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育人”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2020-11-20冯卫东陈育彬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0年8期

冯卫东 陈育彬

【关键词】李庾南;“班级育人”;生活德育

在一次小型研讨会上,成尚荣先生将李庾南老师60余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与智慧概括为“班级育人”。这四个字看似普通寻常,却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我们看来,这两个语词有以下几重关系:其一,班级是育人的场合(情境、场域),育人之事发生于此;其二,班级是育人的平台或凭借,育人之事仰仗于此;其三,班级是育人的资源,育人之事得益于此;其四,育人是班级存在的旨归,只有当班级发挥了良好的育人效应时,它的价值才得以真正实现。优秀班主任都是“班级育人”的楷模,李庾南老师则是楷模之楷模。

在她那里,“班级育人”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即是说,哪里有她所在班学生以及学生生活的存在,哪里就(可能)有她的育人活动或这一活动影响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李老师的“班级育人”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

一、向教学生活要德育

“生活德育論”倡导者高德胜教授说:“有些老师将生活理解为课外、校外生活;有些老师虽然承认学校也是儿童生活的一个构成,却将学校生活界定为教学之外的生活……将教学排斥在学校生活之外,既是对学校生活的扭曲,也是对教学本身的扭曲……生活德育的落实,首要的是向教学生活要德育……如果校长、老师都有了向教学生活要德育的意识和行动,那才是生活德育真正兴盛的标志。”而李老师和学生共度的教学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活动,是一种“生活德育”——

其一,她创立“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为一届届学生提供了道德的教学,创造了道德的课堂生活。

在“自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增强和彰显,这是对其主体人格的一种尊重,一种促成;在“议论”中,教学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交往实践活动,生生彼此相生共赢,平等互助、民主协商精神在此得以初步生成;在“引导”中,学生由浅入深,发生深度学习,在探得知识奥秘的同时,也能体悟和享受发现之旅的快乐与畅意。还有,它并非一种单向或线性行为,生生互引、生对师“导”等情形亦不时发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理想教学景象在此成真。

其二,她的课堂常常给予学生理智的挑战,使学生不时获得和体会知识的魅力,使他们的学习本身成了一种道德活动。

高德胜教授说:“我们很少将学习活动与道德联系起来,实际上,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活动。”当然,这种道德活动兼有正、负两种情形,而一旦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了厌倦、憎恨和逃避等消极情绪或行为,那么,不管他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分数),都不是我们所期待的“道德活动”。李老师不允许自己的课堂存在“肤浅的快乐”,她的学生普遍承担着适度而又略重的学习负荷,普遍面对着适度而又略大的学习难度。她不时鼓励他们在完成基本任务之余“跳一跳,摘苹果”,经由她艺术性的指导,很多学生都达到同龄人或平行班学生所难以企及的“最近发展区”。中小学班主任都非“专职”,都肩负着学科教学之任,倘能将学科知识内在的情感力量还原出来、激活起来,那么,课堂不就是“最佳育人场”吗?

其三,她常在不经意之中把“德育”完美地演绎于教学生活细节中,课堂的“细节德育”传达着她深厚的育人功力,也使她不断逼近自由的育人之境。

李老师非常敏感于各种稍纵即逝的教学细节,不时在这些细节之中激发、传导和放大教与学作为一种道德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她的一些日常教学用语,如“请你再说一遍”“这个问题我还没有弄明白,你来帮帮我”等,前一句使学生感受到个人言说是有价值的,有利于促成其自我良好的效能感,使其获得更大的学习自信;在后一句中,教师自我稚化,有利于师生进行基于平等人格的知识乃至精神的对话。优秀的教学细节大多是“日用而不觉”的,也就在此种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师生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毋宁说是一种学科德育的化境。

二、让德育在活动中发生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活动育人”列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李老师自觉贯彻这一精神,十分重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各种活动,几近完美地回答了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一个问题:“学生的教育为什么离不开活动?”因为,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发生内在而真切的体验;也只有在体验中,相应的教育要求、行为准则和道德律令才能为学生所理解、认同、内化,进而加以践履。

其一,在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中,她尽量让学生自理、自治、自立、自强,分工合作,竞优争先,使个体自觉性和集体荣誉感同步提升,交互促进。

活动最能砥砺斗志,凝聚人心,也是建立或巩固班级共同体的最强动力和最佳契机。学校每年秋季运动会,李老师都会指导班委会制订活动预案,指导他们细化各项工作计划,确保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为”。运动会期间,她基本“退居二线”,和全体学生分享捷报频传的喜悦,每一届运动会,他们几乎都未曾把冠军拱手让人。朱熹说:“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某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有疑问处,同商量而已。”李老师正是一个“引路的人”,除了引领方向,她还引领学生自力自为,引领他们行动自成、品质自育。

