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海丝”之城的发展变奏曲

2020-11-20孟丰敏

福建文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三坊七巷闽江海丝

孟丰敏

闽江的足迹

闽在海中。闽江纳八闽之川,滔滔奔腾汇入东海。千年来,闽江绕三山而婉转曲行,泽被闽都万物,以上善至柔之态,造就一座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江城福地。城中之三坊七巷、上下杭、烟台山、三山两塔等福州古建筑闪耀着光芒,焕发华彩。民族英雄林则徐提出“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思想家严复瞭望闽江后更字“几道”,意谓“上善若水几于道”。“海纳百川”“上善若水”皆代表了闽都先贤和闽都文化的精神气度。

福州的地理特点是海湾盆地。福州的历史应先追溯闽江下游海湾河口地带的沧海桑田。四五千年前,先民来到闽侯甘蔗山坡地聚居,昙石山文化由此肇造,后部分人迁居到闽江南岸的闽侯竹岐村,黄土仑文化应运而生。闽江流域开始陆续有大量人口生活、繁衍,成为福建海洋文化的摇篮,初现福建文明曙光。

农耕时期的福州府主要由闽县和侯官县构成,但根据地理位置特点,自然形成南北两个区域。若按照今天的行政范围粗略划分,即晋安区和鼓楼区为城北区,台江区和仓山区为城南区(旧称南台)。而沿江临海县区如马尾、连江、长乐、福清等根据地理位置特点,也长期开展海外贸易活动,通过海上运输来发展城市经济,成为福州“海丝”之路上的重要港口。

那么,福州这座“海丝”之城是怎样开始发展的呢?由福州城市从北到南的发展变迁脉络可知,福州城市发展从三山古城开始,沿着城市中轴线一路向南发展,近年来跨越闽江北港沿江向东南拓展,这都和闽江河流南退有关。而每次河流的南退,出现新的港口,福州的城市中心就开始转移,形成了一条城市发展的脉络。而不同历史时期的港口都为繁荣福州经济,带动人口增长,涵养一方水土的人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无诸建冶城

2000多年前,当中原已经进入战国时期,福州依然是一片蛮荒之地。今天的闽侯县昙石山到晋安区新店村之间都是汪洋大海。这座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人们长期以舟为马,以楫为车,出海打鱼谋生、贸易,敢闯敢拼,勇于开拓新世界。

公元前334年,楚越交战。越国亡国后,越王无疆的后裔无诸逃至福建境内,和闽族人通婚,形成了闽越族。他自称为闽粤王(越通粤),带领族人在福州开垦一片新天地,安居乐业。但秦始皇很不满,削去无诸的“闽粤王”称号,废其为“君长”,但让其继续统治闽,把福州设为“闽中郡”,是秦王朝的四十郡之一。公元前202年,刘邦登上皇位封诸侯时,复立无诸为闽越王。无诸成为西汉中央王朝首封的边疆异姓诸侯,在华林寺和钱塘巷一带修建冶城。这是福建最早的城池。此时,开元寺门前的东直巷、还珠门(今虎节路)外都有渡口,都称为闽越国的东冶港。茉莉花从海外进口,就在东冶港登陆,从此扎根在福州。福州成为一座因水而兴的港口城市。

由于无诸的儿子郢和余善都野心勃勃地想开疆扩土,被汉武帝派出的大军斩杀后,闽越国亡国。福州的城市发展脉络中断,此后300多年寂寂无闻、荒无人烟。闽越国虽已成烟云,但福州人忘不了无诸时代的茉莉花。北宋时花与茶相恋结合,形成了茉莉花茶,享誉世界。1000多年后,每年七月茉莉飘香的季节来临时,人们漫步在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就会发现这里的坊巷也仿佛是一朵盛开的重瓣茉莉花。街上的店面多数都在销售茉莉花、茉莉花茶、茉莉花饼、茉莉香薰等各种和茉莉有关的产品。如今,三坊七巷成为外地游客来福州的打卡地。那么,三坊七巷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要从福州城重建说起。

