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技推广对茶叶生态种植的影响研究

2020-11-21卜应露

关键词:户主农技茶园

梅 莹,黄 冲,卜应露

(1.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对于山区乡村而言,在农业生态转型的背景下,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型农业是改变山区农业弱势,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茶叶是山区的特色经济作物,发展生态茶叶成为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的有效途径。对山区农户而言,回避风险、保证安全是其经济行为的主导动机,农技推广作为将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是众多影响山区农户生态茶叶种植因素中的重要变量。有学者认为农业技术推广是把科学与生态连接起的桥梁[1],农技培训、农技讲座、现场指导等农技推广服务培养了生态农民,对发展生态农业至关重要[2],但也有学者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的影响,质疑农业技术推广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作用[3]。由此可见,农技推广对推广和生态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还缺乏一致性的结论。生态生产是茶叶生产转型趋势[4],也是山区生态环境改善和消费升级的需求[5],明确山区农技推广对生态茶叶种植的影响有助于促进农技推广由单一的技术推广应用转向农业技术传播和生态生产促进,从而提升农技推广的边际效应,加速山区茶叶的生态转型。

二、山区农技推广与茶叶生态种植关系

山区独有的地理环境为茶叶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茶叶生态种植作为一种新的茶叶种植方式,是在保护和改善茶园周边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生产科学技术进行集约化经营的茶叶种植模式。由此可见,茶叶生态种植强调茶园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交融和更为高效、节约的技术手段。农技推广是农业推广的基础,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及咨询服务等方式,把应用于农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山区技术推广中涉及茶叶的技术推广服务包括茶树新产品推广、茶树栽培管理、茶树品种选育、茶园标准化管理、制茶机械、茶叶加工装备、茶资源综合利用等生产技术和茶叶营销、茶叶贸易、茶旅游、茶艺创新和茶文化传播等系列延伸服务。山区农技推广在茶叶技术传播的同时也会对农户的行为决策产生影响,具体对茶叶生态种植影响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技推广有助于农户加强对当前生态环境压力的认知,了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生态转型的趋势,从而提升山区农户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种植意识,增强山区农户茶叶生态种植偏好。第二,农技推广有助于增强农户市场理念,了解茶叶市场上随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后生态产品需求不断增加趋势,从而加大农户茶叶生态种植的预期收益,促进农户茶叶生态种植行为。第三,农技推广增加了农户与农技推广人员沟通交流,促进农户对茶叶生态种植模式的了解。此外,农技推广中茶叶生态种植技术的广泛传播,有助于农户更好地掌握茶叶生态种植技术,从而降低农户茶叶生态转型种植的风险。第四,农技推广有助于农户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为农户充分利用自然力,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成本提供了可能,促进茶园生态环境的改善,间接降低了茶叶生态种植的成本。第五,农技推广中茶叶机械的推广和使用提升了茶叶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茶叶种植的集约化经营,从而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提供了可能(图1)。

三、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为明确农技推广是否对茶叶生态种植产生影响及主要在哪些方面产生的影响,课题组分别于2017 年7 月和2018 年1-3 月对安徽省黄山市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

(一)数据来源

安徽省黄山市总面积9 807 km2,拥有520 km2左右的茶园,是安徽省茶叶的两大主要产区之一,拥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溪绿茶”等多个品种,中国十大名茶黄山独占三席,也被称为中国“茶乡”。按照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标准要求,黄山市实施了《黄山市生态茶园建设方案》,并构建了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头,以黄山茶叶综合试验站、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祁门茶叶研究所、黄山茶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茶叶行业协会和各大茶叶龙头企业为支撑的“高校+专家组+农技人员+经营主体+茶农”的茶叶技术推广体系。生态茶园的种植面积由2011 年的1 400 hm2增加到2019 年的21 333 hm2。本次调查采用随机入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主要调查区域有黟县碧阳镇、祁门县柏溪乡、闪里镇和黄山区三口镇、龙门乡、汤口镇,共计发放280 份问卷,剔除不完整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265 份,问卷有效率94.6%。

