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潭“非遗”:活态传承别样美

2020-11-20欣桐

福建文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闽剧平潭非遗

欣桐

每天,当太阳从台湾海峡东边冉冉升起,它的第一缕阳光总是最先照射到海峡西岸这座若隐若现的岛屿上。

平潭是中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主岛海坛岛形似“麒麟”,其最东端的东澳猴研山,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之处,距台湾新竹南寮港仅68海里。正是:隔海相望,近在咫尺!

早在1994年1月海坛风景区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1999年被列入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清单,2006年被列入我国自然遗产名录。

如果说岛上的石头展示了平潭独有的海蚀地貌,那么在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碰撞融合之下,衍生出来的丰富多彩的地域民俗文化——藤牌操、闽剧、词明戏、十番伬、评话和盘诗等,就是散落在岚岛的艺术瑰宝……

石头无言却能歌,唱出了岛上的迤逦,唱出了先民以海为生的大胸怀……

近年来,平潭综合实验区提出实施“特色鲜明滨海旅游工程”,保护传承藤牌操、贝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词明戏、闽剧等地方戏剧被纳入其中。近年来,平潭闽剧团排演的剧目《青天》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词明戏、藤牌操、贝雕等还获得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专项基金。保护传承“非遗”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已成为平潭政府层面实施的文化复兴计划,让“非遗”“活”在当下,“火”在民间。

岚岛戏,老腔唱古风

说到闽剧,可能很多人都认为福州才是闽剧的故乡,但与福州相隔仅100公里的平潭,闽剧传唱却唱出了别样芳华。在海坛岛上每逢老人做寿、喜迁新居、孩子考上大学、家中添丁这样的喜事,村民总喜欢请剧团演上一出闽剧,以示庆贺。在海岛一遇到节日,你到渔村走走,总能听到悠悠的闽腔随着海风飘扬于乡村的各个角落。

据《平潭县志》记载,闽剧自清代由担任浙江水陆提督的平潭人詹功显自福清引入,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1943年,“抗日前哨闽剧团”成立。剧团排练闽剧,积极宣传抗日。1950年,流水镇流水村青年艺人与后旺久村艺人联合组织业余闽剧团,不久,该团改名为“流水乡业余剧团”。1952年,以流水乡业余剧团为基础成立了平潭解放闽剧团,演职员60多人。1960年,平潭县委、县政府创办平潭县艺术学校,平潭解放闽剧团更名为“福建省地方国营平潭县解放闽剧团”。1970年,剧团解散;1980年,剧团恢复。当年,剧团人员达113人。据统计,自1952年至1995年,平潭闽剧团演出现代戏74本、传统戏151本,参加省、市、专区会演剧目共19本,创作、改编剧目52本。这无疑是平潭闽剧团的黄金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平潭闽剧团不仅多次进京演出,还屡获国家级大奖。

一个小小的平潭,却有着如此辉煌的业绩!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令平潭如此与众不同?

“《凤凰蛋》进京演出,得到京城专家认可和群众喜爱。到了新世纪后,《九月无灾》《南归梦》等剧目的会演,获得好评无数,这是几代闽剧人传承的结果。”国家一级编剧陈道贵说。

早在1991年,由陈道贵创作的闽剧《天鹅宴》进京演出,就轰动一时。《天鹅宴》获文化部首届全国“文华新剧目大奖”和“文华剧作奖”,开创了闽剧摘取全国大奖的先河,也是闽剧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平潭闽剧团演员林友泉,也因此首获“文华表演奖”。

2011年,时任平潭闽剧团团长王羚、平潭县志主编吴金泰编剧的闽剧《南归梦》,在第25届“田汉戏剧奖”评奖大会上,一举摘得一等奖,位列5个一等奖中的首位。

2017年6月,在杭州举办的第24届BeSeTo(中韩日)戏剧节中,王羚创作的闽剧《双蝶扇》,由中国戏剧家协会选送,连演两次,大放异彩,赢得观众的赞叹。同年由陈道贵创作的新编历史剧《青天》,从全国140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平潭闽剧团也是2016年度全国唯一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县级剧团。2018年,平潭闽剧团还获得1辆由文化部、财政部配送的流动舞台车。从剧目获得基金资助到获赠流动舞台车,平潭闽剧再次迎来了“春天”。

“一座城市没有文化实力就没有品位。閩剧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平潭民众历来喜欢的地方剧种,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掉。”陈道贵从一名临时工成长为福建省知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40多年来,他先后创作了以《天鹅宴》《画龙记》《凤凰蛋》三部曲为代表的50多部剧本,数次荣获全国优秀剧本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前身),文华奖剧作奖、文华新剧目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其创作的作品亦庄亦谐,雅俗共赏,受到戏迷们的喜爱。