子    城

始元二年(前85),汉朝廷重新在福州设立冶县。

晋太康年间,严高修筑福州子城,开凿东湖、西湖以及运河(今晋安河),奠定后世福州城的雏形,业峻鸿绩而兴闽。永嘉二年(308),晋安郡成为八姓入闽的中原汉人移民的重要定居地。隋唐时期,福建的政治经济中心从闽北转移到福州。

唐朝,闽江退到了上下杭外。唐开元十三年(725),原闽州改名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但这段时期的福州显然是动荡不安的一座小城,直到中唐以后,福州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开始大幅进步。此后中原动荡,北方汉人持续移民入闽,子城显然太小了。

月城与三山两塔

景福元年(893),王潮、王审知的光、寿州军占领福州,并以福州为据点统一福建,开创闽国,并带来中原移民潮,被称作“十八姓从王”。开平三年(909),王审知建立闽国、定都福州。由于王审知励精图治,福州城从此在三坊七巷这片土地上开始发枝散叶般发展壮大。唐天复元年(901),王审知在子城外加筑城墻,称为“罗城”。梁开平二年(908),他又扩建罗城的南北两端,谓之“夹城”。福州城因此形如“满月”。节度推官黄滔赋诗“新城似月圆”,故福州城又称作“南月城”“北月城”。月城将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福州因此又名三山),面积比旧城扩大七倍多。同时,王审知疏浚堵塞的西湖,令西湖从此成为福州风景名胜。唐天祐元年(904),王审知为其父母祈福,在于山上建了一座七层砖心木塔的报恩定光多宝塔(俗称白塔)。闽永隆三年(941),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在乌石山的净光塔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想超越其父。谁知塔建到第七层时,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至此,王延曦想超越王审知的梦想破灭,而月城格局成定型,三山两塔成为福州的风景名胜和城市地标。福州族群也在五代时期逐渐形成。

三 坊 七 巷

北宋初年,福州刺史钱昱增筑东南夹城,称作“外城”。但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宋王朝担心管辖福州的吴越王钱氏,下令拆毁福州城墙。后来历任太守想修复城墙,皆因费用高而弃建。程师孟以光禄卿出任福州知州,筑城、建校、建道山亭,请后任福州知州的著名文学家曾巩作《道山亭记》。曾巩更赋诗“六街灯照九重门”称赞程师孟所修建的福州城墙上的九座城楼。2016年,乌山景观修复工程中包括道山亭,《道山亭记》由书法家题写后,刻在道山亭下的岩石上。

北宋时,蔡襄、程师孟、曾巩等文学名家担任福州知州,重视文教,福州中进士者比唐朝多。宋嘉祐八年(1063)诞生了福州历史上的第一个文状元许将。南宋,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赵汝愚两次知福州。他开浚西湖,福州受利的农田达14405亩。朱熹因此赋诗《次赵汝愚开西湖》称赞他:“百年地辟有奇功,创见犹惊鹤发翁。”赵汝愚与朱熹是挚友,极力推广朱熹理学,并举荐朱熹担任帝师。南宋,受到朱熹理学的影响,福州城内外设立了许多书院,宣扬理学,中进士者比北宋翻了近一倍,居全国进士总数城市第一位。福州因此被誉为“海滨邹鲁”。后来,赵汝愚和蔡襄一起被供奉在福州的名宦祠里。《福建通志》卷29《名宦》的序言写道:“晋、唐以还,若严高、李茸之兴地利;李椅、常衮之振儒风;蔡襄、辛弃疾、赵汝愚之补偏而救弊。”可见福州城市之发展离不开历任知州的巨大贡献。

元朝,福建独立设省,治所设在福州,但此后不断置、罢、迁移,福州城毁。福州市中心百姓为逃避迫害,移居台江区和仓山区,人口和贸易集市也逐渐南移。

明洪武四年(1371),驸马王恭奉旨重修福州城,史称府城。明朝高岐编写《福建市舶提举司志》,内附《福建省城图》。图示福州府城的形制、城墙、12座样楼、城内外的河流。城内的还珠门至北城墙,是福建三司等行政机关单位所在地。乌山脚下的书院东边是福建市舶提举司(位于今林则徐纪念馆前),而林则徐纪念馆和澳门路的原址是侯官县衙署。从此往西,北至西湖畔,南抵乌山脚下,是当时福建市舶府招待琉球贡使的官家园林——官园。明朝时,福州里坊城市格局已形成。三坊七巷成为福州最繁华热闹的市中心。

