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不足,提出其相应解决办法,进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迈上新台阶,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国外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在关注保持乡村活力,如韩国搞过“新村运动”,日本搞了“乡村重建”计划。美国为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从重视乡村体育教师选聘、构建多元化的体育教师培养方案及提高其乡村待遇等方面措施。国外有关高职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创新研究尚未发现。

2 乡村振兴与体育

2.1 乡村振兴对体育的影响

乡村振兴,体育事业有新空间,体育产业有大市场。实施乡村体育振兴,要让高职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认识到体育运动与增进健康的关系。认识到培养体育创新人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力度。粤西位于广东省西部,地处山区,经济文化都较落后,汇聚多族人民,在粤西地区有多所的高职院校。由乡村体育引入的这些理念,将有效化解群众矛盾、实现高效分工合作。如何进一步消除城乡供给差别、区域差别,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2]开展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如舞狮、放风筝、人龙舞)、休闲体育旅游发展产业化(越野、攀岩、跳伞)和建立健全体育服务体系等,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粤西高职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研究之一。

2.2 体育创新人才培养重要性:

通过对粤西地区高职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高世人对当地区的认知度,积极促进粤西地区各体育项目向着健康、科学、和谐方向发展,有效弥补乡村振兴战略下现代体育项目在农村开展的不足,为响应全民健身新时代到来提供实践场地,普及大众体育运动的参与度(球类项目、各项体育赛事组织、培训),发展地方特色传统运动,开展相关的体育旅游资源、组织相关赛事、拓宽投资渠道等方式为当地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热点。经济水平决定政府对当地体育设施设备投入、制约体育水平的发展;而体育运动的振兴又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及人民的健康快乐。通过粤西高职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可持续性的研究,可以重新审视粤西地区高职体育的演变、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创新价值,为美丽乡村振兴战略下粤西地区高职体育项目合理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体育服务内容体系和构建和谐的体育文化咨询平台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新农村体育文化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

2.3 乡村振兴与体育创新人才的关系

体育是现代的人本之育,能够帮助乡村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体育不仅仅是运动,也不局限于健康的需求。它代表着文明,蕴含着精神追求,是一种生活方式。[3]体育旅游融合,是体育参与乡村振兴的一条捷径。体育是典型的人气接口,能够为乡村供给源源不断的“访问量”,实现财富的跨地域重新分配。运动振兴乡村,平台在乡村,核心是运动。如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已举办12届的体育节风筝赛事,让学生亲自制作风筝,传承着风筝文化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要传承发展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特色产业”。[1]振兴乡村特色文化,不但可以为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搭建了平台,而且也为多方面发展民俗体育文化提供了路径、方式。

3 乡村振兴体育的发展的路径

3.1 乡村民俗体育方向,文体融合发展路径

乡村旅游产业在不断地开发与发展,随着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城乡文化冲突、乡村商业化气息浓厚、乡村特色缺失等问题的出现,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乡村民俗体育文化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乡村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是推动新农村进步的精神动力,善于继承,勇于创新,融入乡村民俗体育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新农村才是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之道,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3.2 体娱生活方向,健身康体发展路径

随着粤西经济的蓬勃发展,健康休闲娱乐的生活成为了人们日常的度假首选方式。相当多的人群利用假日,寻找体育与娱乐相结合的生活方式,达到健身康体的目的。在走访调查中发现阳江的放风筝项目可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可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融合运动与度假相一致,锻炼身体、愉阅身心。使其成为阳江乃至全国高校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教育的典范,从而实现高校、地方共嬴和蓬勃发展。2019年6月在阳江举办风筝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训班,其通过多种形式、不同渠道的渗透,让学员 “ 走进传统艺术,感受风筝艺术 ” ,使学员在学习实践中参与、体验,形成对阳江风筝的认同、热爱,从而积极参与阳江风筝的传承与发展,这对阳江风筝的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的经济振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划时代意义。

3.3 发展地方特色的体育产业:特色传统项目、旅游休闲体育,体育公共服务等方面

民俗体育的发展需要开拓思维,创新方法,在其原有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发掘。如云浮的禾楼舞等民俗体育可通过连滩民间艺术节、南江文化艺术节、连滩油菜花节、罗定稻米节这些浓厚的节日气氛里面,进行演出宣传其审美价值、运动价值、经济价值等。这样可达到提升其品牌效应,加速发展其产业的市场运作。将各地方的民俗体育产业与节庆活动、经贸活动、民间习俗、文化艺术节和乡村旅游等结合,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力量,加快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提升地方民俗运动的品牌效应。

3.4 整合多方有效资源,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充分发挥乡村体育旅游的助力作用需要整合多方有效资源予以精准扶持。如合作开发户外探险项目、足球小镇、体育娱乐休闲小镇等。[4]体育文化是推进新农村振兴建设的内在动因,要通过加强当地政俯的财政投入与支持、发展当地民俗体育特色文化产业、带动乡村文明建设、实现各地域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展现乡村特色风貌等方面,切实发挥体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在2019年11月17日南粤古驿道“天翼4K高清杯”定向大赛第七站在茂名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开赛,这是该赛事第二次在当地举办。经过两次办赛,信宜的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很大的提升,村民的素质以及集体荣誉感也有显著的提高。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实现的是“体育+”效应。大赛每到一地,不仅带去体育热潮,以实际行动践行“全民健身”“健身强国”,还会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其赛时在民众的影响力度,体现着乡村面貌的改善。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岗位需要为目标。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 号)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融合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下,提出了高职体育创新人才的对应策略。

4 高职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策略、建议

4.1 培育专业体育旅游运营商和经营性体育旅游人才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国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体育旅游休闲娱乐活动的关注明显加大,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同时,需要进行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如水上划船、帆船、赛船等运动,需求大量水上运动的体育专业组织管理方面的人才,可通过校企结合方式,培养经营性体育旅游人才。

4.2 加强校企结合,加强城乡结合,促进乡村体育振兴

鼓励城乡体育融合发展所需的体育人才,制定“人才支持计划”,各级政府部门要创造条件推动“体育人才下乡”,鼓励体育专业人才参与乡村体育发展各项工作,吸引城市体育人才到乡村创业。[5]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留着在本乡本土的人才,更要吸引外面的人才来本土发展。

4.3 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

学校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体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临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劳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需要我们对现有教学形态进行创新改革,在围绕“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基础上,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资源利用、教学评价等方面向“产业需求”“应用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倾斜。在攀岩、蹦极、探险类的运动项目,这种风险较大的旅游项目必须要求专业人才具备特殊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

4.4 以立德树人理念培养高职院校体育创新人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现代化有素养的公民。创新德育方法,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回到基础,回到生活,回到实践,回到人本。高职体育教师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素养传播,包含思想素养、体育知识和体育心理、专业能力等,体育教师的这些素养将影响学生体育兴趣、体育动机及以后走上工作的社会就业态度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粤西民俗人才
粤西出土唐许夫人及冯氏墓志相关史事考略
350人参会!恒兴虾苗在粤西再次火爆,为何深受养户青睐?
冬季民俗节
人才云
民俗中的“牛”
粤西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茂名:粤西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