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博物院藏漆器

2020-11-21高雪张语师

收藏家 2020年10期
关键词:雕漆漆器花纹

□ 高雪 张语师

漆器,简而言之,即髹漆之器。器物一经髹漆,就具有较强的耐酸、耐碱、耐高温、抗潮、防腐和绝缘等多种功能,故漆器坚固耐用,免受渗漏腐蚀,又可施加花纹装饰,既经济又美观,可谓人类物质文化史上一枝奇葩。中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漆器的文明古国。

漆器是以木或其它材料造型,经髹漆而成的器物,具有实用功能和欣赏价值,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的特性并将漆调成各种颜色,用作美好装饰之用的国家。我国漆器的产生,从同步发现最早的河姆渡漆木碗算起,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岁月,漆工艺经过了战国时期的发展,秦汉时期的繁盛,明清时期的辉煌,达到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地步。然而由于漆器不易保存的属性,故唐宋以前的漆器,除考古发掘中见到的部分外,存留下来的极少,现今所见的传世漆器大多为元明清三代的作品。吉林省博物院现藏有明清漆器上百件,现拣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藏品加以介绍。

1.明中期 雕漆梅花纹漆盒 (图1)

口径6.5、高3.8 厘米。盒为圆形,蒸饼式,子母口。圆弧形盖,盖面略隆起,器壁斜收,矮圈足。盒底及内里髹黑色漆。盒面以不断连接的曲折线作底纹,上层浮雕两组梅花,枝干曲折盘绕,四周伸出枝干和花苞。枝干叶脉清晰生动。盒底与盒面纹饰相同。此盒漆层肥厚,扁矮小巧的蒸饼式器形,布局疏密平均,构图稳定,漆色红润,漆质坚实,刀法熟练。明代宫造雕漆器多数体量较大,此种小盒数量虽少却很精致。

雕漆,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和精华,至少有1400 余年历史。横跨唐宋元明清5 个朝代。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一起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再加上宫毯、京绣、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则合称“燕京八绝”。雕漆始于漆器,是以大漆为原料,在胎体上一层层涂堆到适当厚度再进行加工雕刻的艺术品。雕漆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漆雕、剔红、剔黄、剔绿、剔犀、剔黑、剔彩、堆朱、堆漆,明朝中后期才统称雕漆。

2.清雍正 描金彩漆椭圆花瓣盘 (图2)

此盘长22.9、宽16.8、高4 厘米。盘呈椭圆形,菊瓣口,随形圈足。通体在紫红色漆地饰描金彩漆花纹,盘内底随形描金,内饰花枝,内外壁每瓣饰有朵花,外底红光漆。

该盘造型隽雅,描绘精细,地色红中偏紫,此盘制作精致,形制规范,花纹工致,其构图、用色及纹饰都具雍正时的典型特征。雍正朝,由于皇帝的重视,彩漆描金器的制作甚为发达,成为此时期漆器的重点品种,此盘即为雍正年间最有代表性的彩漆描金作品。

3.清 剔彩荔枝纹漆盒 (图3)

高4.5、口径11、底11.5 厘米。传世品。

此盒为菊瓣形,平底。盖面以朱漆回纹地压出荔枝果实图案,树叶为绿色漆,叶茂果丰,花筋、墨绿色叶脉清晰,外壁刻朱漆六棱形花纹锦地,以朵朵小花装饰,犹如繁花似锦,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使图案疏朗,写实生动。盒底及里髹黑光漆。荔枝因谐音“利子”“立子”,故荔枝图便可达此意,回纹寓意福寿吉祥深远绵长。盒盖上刻纹较深的荔枝图案以及周边的格子纹饰是清中期雕漆的典型图案之一。

剔彩是在器物上用不同颜色的漆,分层漆上,每层若干道,使各色都有相当的厚度;当剔刻需要某种颜色时,便剔去在它之上的漆层,再在需要的漆层上面刻花纹。此盒形制新巧,雕工精致,状物摹写,生动逼真。

4.清 剔犀方碟 (图4)

此碟高2.5、口径10 厘米。木胎黑漆,正方形,器表漆分层反复髹成,器面雕对称的如意云纹4 个,中心雕柿蒂纹,器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

剔犀是雕漆工艺中的一种技法,制法是两种以上色漆,逐层积累堆起然后用刀剔刻几何规律图,利用断面的斜层取色,其花纹轮廓,必须齐平,构成等高线状的规律图案。此技法北京旧称“云雕”,日本则称“屈轮”。始于宋兴于明,有1200 多年历史。剔犀漆器工艺繁杂,制作困难,生产周期长,是我国现有漆器工艺中最复杂、最珍贵的一种。

