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的分析:城市与奥林匹克运动间互动发展研究

2020-11-23李翠霞

武术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奥林匹亚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

李翠霞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城市的发展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除了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员外,还有许多前来经商做生意的商人,以及数量庞大的观众,所有这些人的日常生活安排即便是社会供应高度发达的今天看来,也依然复杂而艰巨的问题,那么古希腊人是如何解决的呢?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与城市建设有着怎么的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城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关系,同时也有利于今天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1 古典时期:城市的源起与古代奥运会的萌发

1.1 先声:古希腊前期城市的出现

奥林匹亚以其众多的祭拜场所而显赫一方。其原因不外乎:出自奥林匹亚的神谕都是灵验的,假之以相应的宣传,吸引了趋之若鹜的朝圣者。在其鼎盛期,奥林匹亚乃是侨居在事个地中海地区的希腊人定期聚合的地方,每四年一次。从现有记载来看,如此多的观众一起涌向奥林匹亚地区,他们是如何食宿?如何生活?如何解决生活物品的供应问题?这些日常生活所必须天天直面的事情,在那个时期是如何解决的呢?

根据记载公元前700年左右,为了迎接更多的参赛观众和选手,奥林匹亚圣进行了大面积的平整工作,甚至为建起了宏大的防洪工程,最终迫使流经其间的科拉狄奥也因此改道。同时奥林匹亚为了承接更多人的生活与居住,共打了27口深井,以满足当时人们的饮水需要,由此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当时生活在奥林匹亚区域人员是非常之多的。据当时的著名诗人品达和地理学家斯特拉波的记载,庆典活动美轮美奂,除了希腊常见的祭祀活动之外,还有舞蹈、宴会和论坛等丰富多采的活动。[1]由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参加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观众非常之多,而且活动内容也极为丰富,那么这就要求当地的伊利斯城邦要有强大的接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如此巨大的盛会。

从当时古希腊城邦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各城邦都有自己独特的了发展走向,而且相互之间有一定的互补关系,虽然也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但终归在共同的宗教习俗和文化习性引导下构建起人类最初的也是最为盛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慕尼黑的古代史学者克里斯蒂安·迈尔在阐释奥林匹克竞技游戏的意义时,是从关注希腊文化的几个特点着眼的。希腊文化的突出特点就是城邦,这些城邦非常在乎其政治独立性。即使在公元前8世纪希腊殖民时代,当环地中海和黑海建立起许多新城市时,希腊人也未建立大帝国,而是通过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联盟来抗击城邦的内外敌人。独立的城邦需要沟场所,以保持其文化共性。诸神的圣殿便为他们提供了这种场所。偏远的奥林匹亚的优势在于,它的崛起让希腊各城邦都无法占地利,其圣地地位在全希腊受到承认。[2]从这一角度来看,奥林匹亚地区城邦的发展恰好满足了当时古希腊人的需要,同时也为古希腊人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使得所有古希腊人都可以欢聚于此,共同祭祀他们的大神宙斯。当然换一个角度来看,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无形中促进了古希腊各城邦的发展,使这些城邦可以通过该城邦的公民代表城邦参加奥林匹克运动角逐,从而使该城邦扬名天下。

1.2 全盛:古希腊时代城邦的繁荣

当然在古希腊除了四年一次的全希腊人都可以参加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外,还有许多城邦自己举办的城方性运动会。这些地方运动会是某个地方自我认同的表达方式,也是当地上流阶层的自展示,它们促成社区的形成并提供对当地和总体希腊文化的认同可能。这也是奥林匹亚竞技赛会得以发展并延续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当然为了满足这些地区性运动的顺利举办,在古希腊体育制度化的特征是修建功能性体育设施。在希腊,体育场成为所有其他较大长度的准绳,如士兵们每天行军要达到150个体育场的长度。亚里士多德计算地球周长为40万个体育场长度。1罗马里被转换为8个体育场长度。[3]跑马场是希腊第二个具有体育功能的设施。从公元前680年开始就有四马双轮战车赛,从公元前648年开始则有了纯粹的赛马。希腊第三个功能性体育设施是竞技训练场(Gymnasion),供参加重大体育比赛的运动员进行训练。该词源自gymnos(裸),也就是说平时希腊竞技运动员是不穿衣服的。[4]可以说这些体育设施的建设不但搞高了本地区公民的身体素质,促进了该地区公民的文化认同度,而且也在无形中增强其国家防御能力,毕竟强健的公民是强健士兵的根本来源。