(二)模型选择和变量描述

本研究主要考虑农技推广对农户茶叶生态种植的影响,即被解释变量Y为农户是否采用茶叶生态种植的模式,若农户选择茶叶生态种植模式则Y=1,否则Y=0。主要解释变量X是农业技术推广,根据前面的理论细分为农户是否曾经参加农技培训、茶叶生产是否以农机操作为主、农户茶叶生产资料是否主要农技员推荐、是否与农技员经常交流、是否受政府生态种植支持影响五个方面,假设所有影响都是正向的,即参加农技培训、经常与农技人员交流、茶叶生产资料主要农技员推荐、以农机操作为主和受政府生态种植影响都会促进农户茶叶生态种植行为。由于茶叶生态种植还可能受农户家庭特征和农户对生态农业认知的影响,故将农户家庭特征和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设为控制变量,其中农户特征变量包括户主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茶园面积和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农户对生态农业认知变量包括是否了解茶叶生态种植模式和是否看好茶叶生态种植前景。由于被解释变量Y是0 和1 的二值变量,采用Logit 回归模型,假设影响茶农在茶叶种植选择生态种植模式的概率为P,选择非生态种植的概率为1-P,则具体模型方程如下:

两边取对数得到的模型回归方程式为:

对收回的265 份有效问卷中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数理统计特征进行进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三)模型结果分析

利用Stata12.0 软件对变量模型进行回归计量,回归计量结果见表2。

表1 变量定义及统计性描述

从表2 看出运行结果显示Prob>chi2=0.000 0,LR chi2(12)=190.13,表明模型整体通过显著性检验,变量对农户是否选择茶叶生态种植的总体影响是显著的。但P=0.05 的单个系数显著性Z 检验显示农户特征变量中户主年龄x1、户主性别x2、家庭农业收入占比x4、茶园亩数x5这四个变量Z 统计值较小,均未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而受教育程度x4的P>|z|=0.022<0.05,Z 统计值较大,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除户主受教育程度外,户主性别、户主年龄、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茶园亩数对茶叶生态种植行为选择均没有显著影响。农技推广变量中是否曾经参加农技培训x6、是否经常与农技员经常交流x9、是否有了解农业种植模式x11和是否认同生态种植理念x12与生态种植选择构成了显著关系,且都通过了5% 的显著性检验,但茶叶生产是否以机械化生产为主x7、生产资料选择是否农技员推荐x8及是否受政府支持力度影响x10的Z 统计量值都较小,均未通过检验,表明这几个变量对茶农生态种植行为选择不具有直接的影响。

表2 农业技术推广影响农户生态农业选择行为的Logit 回归计量结果

由于基础模型中有较多变量结果不显著,采用逐步回归法,剔除不显著变量,对模型进行简化修正,结果见表3。

运行结果显示LR 检验值=185.25,Prob >chi2=0.00<0.05,模型通过总体显著性检验,且六个变量Z 值都较大,概率都小于0.05 的显著水平,模型通过单个系数显著性检验,模型Wald 检验显示Prob > chi2=0.000 3<0.01,表明变量联合在1%水平上显著影响农户选择生态农业的概率,拟合优度较好,且修正后的模型预测效果检验显示模型总预测正确率为94.22%优于基础模型总预测正确率为93.06%,模型总体预测准确性提高,修正后的模型较之前更为合理,因此Logit 模型回归方程式为:

从变量回归系数可以看出,户主性别x2、户主受教育程度x3、是否曾经参加农技培训x6、是经常否与农技员交流x9、是否了解生态种植模式x11和是否认同生态种植理念x12的系数符号都是为正,说明男性农户选择发展生态农业的偏好较女性大,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曾经参加农技培训、经常与农技员交流、了解生态种植模式和认同生态种植理念会增强茶叶生态种植,农技推广服务对茶叶生态种植具有正向的作用。而且从表3边际效应系数可以看出,在有效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茶农了解生态种植和看好生态种植的前景会促使生态种植行为发生的概率分别提高30.94%和35.17%,说明茶农对生态种植的主观认知对生态种植行为选择至关重要,茶农了解茶叶生态种植模式,看好生态种植前景有助于提升农户茶叶生态种植行为。此外,茶农曾经参加农技培训会使生态种植行为发生的概率提高39.61%,与农技员经常交流沟通会使生态种植行为发生的概率提高77.01%。由此可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有助于茶农了解茶叶生态种植模式,经常与农技人员的沟流交通有助于降低茶叶生态种植的风险,也提高茶农茶叶生态种植行为。

表3 修正后的Logit 回归计量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农技推广与茶叶生态种植的关系分析与安徽省黄山市农户调查数据的Logit 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整体而言,农技推广对山区农户茶叶生态种植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农户参加技术培训和经常与农技人员交流对茶农是否选择茶叶生态种植有着较大的影响。(2)农户对茶叶生态种植模式的了解程度及对茶叶生态种植预期收益对茶农生态种植模式的选择影响明显,农户越了解茶叶生态种植模式,越预期茶叶生态种植前景很好,越有可能采取生态种植模式。(3)户主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茶叶生态种植行为的选择也有显著性影响,茶农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接受生态种植理念,选择茶叶生态种植的可能性就越高。相对而言男性农户茶叶生态种植选择的可能性比女性户主大,可能山区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女性相对保守,不太愿意改变原有的茶叶种植习惯。(4)调查中户主的年龄、家庭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及茶园规模特征实证模型效果不显著,主要是因为样本数据是随机入户调查获得,由于在家农户大多困顿,平均年龄偏大,且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相对较大,茶园多为自有茶园,户均规模较小造成的,具体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建议

1.充分利用农技推广体系,加大生态种植模式宣传推广

由于农技推广对农户茶叶生态种植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因此,为促进山区茶叶生态种植,应充分利用农技推广体系,加大对茶叶生态种植模式的推广宣传力度,丰富有关生态种植的农技推广内容,并实时更新生态农业技术信息和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等内容,让更多的农户了解茶叶生态种植模式,掌握茶叶生态种植技术。此外,农技推广中也应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户交流沟通能力培养,进一步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作用,而不仅仅是为技术推广而推广,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农户的茶叶生态种植理念,降低农户茶叶生态种植的风险,进而促进农户茶叶生态种植行为,最终实现山区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户茶叶经济收益的增加。

2.强化农技推广与农户教育的结合,增加农户生态行为

由于农户受教育程度对农户茶叶生态种植选择能够产生积极的显著影响,因此,为促进山区农户茶叶的生态种植,农技推广服务中除关注各类技术的传播外,还应加强对农户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将农技推广与农户教育相结合,使得农技推广由单纯的技术指导服务向提供技术、信息和进行教育培训的综合服务转变,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引导和鼓励农户积极主动学习,提升山区农户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从而强化农户对生态理念的内在认同,促进农户采用茶叶生态种植模式。

3.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构建高效的茶叶生态种植服务平台

茶叶生态种植涉及传统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引进与使用,为有效发挥农技推广对茶叶生态种植的促进作用,应丰富和完善“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技推广体系,以便有效协调农技推广体系中各个不同主体共同发挥茶叶生态种植的促进作用。此外,也只有构建茶叶生态种植高效服务平台,才能确保在茶叶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生产过程中能够获得充分有效的技术、信息、物资、决策咨询等技术指导服务,实现产前农户茶叶种植的生态调整引导,产中农户茶叶生态生产的技术指导,产后农户生态茶叶的销售帮助,从而降低农户茶叶生态种植的风险,提升农户茶叶生态种植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户主农技茶园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新形势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茶园飘香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回来(外一首)
周宁生态茶园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茶园观色
张小飞落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