其二,班级自主举行多种活动,师生“共唱同一首歌”,在同一种旋律中共鸣,在同一个频率上心跳,进而产生合辙共振的教育效力。

李老师说自己经历过作为学生“姐姐”“妈妈”和“奶奶”等三个班主任工作阶段,而到了“奶奶”阶段,她个人心智更为完善,愈益谙熟学生心理及其成长规律,和学生之间不仅不存在什么代沟,反而越走越近。学生喜欢流行歌曲,她主动去听,发现其中良莠并存,于是引导他们学会选择,并带来民歌金曲,一起欣赏,大家由衷感觉两类歌曲境界迥异,喜欢高雅艺术的人由此日益增多。她从不会忘记一些重要节日,组织学生共度、同乐,尤其重视一些仪式活动。譬如:“六一”儿童节,很多班主任都会忽视和淡忘它,李老师却认为,这是初一学生的最后一个儿童节,意义重大,总是和任课教师一起精心准备,举行隆重的离队活动。学生们普遍感觉,那一刻自己忽然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长感……教室何止是一方空间,它还是一片德育沃土,而班级活动就是渗入其间的“培养基”。

其三,尽最大努力,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在拥抱家庭、学校之外广阔世界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热爱自然和亲近社会的美好情愫。

陆游诗日:“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当下的中小学生普遍不缺乏“江山之助”,他们有较多机会游山历水,放眼世界,但学校或班集体却越来越少组织这类活动,原因主要是虑及安全问题。同样是游历活动,不同组织者会带来不同的活动效果,或许只有由学校或班级组织的游历活动才能实现最优化的综合效应。李老师真可谓“因为难能,所以可贵”。她的每一届学生都有机会或到狼山看日出,赏家乡美景;或到雨花台烈士墓前,参加入团宣誓仪式;或去复旦大学,到上海博物馆,亲临知识圣殿,感受文化芬芳;或赴工厂、下农村、人军营,体验别样生活……这些活动都经过精心策划,确保万无一失,但在安全有保障的大前提下,她又鼓励学生探险、猎奇,努力把校外活动建构为一门社会认知课程、励志教育课程和生命陶冶课程。人们不时批评文化学习上的“校内不足校外补”现象,而在道德教育上,我们确有必要上好“校内不足校外补”这一课。

三、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

朱永新教授说:“家校合作共育是教育现代化、民主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和社会发展到当今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毋庸讳言,在当下,家校合作非常和谐、师长共育十分理想的情形并不多见,而诸如一傅众咻、彼此互耗和“5+2=0”一类现象却非鲜有。让两者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共同托举学生的生命成长,既是双方的责任,更是学校或教师尤有必要致力达成的一种目标。

李老师始终将“班级育人”的触角延展到学生父母那里、家庭之中,营造了一个偌大的、强力的“教育磁场”,把学生、家长紧紧团结到自己周围,团结在班集体所共守的积极价值之下。

其一,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家委会”,合理发挥家长作用,以此适度化解学校或教师难以克服的一些问题,使“班级育人”更趋于全方位和深层次,不断走向应然之境。

很多学校或班级的家委会形同虚设,李老师的班却不然。新班组建不久,她即告知家长家委会组成的规则与办法,请他们据此推举、产生。她班上的家委会组成人员有一定代表性,能在不同层级掌握实情,反映“民意”,提出建议。而至于外出游历、考察一类事,主要由家委会协调、组织,虑及每一个细节,以“底线思维”规避无谓风险。当然,亲子共同参与,也有利于增加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密切彼此情感,这于无形中平添了一股重要的教育力量。

其二,她反对“隔空喊话”,尽力多家访,通过面对面的晤谈,深入了解、体察学生的心灵世界,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走出“长大的烦恼”。

现代信息手段的多样化既使人们的沟通日益便捷,也为大家带来另一种“咫尺天涯”的隔膜感。李老师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不时深入学生家庭,在此一独特情境中,与家长坦诚谈心,为学生的行为、表现正确归因,并共同寻找、建构教育妙策或成长良方。学生都是立体的人,但在学校或班级特定境遇中,很可能只以“平面”示人,深入其家中,则能获知原先隐秘的“第三维”信息,使之“立体”起来。而只有针对“立体的人”所进行的教育,才能使其人格与精神之“体”站直、挺立。

其三,她善于在家长与家长之间搭建互相沟通的桥梁,并以他们客观存在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使之扬长补短、互慧共生。

不同家庭对教育的情感、态度、认识、理解等是不同的,甚至有很大差距。有的善于教育孩子,使他们在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健康成长、不断成才;有的则拙于家教,甚至有各种错误认知与负面作为,阻碍了孩子的进步。“班级育人”常要“育”在源头之处,“育”在家长那里。教师对其“施育”固然可以,而在他们之间架设平台,促成交流和分享,也别有意趣。李老师有一双“牵线巧手”,经由她的媒介作用,一些“教有专长”的家长成了“众长之师”,他们的家教智慧在更多家长那里发生递增,或以“裂变”的形态进行传导和辐射……

“‘班级育人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李庾南老师在此方面值得称道、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甚多,在此,我们只能有所举隅,就三个维度和九个侧面进行一次写意性的、挂一漏万式的描述、反映和评点。本文自然难以覆盖或涵括李老师60余年班主任生活的“外延”,乃至其中的一些主要方面;另外,(说)两种外延相等,这终究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诗性表达”,说到底,“班级育人”的外延总要小于生活的外延。然而,标题的这句话并非是对李老师的“溢美之词”,它实则是对李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上、在立德树人事业上不懈追求之精神和气概的一種真心写照、一种真诚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