除了基本运动设施以外,古希腊在公元前4世纪许多城邦都出现了被称为角力学校的建筑群,被用作摔跤、拳击的训练场。竞技训练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希腊城市的标志——以区别于那些不开化的城市,因此作为形象工程它靠公共资金和捐赠修建。竞技训练场作为地标性建筑所用建材十分昂贵,并且饰以丰富的建筑雕塑。希腊在小亚细亚的城市如米利都、经弗所或普里恩甚至把竞技训练场建成奢侈的文化中心,在本已庞大的体育设施旁又加盖了剧院和公共图书馆等机构。雅典三个可以上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竞技训练场发展成哲学园,它们的名字与柏拉图学园、安提西尼又称快犬学校和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哲学学校密不可分。由于体育和教育的这种紧密关系,人文主义以降有一种理念认为,竞技训练场是为社会精英所建的一种教育机构。[5]在古希腊时期角力场通常是孩童少年去学习竞技的场所,而竞技馆则是成人和青少年去的地方,正是由于竞技馆里充满了青年人和成年人,所以吸引着许多哲学家、诡辩家、诗人,甚至是演说家在竞技馆的大厅内宣扬他们的学说观点,以达到吸引青年人的目的,日久天长,竞技馆也就一步步演变为哲学园之类的学堂机构。

正是由于这些体育设施的建设使得古希腊各城邦在无形中增强了自己的竞争力。引人入胜的体育比赛提升了圣地的声望,反之亦然。无论是在古老的贵族文化中,还是在民主时期,公众和竞技比赛在大希腊都起着重要作用。各城邦的竞争与其说是通过战争,还不如说是通过体育竞赛来进行的[6]。文化史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认为竞赛体现了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塑造了竞争这一概念,他认为这是希腊文化的原动力:抗争、公开竞赛、成就、志向。对此荷马的诗句中早有概括:“总想尽压群芳,永远独占鳌头。”[7]从这一句话也可以明白为什么古希腊各城邦如此热衷于建设体育设施的意图。

希腊的竞技比赛都是个人角逐,没有团体赛。通过这种个人化、单独的运动员扮演了其城邦代表的角色,他们的成就增强了认同感和城邦内部的团结。因此他们所有的城邦全力支持他们,获胜后为他们庆功。体育在希腊各城邦都成为重要习俗,因为只有通过数年的系统训练才能在奥林匹亚竞技比赛中获得胜。

1.3 后续:古希腊之后城市的起落

奥林匹亚竞技比赛上升为一种涵盖整个希腊文化圈的赛事。比赛轮流在每个城邦举行,具体主办城邦由使者每四年在所有城邦公布。这种每四年举行一次的比赛共举办了293次,前后延续了1000多年。作为一种赛事安排,它经历了从贵族文化向民主的过渡,最终甚至经历了向希腊化时代的过渡和融入罗马大帝国。根据希腊人的观点,极为喜爱竞技比赛的诸神对运动的崛起做出了贡献。但运动对诸神的形象发生了深刻影响,他们都被塑造成运动员,裸体并有着完美的身材。[8]但是随着波斯人的入侵,以及伯罗奔尼撤战争的延续,古希腊两大城邦:斯巴达与雅典也双双衰落了,正是由于古希腊城邦的衰落,各城邦统治者难以有精力关注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各城邦公民也将目光聚焦于现实生活,代表着古希腊城邦文明与兴盛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日渐衰落下去,并最终在罗马的统治下燃烧了1169的奥林匹克运动圣火熄灭了。

2 中世纪时期:城市的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复苏

欧洲的中世纪是基督教统治的时期,城市生活受限制,基督教成为当时城市居民主要的精神支柱,体育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自从文艺复兴之后,西方许多人文学者开始关注研究古希腊罗马的体育文化。佛罗伦萨的政治家帕尔米耶里在其对话体著作《论市民生活》中写到推崇“身心均衡的教育”,身的方面他提出骑马、击剑、爬山和按照奥林匹亚模式组织的竞赛。[9]由于文艺复兴的影响,当时许多学者开始回过头来关注起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古希腊时期的地区性运动会。例如人文学者波吕多罗斯·维吉留斯在其有关奥林匹亚竞技会以及地峡、尼密阿和皮提翁竞技会意义的权威词典中探讨了古代与近代文献,论述了最重要的运动项目并提及借助奥林匹亚竞技会进行纪元的事情。[10]正是当时这些著名的人文学者对于奥林匹亚竞技会的关注,使得当时的人们对于古希腊时期的奥林匹亚竞技会高度关注,其中保萨尼亚斯写的《希腊志》和品达写的《奥林匹亚颂》被重新编辑,多次印刷,而且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广为留传。

正是这种人文热潮也带动了当时城邦的建筑热潮。1555年在隶属于威尼斯的维琴察城市共和国成立了一个“奥林匹克科学院”,旨在促进各类艺术,该院选择大力士赫拉克勒斯做保护神,为了对他表示敬意于1558年举行了奥林匹克比赛。科学院的创建者都是维琴察城市里的贵族,他们又聘请当时著名的设计时安德烈亚·帕拉第奥建造了保存至今的自古希腊罗马以来欧洲第一座独立的剧院——奥林匹克剧院。他还在自己撰写的《建筑四书》中论述了古希腊的体育建筑,如为年轻运动员修建的训练设施,并且详尽描述了其功能。作为维琴察奥林匹克剧院的标识,帕拉第奥在外墙上选择了古代竞技场的赛车场景。[11]可以说,此时城市建设与古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几乎同时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直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再次推动着城市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 近代时期:城市的复兴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觉醒