说到闽剧的传承,近年来除了平潭闽剧专业人士的推动,民间协会的力量也起到保护、推动作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2013年12月,以林杨故事为蓝本创作的闽剧大戏《林杨上疏》开演。林杨故事,说的是平潭人,写故事的也是平潭人,演这个故事的还是平潭人。

600年前,平潭流水镇山门前村出了位“布衣侠士”林杨。明洪武二十年(1387),林杨目睹海坛岛民移民离乡之惨状,写下《奏蠲虚税疏》,并冒死进京告御状,不料却入狱18载。历经3位皇帝后,朝廷终于免除闽、浙、粤沿海移民虚税,林杨壮举受到3省各界称赞。

为让这位平潭历史名人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林氏后人筹资200万元,剧本由平潭县志主编吴金泰撰写,平潭闽剧团排演。林杨为民请愿的布衣侠士形象,从过去只是口口相传到搬上舞台,明代的人物得以在舞台上“复活”。

除了民间力量,闽剧人还以志愿者身份走进学校、社区进行现场教学。

一说起平潭城关小学的曲艺班,就不得不提平潭闽剧艺术研究会的吴苏娟、何彩玉两位老师,近年来,她们作为曲艺志愿者走进校园传授闽剧。

“手掌朝天,四个手指并拢,左手握拳……”每周一下午,吴苏娟都在城关小学进行示范教学,教孩子们学习小生云手动作,再学习武生拉三膀动作。与此同时,何彩玉带着一群小女生学习兰花指、小碎步等动作。老师教得认真,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连身段、表情都十分到位。

实际上,这样的课程已经在城关小学开展了三年时间。早在2017年9月,城关小学就成立了“海之灵”校园闽剧社团。每周一下午,就有30多名学生在社团里上课。在专家们的精心培养和悉心指导下,学校的小演员们在实践中了解家乡闽剧文化,充分感受到了閩剧的魅力,通过传承来保护、推广这个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平腔,唱出海坛古韵

词明戏是流行于平潭、长乐、福清一带的地方小戏,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个古老的戏剧遗产,20世纪90年代已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词明戏不但音乐唱腔颇具特色,善于表现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剧目也很丰富,已知剧本有近千部。20世纪60年代,平潭县曾组织文化下乡,到苍海村调查,居然发掘出传统剧本46本,其中《九使传》系清雍正十三年(1735)的艺人手抄脚本,此外还有嘉庆、道光年间的手抄本。

300多年前,平潭林氏词明戏第九代传人林文远的祖上——浙江余姚县词明戏艺人林氏兄弟,流落迁居到平潭县敖东镇苍海村。他们带来的“弋阳腔”,经当地艺人们长期实践,衍变出许多乡音土调,并在岚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敖东镇苍霞垄村成为平潭词明戏的发源地,苍霞垄村林氏家族一直传唱至今。

现年80岁的词明戏老艺人林文远回忆道,他们林家祖传的词明戏艺术,早期都是由人扮演角色,拥有强大的阵容。祖上还曾走出县城,到过“上四府”(即现在的福安、宁德、罗源、连江)和“下四府”(即现在的闽侯、长乐、福清、平潭)演出词明戏。

然而,至清嘉庆中叶,各地梨园兴起,平潭林家词明戏渐趋衰落,入不敷出。清道光年间,有一次赴东庠岛演出,不幸中途遇风,不少词明戏艺人葬身于海。为了生存,林家词明戏班改用提线木偶(傀儡戏)演出,利用群众祭祀谢神、祝寿庆生等机会,扩大演出市场。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词明戏在传承过程中面临活力不足、人才断档、市场萎缩等问题,如何将这个古老的剧种传承下去,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留得下,唱得响,传得开”?

2018年9月,敖东镇举办第二届平潭霞海文化节暨首届词明戏艺术节,沉寂了50多年的词明戏再度出演,平潭林氏词明戏第九代传人林文远再度出山。当天,林文远和徒弟们带来经典剧目《打八仙》中的《偷桃》唱段。“汉代名臣,终年汤化身。蟠桃已熟,摘来献神仙。”随着一阵锣声响起,词明戏《打八仙》拉开了序幕。他们虽只练了3个多月,却演得恰到好处,不少当地老人很是惊讶,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

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活动把台湾专家吸引了过来,他们发现词明戏和阿里山歌舞在很多方面可以进行交流。那几个月,台湾专家常驻村里调研,近距离触摸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共同探讨深化合作空间的多种可能。