剔犀工艺器物有着光泽莹润、胎薄体轻、纹饰华美、坚固耐用的优点。其最大的特点是使用黑红两种色漆有规律地逐层髹涂百余遍,在达到足够漆厚的胎骨上剔刻唯美、流畅的卷草、云纹等线条,刀口断面清晰地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充满灵动之美。红黑两色也是云雕技艺的主色调,沉寂冷静的黑色和活跃跳动的红色结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符合人类的审美追求,成为剔犀技法永不退色的标志。制做出的各种工艺品和实用器物,大至屏、箱、桌、柜,小至碗、罐、盘、盒,制成品或挂、或摆、或居家使用、或观赏收藏,件件精美,无不雅俗共赏。

吉林省博物院还藏有清剔犀大盘(图5),清剔犀漆桌(图6)此三件剔犀文物都用漆精良,纹饰对称工致,是清朝官造漆器之精品。

图1 明中期 雕漆梅花纹漆盒

图3 清 剔彩荔枝纹漆盒

图4 清 剔犀方碟

图2 清雍正 描金彩漆椭圆花瓣盘

5.清乾隆 剔彩云龙纹圆捧盒(图7)

通高20.5、直径28.5 厘米。

盒木胎,此盖盒为圆形,子母口相扣合,壁面宽深,底承圈足,体量颇大。通体髹朱红漆,色如枣皮,采用雕漆工艺,于大漆之上雕琢出层层图案。盖面圆开光内剔一条行龙腾飞于祥云之间,头额宽阔饱满,凸雕圆眼,张口,体弯曲劲健,鳞纹清晰,尾部为火焰形,五爪,正中有一宝珠。龙整体气宇轩昂,身躯硕壮,神情生动,趣意盎然,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表达了祥瑞之意。开光外饰回纹、莲瓣纹。器壁共剔8 条赶珠龙,龙尾相接。在波涛汹涌的海水江崖之上,游龙倒发突目,剔刻深峻繁密,腾动穿行于云霞之间,四周环艺祥瑞,仙气升腾。底部饰海水纹、锦地纹。盒内及外底均髹黑光漆。此器物具有典型的乾隆朝时期诸多特征,雕工锋芒毕露,细致缜密,通过多层次的雕法和开光的设置提升了构图的立体感、动感和震撼力,使人赏心悦目,如同置身画内。

剔红是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在漆层上雕刻出图案。

图5 清 剔犀大盘

图6 清 剔犀漆桌

海水龙纹是一种典型的龙纹,瓷器上多见,本品汲取了前代及同时期瓷器纹饰的精华,利用剔红技术将海水龙的威猛矫健立体地表现出来,鳞片争张,云水翻腾,形神兼备,实属难得。乾隆皇帝酷爱雕漆,专设造办处承办皇家漆器制作,此器物漆层厚实,雕琢刀法圆浑之中又见犀利,每一个细节经精心雕琢,呈现出皇家的富丽堂皇,精美而又富有庄重感,彰显着乾隆一朝的繁荣气象。

图7 清乾隆 剔彩云龙纹圆捧盒

图8 清 红漆描金花卉船式茶托

图10 清 填漆戗金八宝云龙菊瓣式捧盒

此盒造型浑厚大方,漆色沉稳,漆质细腻,雕刻圆润,运刀娴熟,纹饰繁缛精细紧凑,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是清剔红中的精品。

图9 清乾隆 剔红五蝠香盒

6.清 红漆描金花卉船式茶托(图8)

此器物长17.4、高4.4、宽9.8 厘米。1965 年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而来。器物船形、通体饰红漆、描金。

漆器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

描金是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绘花纹的装饰技法,也有把描金称作“描金银漆装饰法”的。描金常用在黑漆地、朱色地或紫色地上。

茶托,又名茶船或盏托,亦称茶托子、茶拓子,一种置茶盏的承盘。其用途以承茶盏防烫手之用,后因其形似舟,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此器型独特、别致,品相完美

7.清乾隆 剔红五蝠香盒(图9)

通高8、口径9.4、底部10.5 厘米。

香盒是放置香品的容器,香盒既用作容器,也是装饰香案、居室的物品。此香盒木胎,圆形,拱盖,正中寿桃形鎏金钮,子母口,横出宽口沿,平底。盒外通体髹朱漆,盖及口沿的主体纹饰是在卷云纹地上剔出五只蝙蝠,主次分明,层次清晰,达到了浅浮雕“五福捧寿”的效果。即五只蝙蝠围绕寿桃形钮的纹样,寿桃居中,寓“福寿”之意。器壁剔出六棱形花纹锦地,似繁花遍地。底及内胎髹黑色漆,细腻匀净,无款。

雕漆,漆器装饰工艺的一种技法,是在以木或金、锡为胎的器物上多次涂漆,层层积累到相当厚度,再用刀在漆层上雕刻花纹的漆器,由于漆层色彩不同,又有剔红、剔黄、剔彩、剔犀等品种。

这件器物造型精致独特,雕工精细纯熟,无论是满地锦纹,还是锦纹作地,上压其它图案的风格,当是乾隆时期的典型雕漆特征。

8.清 填漆戗金八宝云龙菊瓣式捧盒(图10)