近代兴盛的第一推动力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仅提高了生产力将人类解放出来,而且从生产关系角度也无形中分隔了人们居住的传统城市生活模式。城市的建设速度在机器工业的带动下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时期,而作为竞技运动代表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也随之被再次关注起来。当然在工业革命发展的初期,一些地方性体育竞技比赛也纷纷呈现在世人面前。典型如威尼斯的划船比赛,威尼斯面朝大海,其城市自由甚至也与此有关,它与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陆部分没有共性。为了保持城市自由,训练出优异的划船手就成了当务之急,通过举办划船比赛可以促进划手的成长。关于划船比赛的报道最早见于13世纪下半叶。[12]这些区域性地方比赛可以说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觉醒前的阵阵钟声。

欧洲城市发展首先是骑士比武场地的发展。中世纪骑士比武开始是在一些自然形成的绿草地举行的,之后又发展到一些重要的宫殿附近建有专门进行骑士比武的场地,这些场地是不允许盖房和用作耕地的,而且比武场地要平整、底土要坚硬,草坪要经常进行修剪。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这种比武场逐步到城市的中心具有代表性的广场上举行,这样四周的房屋既对比武进行的空间分划,而且这些房屋自然也成为观众天然的看台。随后城市还发展出其他类型的运动专门场所,例如射击场和游戏草坪。

中世纪时许多城堡为了谋求自保,所以特别重视本土居民的射箭技能,甚至这种风气也影响到上层贵族,甚至是国王,有资料显示16-17世纪的所有英国国王都热衷于射箭。因此射箭协会纷纷成立,这些协会还举行各种活动,许多活动一直持续到现在,成为城市庆典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随着火药武器的普及,这种较为原始的射箭逐步为各种形式的射击比赛所取代。射击活动成为新的时尚。射击场不单单是在那里举行庆典或其他体育比赛的运动场所,而且它也象征着城市的自由,这无疑也是为什么这项体育项目在中世纪晚期达到其他机构顶点的主要原因。每座有些自我意识的欧洲城市,在中世纪末叶都拥有自己的公共射击场。[13]从某种角度来看,现代射击武器是一种城市发明物,它们由城市的工匠制作,优越于骑士的武器,因此也标志着城市文化优于骑士制度。尽管射击比赛后来在军事上已经没有意义,但它们仍旧是城市自由、成就或力量的象征。

这些比赛由于没有对参赛者的资格进行限制,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市民都可以参加,甚至不是本地区的居民也可以参加,正是这种开放的格局,让射击比赛几乎成为欧洲地区最受欢迎的一种竞技比赛,甚至可以说这也是欧洲各城市之间经常举行的一种比赛,有学者认为“射击比赛的作用是欧洲城邦共同文化的焊接剂”。此外大型体育比赛有利于城市间的联系,并可在体育比赛中缓解它们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类比赛也有助于建立城市间的整体意识,找到彼此间的认同。[14]游戏草坪则标志着一个地区的城市化和一个城市的大小,因为小城镇只要跑到城墙附近,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草地。只有当地居民密度达到一定指标,居民超过一万时,才需要专门设置游草坪。比如纽纶堡的“哈勒尔草坪”,这是一块1.7公顷大的场地,位于老城西部的圣约翰尼斯区,1434年市政府购买了这块地“供全体居民享用”。纽纶堡的人认为,这块草坪是中世纪德国大城市中最早出现的休闲场所。哈勒尔草坪上举行的有记载的最早的大型射击比赛是在1439年。[15]当时除了在城墙周围设置游戏草坪以外,还有一些城市率先在市中心广场设置游戏草坪以供广大市民进行游戏娱乐。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是瑞士的“椴树广场”,以及1277年巴赛尔圣彼得广场。有些游戏草坪同时也是节庆草坪,因为群众性体育活动通常是与节日联系在一起的。在大城市中,特别是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或佛罗伦萨,一般利用现有的场地开展球类或其他体育活动。皮可烙米尼,后来的教皇庇护二世于1434年在巴塞尔开宗教会议时对那里众多的游戏草坪有过更为详尽的描述:“全体年轻人都会聚集在这里,如果他们想跳舞或是玩耍的话。他们在这里跑步、摔跤、射箭、训马、教马跑碎步和卧下;也有人在此投标枪、投石,以显示自己的力气;许多人玩撞球,但不是按照意大利的玩法”。[16]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射击场带有某种保护城市的军事化意味,那么草坪游戏和网球场则完全是市民娱乐和私人休闲的典型场所。

总而言之,近现代体育的兴起与人类的自我觉醒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中世纪时的体育主要是与宗教保持一定的关系,那么近现代的体育着开启了人类自我为中心的时代,体育也就是在这个阶段重新开始了自己独立发展的时期。特别是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标志着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在逐步拉开了他的帷幕,由此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步入历史舞台,并引导着人类步入一个全新的未来。

猜你喜欢

奥林匹亚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
神圣的奥林匹亚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设计中的江南贡献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从《沉睡的维纳斯》到《奥林匹亚》的传承与革新
奥林匹克日
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南京开幕
浅析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展望
重估《奥林匹亚》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的技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