2019年春,词明戏获得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专项基金。这让词明戏再次焕发光彩。

当下,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文化局更把词明戏保护发展列入两年行动计划,从搭建平台,到开展传统曲目传习,出版词明戏曲谱专辑,创建词明戏传习场所,以及结合《平潭综合实验区文化发展提质升级三年行动计划》要求,选择在金井片区苍霞垄村建立特色词明戏展示馆(博物馆),丰富词明戏发源地文化内涵,依托词明戏打造曲艺文化特色村……词明戏通过政府搭台,将演出一片天地。

岚岛操,守住海坛魂

史载,藤牌操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福建、浙江沿海一带清剿倭寇时创立的一种制敌战法。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戚家军追倭至平潭,藤牌操开始传入平潭。明末清初,周鹤芝、郑成功及其部属“藤牌兵”多次驻扎平潭,为抗清复明和攻台做准备,藤牌操传入民间。清康熙年间,平潭人詹殿任温州镇总兵,将藤牌阵法从平潭带往浙江温州,又从温州带回平潭加以变化创新。随后,藤牌操逐渐演变成民间健身活动,继而逐步演变为文娱活动中的藤牌舞。

藤牌操有着独特的阵法、套路招式,在传入平潭的450多年时间里,一边传承,一边不断改良。民国初年,著名武师、大路顶庄人陈锦和将藤牌操整理升华为融技击、体操、舞蹈于一体的优秀民间艺术,确立了沿袭至今的表演范式。

烙印着平潭历史的藤牌操,充满着力量与美感,它是百年前岚岛儿女保卫家乡的见证。回顾过去,藤牌操一度面临失传,而后又分别于2009年、2012年、2015年三次走入中央电视台。2008年3月,平潭藤牌操入选福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1月,平潭藤牌操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年来,平潭藤牌操逐步成为岚岛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开始频繁地在重大场合中亮相。2011年2月,平潭藤牌操表演队参加闽台民俗文化节,与台湾少数民族代表队同台献演;2012年1月,央视国际频道来岚录制节目,并全程直播藤牌操表演;2017年9月,中国—小岛屿国家海洋部长圆桌会议期间,平潭藤牌操为参会嘉宾献上精彩表演。2018年平潭藤牌操传承基地在潭城镇盛南庄落成。

据《藤牌操传》中记载:清末民初,平潭民间因病疫盛行,兴起练习藤牌操之风,强身健体、驱邪降疠,后逐渐演变成为平潭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尚武之风盛行。

据《藤牌操传》作者林为梁介绍,表演藤牌操所用的虎头藤牌是藤制的盾牌,圆形,中心突出,内有横木,便于执持。表演时,十几种兵器一字排开,一面帅旗虎虎生威。其阵法为两军对垒,互相攻守。舞者右手持短刀,左手拿盾牌对舞,或者同持叉、棍者对打。

平潭综合实验区藤牌操协会会长蒋心华说,现在平潭藤牌操有了传承基地,是平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同时还与台湾的藤牌操协会交流学习。“藤牌操协会也将更好地利用好这一平台,将藤牌操发扬光大,现在我们打破了‘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狭隘思想,走进平潭中小学和社区甚至边防武警传授藤牌操。”蒋心华说。

2018年平潭实验小学开设藤牌操社团,成为平潭藤牌操协会基地校。藤牌操社团选派了10名技艺娴熟的学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城市1对1》栏目组的拍摄。实验小学还在每周二下午开设两节藤牌操社团课程。

为了练好藤牌操,平潭藤牌操第六代传人陈文英白天在外务工,晚上一头扎进由石板条搭建的简易训练场练操,时常一练就是一整夜。直到将“蹲跳滚爬”四项基础功夫完全掌握,方才出师,这就花了他3年多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春节前夕,在第四届平潭少儿春节联欢晚会上,陈文英带的徒弟们,这30名来自平潭实验小学的“小藤牌手”又一次成为全场焦点。少年们身姿挺拔、潇洒利落,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藤牌操表演。

“平潭藤牌操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再现了一段历史场景,传递了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正能量,是值得传扬的优良文化。”平潭民俗专家赖民说。藤牌操承载着海坛历史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将戚继光、郑成功、海坛水师一代代的精神传递下去。

责任编辑林 芝

猜你喜欢

闽剧平潭非遗
人大代表薛玉凤 平潭的美,台胞出了力
闽剧新秀
“闽剧王子”陈洪翔
平潭映象
受邀登上央视舞台的平潭女孩
平潭石头厝里的“台式创业梦”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闽剧借地气 开启校园季
闽剧传人陈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