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苗族节庆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研究*

2020-11-23杨胜菊

运动精品 2020年1期
关键词:芦笙变迁苗族

杨胜菊

贵州苗族节庆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研究*

杨胜菊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贵州苗族节庆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形式、功能、发展动力、发展路径等进行分析研究。变迁形式表现为内容多样化、活动形式转变;功能变化表现在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凝聚与社交功能方面;发展动力体现在文化自觉与创新、国家重视、社会经济内在需求;发展路径主要有节庆民俗体育休闲化、竞赛化、非遗化、旅游产业化。苗族节庆民俗体育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多样化特征及传承发展的方法、路径对其他民族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苗族;节庆民俗;体育文化;变迁

2018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支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加强各民族传统体育交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民族文化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其中苗族人口众多,民俗文化丰富,通过对苗族节庆民俗文化变迁的研究,以期构建出其他民族文化在变迁中传承发展的有效方向。

1 苗族节庆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发展形式

文化变迁既是人类学关注的主题,也是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在谈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时,杜维明认为,传统与现代在实践中必须互相补充,取长补短[1]。现代化有好的发展也有不好的发展,我们要用传统的价值批判现代化,当然现代化一些先进的观点也可以对传统进行一些同情的理解和批判的认识,这两方面都应该进行,是互动的[2]。文化变迁是一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既不可能是一个清晰的线性更替,也不可能是简单的更新或融合,更不能以文化的特殊性和民族性而否定文化的发展[3]。所以,对于苗族节庆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不仅要重视它的过去,更要关注其与现代化的结合,找出适合之路。

1.1 内容多样化

苗族历史文化悠久,民间传统节日较多,除法定节日外,绝大多数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农闲时节,其中较为隆重的有苗年、龙船节、四月八、吃新节、芦笙节、花山节、赶秋节、踩鼓节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节庆民俗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例如苗年,苗语称“能酿”,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苗年中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芦笙踩堂、走寨结同年,同时还举行斗牛、斗马、斗鸟、射击、爬竿等传统民间体育比赛活动。斗牛、斗马是苗年节庆活动中最具吸引力的,常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前往观看。贵州省贵阳、惠水、龙里一带的苗族群众每年四月初八的祭祖节人数均在20万人以上,活动内容包括吹芦笙、跳舞、唱山歌、荡秋千、上刀梯、玩龙灯、耍狮子等,现场人山人海,场面蔚为壮观。

1.2 活动形式转变

苗族民俗节日活动众多,许多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统一的习俗方式。“八月八”苗族风情节,同时也是苗族群众传统的“尝新节”。每年农历八月初八,苗族群众将自家的粮食、鸡、鸭、粑粑等拿到寨里一个宽敞的地方,男女老少、亲朋好友集聚一堂,举杯同庆,载歌载舞。为把“八月八”苗族传统文化节日继承和发扬光大,兴仁市委、市政府将举办好“八月八”苗族风情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重点挖掘苗族悠久、古朴的民族文化。兴仁市“八月八”苗族风情节已举办了十多届,向外界推介了苗族同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对于苗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2 苗族节庆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功能定位

2.1 教育功能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早在原始社会就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传授角斗、射箭、骑马等技能,以获取食物或抵御外敌。在现代社会中苗族节庆民俗体育在教育方面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苗族节庆民俗体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受到中国其他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富有自身的文化内涵。经常参与充满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亲身感受民俗活动的内涵和魅力,能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2.2 健身功能

民俗节庆体育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它源于最淳朴的现实生活,以强健体魄、锻炼身体为目的,体现当地民族文化特色,是一种传统的健身方式。苗族群众最初生活在闭塞的环境里,与外界接触甚少,在自然的生态环境中,苗族群众通过节庆民俗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节庆民俗活动的健身功能是苗族节庆民俗体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源泉。

2.3 凝聚与社交功能

体育社交是以体育作为媒介的一种交往方式,包括体育观念、体育行为和凝结体育文化特质的物质产品的交流,在不断的传承和延续中逐渐形成了民族特色文化功能,这种文化功能满足人民精神层面对体育的需求[4]。例如苗族芦笙舞,也称“踩芦笙”,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舞者围成圆圈,至少有两人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则手拉手随之翩翩起舞;另一种是由观众围成圆圈,以顿足在旁助兴,由两个芦笙队轮流作集体或个人表演,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跨步、跳跃等动作。这两种形式都表现了苗族同胞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传承和延续了苗族传统文化,丰富了苗族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增进了民族交往,增强民族凝聚力。

3 苗族节庆民俗体育文化变迁发展的不竭动力

3.1 苗族主体在自身文化上的自觉与创新

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和形成过程,以及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方向[5]。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研究者对苗族体育文化的研究不断提高和深化,苗族民间社会对苗族文化的认识和重视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在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觉引导下,苗族人民深刻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高度认同,自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摒弃与生活现实不相适应的文化习俗,追求更为适意的生活方式等[6]。

3.2 国家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

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2016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强调,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积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青少年中的推广与普及。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指出,要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2018年1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建设,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扩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在国家相关文件的助推下,传统保守的节庆民俗体育活动向大众敞开怀抱,但需提升自身特色以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需要。

