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山路,泉州的文化符号

2020-11-20杨新榕

福建文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山路骑楼泉州

杨新榕

一个春雨淅沥的清晨,我从北门街朝天门顺着北门街往南信步而行,两旁翠绿的刺桐树与红砖燕脊的泉州民居交相辉映,一路漫卷开来,便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重彩写意。“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泉州近百年来最繁华的中山路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成为我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的联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中山路位于鲤城区,北起爱国路、模范巷口,南抵新桥(顺济桥)头,南北贯穿整个古城区,横向宽度为10-12米,全长2495米。这条近百年来最繁华的街区,承载了泉州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泉州从古代向现代转折过渡时期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海丝”起点城市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东西合璧,交相辉映。

说起中山路的前身,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盛唐。我从《泉州城志》里了解到,唐久视元年(700)置武荣州,州治设于今鲤城区,唐景云二年(711)武荣州改称泉州,城区中心地带慢慢形成为南大街。

几百年时光转瞬即逝。到了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海上交通发达的泉州贸易已至世界各地,成为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这个时候,因为城区发展需要更大的空间,作为动脉的南大街自崇阳门、镇南门延伸至德济门,已经从“坊市空间”升级为“街市空间”,“可容十四匹马齐驱”。

这一状况持续到1923年,严重滞后的南大街交通状况制约了泉州城区的发展,为改变这一局面进行了一次大改造。泉州是著名侨乡,家乡发展从来离不开华侨的鼎力相助。当时著名的华侨陈新政、徐剑虹、戴愧生等人从南洋回国,看到家乡落后现状,和本地贤达人士力促政府牵头拆城辟路。当时的东路军总指挥黄展云同意,并委托刚从菲律宾回国的同盟会会员叶青眼主持其事。

南大街从泥土路到石头路,再到泉州市区的第一条水泥路,自古以来就是泉州繁华的商业街,民国时期仍有大量的明清民居和牌坊,西侧和南侧有古城墙和城门。中山路始建于1922年,全面建成于1935-1937年,由南向北分期分段建设。中山路建成后分为南中北三个路段,涂门街头以南至顺济桥头称中山南路,涂门街头至钟楼称中山中路,钟楼以北至华侨新村模范巷口为中山北路。历经百年、有着厚重历史感的中山路经历年的整修,恢复其独特的魅力而呈现在世人面前。

浓缩了泉州古民居的传统特色和南洋建筑风格,将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中山路,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这是福建省建筑物首次获此殊荣,评审团充分肯定项目“一英里延伸保护”创造了新的典范。2010年,中山路再次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行走在2495米长的中山路上,百年岁月留在这条路上的印迹散发出特有的魅力。它是老一辈家乡人口中的泉州“王府井”。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基督教泉南教堂、花桥慈济宫、宋市舶司遗址、泮宫等不同年代的文物古迹相邻相依。泉州有名气和上规模上档次的商企多数集中在这条街上,像黄同益绸缎纱庄、上海宝华鞋行、林万昌籍铺、南华泰洋货、广隆昌绸庄、董宝发华伦、健生新药房、上海大华书店、罗克照相馆、西方国工艺铺、大上海理发室……这些留存下来的“老字号”,和柱廊式骑楼下的手工艺品店、服装店、特色小吃店等各色商铺共同见证了中山路的繁华,诉说着流光岁月。

我记忆最深的地方莫过于泮宫口,这是中山路上著名的繁华地带之一。泮宫北侧是著名的泉州市百货公司泮宫商店。20世纪60年代,中山路几家布店、文具店、百货店等合营,合营后一直没有招牌,因为一共有9个店面,于是泉州人就称其为九间百货,后来有了正式名称,但本地人习惯称呼“九间”至今。

泮宫对面就是金鱼巷口,巷里的人民电影院历史悠久。这是一家老牌电影院,原名“大光明戏院”“安乐戏院”,1929年由何集隆等人合资建造,经三年建成。人民电影院当年曾是闽南设备最好的影院,遇到好的影片,观众要排队来此购票观看。如今电影宣传栏长廊仍保留下来,半个多世纪后,还是泮宫口一景,成为市民游玩的主要地点之一。在老泉州人的口中有这么一句:“上老源成,看人民。”“老源成”是人民电影院对面一家知名的剃头店,它的门面不大,剃头师傅手艺精湛,收费也合理,因此老泉州人便将在九间百货买日用品,在满堂饭店吃大餐,到老源成理发,去人民电影院看电影,结束后品尝金鱼巷口的菜头酸,或继续到满堂饭店喝水丸汤,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各个年代各有不同的精神追求,当年幸福的模式已经有了不一样的转变,但不管时光如何变迁,老中山路的温馨终将长久地停留在泉州人的记忆里。

中山路是泉州古城的核心区域,承载着市民对古城的重要记忆,彰显着古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然而,在岁月的流转中,中山路老态显现——骑楼建筑风貌受损,附属设施杂乱,部分房屋存在结构安全隐患,市政管道老化,夜间照明不足,景观缺失……2017年3月,住建部将泉州等19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泉州的“双修”试点重点就在古城区展开。

我们知道,古建筑的修葺最怕过甚,最后成了新建筑。既要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激发街区活力,又要保护街区的风貌,延续古城的文脉,中山路的改造牵动社会各方的心。于是,项目立足“双修”理念,审视现状问题,结合泉州城市定位,以“保护为主,有机更新”为目标导向,以“活化古城文脉、提升系统品质、展示特色风貌”为总体策略,让中山路与周边街巷的环境相协调,既保护老街区风貌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又打造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活样本。

项目单位邀请文史专家查找文史资料,实地踏勘街区,为项目修缮设计提供史实依据,更全面地保存并延续中山路骑楼建筑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信息及宝贵的历史价值;成立古建筑修缮专家小组,邀请泉州古建筑传统技藝传承人及老工匠参与,采用传统工艺、传统材料,最大程度保护和提升中山路原有风貌。

这一切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相信经过精心改造,中山路将再现文化之魂、生机与活力。

中山路早已成为泉州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承载了泉州的商脉、文脉,特别是骑楼建筑,更体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中山路体现了泉州人拼搏奋斗、爱国爱乡和包容开放的精神,是古城人民和海外侨亲记忆乡愁之所系。

责任编辑陈美者

猜你喜欢

中山路骑楼泉州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作品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作品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骑楼人家
“中山”符号空间化下的中山路
骑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