通高16.5、直径38 厘米。

捧盒是食盒的一种,传送食品的专用器皿。多为漆器,重量较轻而且隔热保湿 。此件捧盒木胎,十四瓣菊花形。通体以朱漆为地,戗金彩漆为纹。盖面菊瓣开光,锦纹地上饰轮、螺、伞、盖、莲花、瓶、鱼、盘长组成的八宝纹,以细划沟戗金勾出花纹轮廓及脉络,一龙跃于其中,头额宽阔饱满,张口,身躯硕壮弯曲劲健,五爪,正中有一宝珠,造型雄猛威严,开光外为一圈回纹。盖壁按花瓣依次交替饰赶珠龙纹和花纹,七条龙挥爪张吻,追逐火球,气势雄壮。盒沿饰蝙蝠、如意云纹。底壁饰花纹、海水江崖纹,底沿饰回纹。

填漆是在漆胎上髹漆以后,在漆面上剔浅而平的阴文之后,以浓而厚的色漆填入阴纹,经过磨显才能与原漆地平滑一体后推光而成。戗金就是在干到适度的漆上用刀划刻出纤细的花纹,在刻划的花纹中上金漆。此器戗金和填彩漆两种工艺同施一器而成,戗金勾勒出花纹图案的轮廓及枝叶纹理,后填红、黄、深绿彩漆而成。构图严谨规整,花纹填嵌饱满清晰,打磨平滑光亮,细腻而润滑,彩漆鲜艳纯正,戗金突出主题,使画面有锦上添花之妙,极为富丽堂皇。底及盖内髹黑色漆,无款。

9.清 描金花卉多穆壶(图11)

通高58、口径7.7、底径15.3 厘米。

褐漆描金勾莲纹多穆壶为皮胎质地,通体施漆褐色地,以金漆绘缠枝莲花纹饰。此壶呈圆筒形,器身有四道凸起弦纹将壶体分为五节。每层之间均绘有一朵描金莲花,内髹黑漆,外髹紫漆,通体饰描金勾莲纹。壶顶端为体现藏传佛教文化影响的僧帽式造型,盖顶上安葫芦形铜钮,身附环形链,绳提式,壶把为铜链铜珠设计,便于携带。壶身饰缠枝莲花纹,方曲流上饰二龙戏珠。器形构思极为巧妙,形体高大,造型秀美,漆质亮丽,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风格。

图11 清 描金花卉多穆壶

多穆壶原是蒙古族、藏族等游牧民族的实用器物。多穆壶也叫奶子壶,“多穆”为藏语,意为盛酥油的筒,也用作藏蒙少数民族盛放乳汁的器皿。它口沿加僧帽状边,后来加上把和流,遂成为壶,称为“多穆壶”,始烧于元代。在明代,它作为北方、西北游牧民族惯用的饮用器皿,流行于蒙古和西藏地区,成为当地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必备的饮具。一般为宫廷或蒙藏上层人士喝奶茶所用,到了乾隆时期,更具有为藏、汉民族和好的使命,皇上用于赏赐喇嘛和权贵以及宫中陈设。多穆壶各种材质均有制作,有金属也有瓷质,且以金属器为多,主要为各种金属胎珐琅器,存世常有所见,但漆器多穆壶比较罕见。

10.清 雕漆座屏(图12)

通高72、宽73.5 厘米。

座屏是带有底座而不能折叠的屏风。此件座屏为木胎,独扇插屏式,即两立柱分别落在如意云头墩座上,立柱内侧打槽装屏。为陈设用品。

插屏的一面为黑漆描金,绘有金凤戏牡丹、山石、鸳鸯戏水、双喜鹊等纹饰,生动活泼,寓意平安、富贵、喜庆;另一面为剔红,中心雕有一岛屿,岛上为山庄亭阁重山,四周饰海水波浪及帆船,应为脱俗、超凡的蓬莱仙岛、洞天仙府等世外桃源;屏四边框剔红,饰牡丹、回纹。

底座为剔红,座两侧以透雕如意云纹站牙抵夹;两立柱间装两根横枨,饰回纹;双枨间装绦环板,饰牡丹、回纹;两墩座间装披水牙板缠枝花纹及回纹。

描金是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绘花纹的装饰方法。此座屏运用描金、剔红相结合的技法,表现两个不同的画面,疏密有致,红、黑、金色搭配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此座屏运用两种技法,表现两个不同的花纹图案,疏密有致,纹饰繁缛,从而达到锦上添花,绚丽华美,光彩夺目的艺术效果。

以上列举的明清漆器都非常精美,代表了当时的制漆水平,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产生的影响都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图12.2 清 雕漆座屏(反面)

猜你喜欢

雕漆漆器花纹
一种适用于牵引车导向轮位的轮胎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轮胎花纹学问多
漆器的探秘与鉴赏
刘博闻:将雕漆创新进行到底
漆器收藏三问
雕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文乾刚:别无选择的成功
不该屈尊的大美漆器
按属性分类
文乾刚雕漆艺术再现千年雕漆的传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