3.3 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影响苗族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群众开始转变传统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寻求更美好的生活。苗族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改变。现代许多苗族群众平时较少穿戴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一般只在重大节日才会穿戴;饮食也开始注重营养的摄入;在住宿上逐渐远离传统的木房、土房,向牢固的钢筋混凝土房屋转变;在出行方面,基本每家每户都有出行的车,不像以前主要靠马车和步行。由此可见,苗族群众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日益突出。

4 苗族节庆民俗体育文化变迁发展的路径选择

4.1 节庆民俗体育休闲化

休闲体育是现代体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在人们的休闲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们更多地用休闲活动来满足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苗族传统体育活动要从满足大众休闲娱乐需求出发,将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苗族节庆活动与地方民族优惠政策、社会融资相结合,建设苗族文化展示区、苗族风俗传统文化体验区、苗族手工艺品和旅游商品制作展销中心等,推进苗族休闲体育文化发展。例如大方县已举办187届的苗族跳花节,节日期间有来自广西、湖南和凯里等省内外游客与当地村民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项苗族传统盛事。2008年,苗族跳花节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吸引了更多的人了解苗族文化、参与苗族活动。

4.2 节庆民俗体育竞赛化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民族性、广泛性和业余性等为特色,发掘整理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形式,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和促进各民族团结,现已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之一。苗族节庆民俗是人们长期以来在生产生活中践行天人合一理念而形成的衍生文化,是人们岁时节令的一种习俗活动和文化行为[7]。苗族节庆民俗体育活动众多,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创新,将苗族传统与现代元素完美结合,在诠释苗族悠久传统和独特地方风情的同时,让更多的人零距离感受到苗族独特又丰富的民俗文化魅力,走一条符合现代体育竞赛发展的路。在贵州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代表毕节市出战的赫章县苗族芦笙舞队,在技巧类表演中,用苗族传统舞蹈《地龙滚荆》为基本元素,结合现代元素编排的芦笙体育舞蹈《飞笙踏月》,得到观众和裁判的一致好评,获得一等奖。由此可见,芦笙舞跳出传统模式,融合现代体育舞蹈,是一条正确的创新路径。

同时,新生代青年是发展苗族文化的不竭动力,应加大苗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苗族传统文化的平台,让更多人学会芦笙舞、苗语歌,让苗族节庆民俗体育大放异彩,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保障。

4.3 节庆民俗体育非遗化

总体上来看,许多苗族节庆民俗体育活动面临着传承危机,急需引起各界人士重视。毕节有三个历史悠久的跳花节,包括金海湖新区归化的益阿勃跳花场、纳雍县锅圈岩苗族彝族乡的利治绩根跳花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沙里坝跳花场,但这些跳花节如今已经不举办了。即使有一些地方依然举办跳花节,但限于物力、人力、财力,规模不大,另外活动申办比较困难。如今,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促使苗族文化的发展有进一步提升,许多苗族节日被列入了非遗保护名录。例如,安顺市苗族跳花节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盘州市苗族踩山节被列入贵州省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兴仁市苗族跳花节被列入贵州省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4.4 节庆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化

苗族文化是苗族同胞的一种传统特征,许多节庆民俗体育活动体现了民族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在重视对苗族节庆民俗原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应注重“旅游与发展”相结合的转向升级之路,充分开发苗族特色节庆民俗体育文化。例如:以苗族芦笙舞、杀鱼节、苗家山歌等为主的民族歌舞品牌,以苗家蜡染、苗族服饰和特色民居等为主的民族工艺品牌,以苗家酸汤、苗家豆腐、苗家腊肉等为主的民族产品品牌等等。通过民族体育旅游策略,打造苗族文化旅游区,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到苗族节庆民俗活动中,以苗族特色节庆民俗文化引导特色产业发展,以特色节庆民俗体育旅游促进特色文化发展,推进苗族传统体育与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引导社会力量推动苗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相结合,利用体育休闲旅游项目开展具有苗族特色的传统节庆民俗体育活动。

5 结论

贵州苗族节庆民俗体育文化在发展变迁过程中呈现出多元文化特征,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结合研究审视新形势,首先要将苗族节庆民俗体育活动融入旅游项目中,丰富旅游市场,提升节庆民俗体育文化内容;其次,把握苗族节庆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规律,健全各种法制和法规,制定节庆民俗体育活动发展规划;最后,积极创新苗族节庆文化体育活动,突出其自身的特色,注重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1]吴德群.社会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68.

[2]朱汉民,肖永明.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68.

[3]刘举,庞立生.从文化变迁谈传统文化精神的瓦解与重塑[J].天府新论,2014(2):133-139.

[4]李成龙.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8.

[5]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78.

[6]张海云.青海贵德汉族节庆民俗变迁研究——以三河地区春节民俗为例[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2-66.

[7]宁威.历史上节庆民俗的组织化传播[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6):591-596.

Research on the Changes of Miao Festival Folk Sports Culture in Guizhou

YANG Shengju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Yunnan, China)

曲靖师范学院研究生项目(项目编号:2018YJS01)。

杨胜菊(1993—),硕士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冯强(1971—),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体育历史与文化。

猜你喜欢

芦笙变迁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小渔村的变迁
岜沙芦笙节
你好,芦笙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一纸婚书见变迁
清潩河的变迁
芦笙恋歌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