这片占地38.35公顷的土地,如今成为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林觉民故居是这里的文化符号,也是当年福州市政府领导保护文物和地方文化遗产的重要见证。1991年3月10日,林觉民故居里召开了福州市委、市政府现场办公会,习近平当场指示修复林觉民故居。于是,本来要被拆毁的林觉民故居不仅被保留下来,还得以修复,成为林觉民和冰心的共同故居。如今外地游客来三坊七巷游玩,大多会到林觉民和冰心的故居来转一转,感受这座名人辈出、充满大爱的老宅的深厚文化底蕴。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距离三坊七巷不远的是朱紫坊。朱紫坊可谓海军宿将一条街。如今,它们不仅是市井的生活区,而且是福州的城市文化客厅、文人的诗意栖居,是各类文创产品、文艺展览的舞台,是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当许多游人散步在繁华热闹的坊巷中,都会好奇地打听那些耳熟能详的名人,比如严复、林则徐、沈葆桢、林旭、林觉民等人的故居在哪。这些福州先贤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闪耀之光,是三坊七巷熠熠生辉的重要因素。

上下杭与河口

宋朝,闽江上游沙进,下游水退,陆地面积增加,台江区和仓山区之间可以靠浮桥和船只往返了,人口开始增加。从宋朝到明朝,城外最繁华的地区是台江区的上下杭和河口。

五代南唐时,台江区只有大庙山、楞岩洲(中亭街)、苍霞洲、帮洲、鸭母洲等沙地、洲地有人居住。上下杭与仓山区的泛船浦连成一片汪洋。五代以后,大庙山麓江边街市兴起。南宋福州知州赵汝愚曾在越王台手书“南台”二字。那时的南台包括台江区和仓山区的临江区域。

宋代,福州是全国造船业中心,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发展迅速。那时南台的台江区港口众多,“上下杭”(原為上下航)曾是航运码头,造船中心在这里,所以宋朝开始商业发达,形成两条商贸街道即上杭路和下杭路。上杭路是茶、纸等大宗商品集散地,下杭路是各地会馆荟萃地。元朝,城里居民为逃避迫害而向南台移居。2016年,保存着大量明清、民国建筑的“上下杭”,修复后焕然一新,成为福州重要的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距上下杭不远的国货路一带是琉球的进贡厂和琉球馆(柔远驿)。当年这两片地方都是水域,基本连成一体。明成化年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移福州。琉球运送方物的船只进入福州后需要一条航道,督舶太监邓原组织开凿了一条内河,从仓山区的泛船浦直通到今天国货路上的万寿桥。这条河流就是琼河(又称作直渎浦、新港河)。福州洪塘名儒、福建按察司副使林玭在《福建市舶提举司记》中说道:“今迁于福,以其地言之,福城为八闽总会之地,其衣冠文物十倍于泉,羽冠异类,奉贽献琛,奔走左右。”琉球贡使和商人们到福州后内心大为震撼,开始仰慕中华文化,从此琉球心悦诚服地成为中国的附属国。中国为了帮助琉球发展经济,从各个方面都做了许多努力。

当明清几次为抗倭而实行海禁时,福州港因保持中琉贸易,成为全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明朝万历十八年(1590),意大利神父利玛窦在明朝内阁首辅叶向高的陪同下,游玩福州,在《中国札记》中写道:“这座城市在全国是最富足和供应最好的。它是全省的首府,非常富庶肥沃……所有田园都景色美丽,并且散发异香……他们的城市大多建在河畔,可通航,城市四角有壕堑,使城市变得十分坚固。”

利玛窦笔下的河畔城市福州,确实是一派田园风光景色。明清时期的河口因有进贡厂和琉球馆,创造了一段对外贸易的辉煌繁华时光。琼河两岸的经贸繁华胜地,景色十分富丽,寸土寸金。每到琼河畔的柔远驿开馆贸易前几日,本省和徽浙赣三省的商户蜂拥而来,住在河口一带等待开馆。看看那时的福州琼河图景:白墙黛瓦的市肆、走街串巷的小贩、拖家带口的游人、人来人往的万寿桥,琼河上楼船画舫里丽人影影绰绰,间有轻舟鼓吹欢呼,舟中游览风光的饮者亦不少,呈现福州商贸发达、城市生活热闹非凡的景象。明朝的福州在中国历史上可谓一颗璀璨的明珠,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清初,靖南王耿继茂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便在这繁华胜地兴建王府耿王庄。这是福州唯一的一座王府,但很快因耿继茂精忠抗清而没落。光绪年间,耿王庄被改建为“绘春园”,成为专供官绅游宴之所。2016年,南公园(原耿王庄)进行全面景观改造,打造成了继西湖公园后又一大型园林。2019年,万寿桥一带也修复打造成“打铁港公园”。这三处景区再现了明清时期福州的贸易繁荣景象。

南  台  岛

和三坊七巷对比,142平方公里的南台岛

(仓山区),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有许多村落,比如螺洲镇、阳岐村、林浦村都不属于福州管辖。但它们的发展却昭示着福州开始进入历史上的第二个繁荣时期。

宋明两朝,南台岛上沿江有渡口的村落,比如螺洲、林浦、阳岐、怀安、洪塘等,因人口流动频繁而成为商业繁荣的市肆。这些乡村因书院林立、人才辈出而成为文儒之乡。南宋末年,赵氏宗亲来福州避难,在林浦村的绍岐渡登岸。南宋流亡帝王将相也在林浦驻跸,并在此设行宫(今泰山宫),成立以益王赵昰为首的南宋小朝廷,以福州为行都称帝,升福州为福安府。宋至元,芋原驿是仓山区的重要码头,俗称“闽江北港”。闽江上游船只到福州,就停靠在此。怀安和洪塘两窑所产的瓷器从芋原驿往外运输销售,蜚声海外,为福州增添“瓷都”之美誉。清末,阳岐村因严复而声名大噪。

从以上的城市发展脉络可知,汉唐到宋元明时期,福州城的发展分为两大片区域。一片是城北即三坊七巷到晋安区,一片是城南即台江区和仓山区。这两片区域同时都在发展。城北主要是行政机构区,渐渐发展成为官宦、文人集中的都市,是福州城的市中心;城南由于临江而自然形成了商贸文化特色浓厚的郊区。而且由于明朝琉球朝贡贸易的繁荣昌盛,促进了福州城的经济大发展,提高了它在东亚、东南亚的城市声誉,并促使福州人口逐渐往南迁移,商贸中心也从此扎根在了台江区。

福州茶港之烟台山

1842年,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从鼓山下湍急而过的闽江充满了忧虑,咆哮声里有呜咽、悲泣,但也保持着林则徐海纳百川般的英雄气概、雍容气度,显示出魏源、严复等先贤“开眼看世界”的超前思想和眼光。

1844年,福州港正式开埠后,由于茶叶贸易的繁荣昌盛,看到商机的欧美商人随后蜂拥抢滩福州泛船浦,从事茶叶等进出口贸易。美、法、德、俄、日等17个国家领事也相继在仓山设立领事馆或代办处。临江的仓前山(今烟台山)形成了领事馆区。福州港成为世界五大茶港之一。《镜头前的旧中国——约翰·汤姆森游记》一书中记载:“福州是中国的主要茶叶市场之一,距兵工厂所在地和装运茶叶的港口约七英里。在所谓开放港口之中,这里也许是最具特色的。”

当年的仓前山和鼓岭一样,面朝闽江,山上树林荫翳、环境幽静。当鼓岭成为外国人的避暑胜地时,仓前山则形成闽海关,茶港、茶仓、茶厂、茶行一条街和银行、洋行、邮局一条街。学校、医院、园庐、山庄、公馆满山间,被喻为福州洋界。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整个仓山区都开始受到西方的科技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影响,成为福建近现代文明发展的摇篮,福州近代历史之发端。《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写道:“南台距省十五里,华夷杂沓,商贾辐辏,最为闽省繁富之地。”如今,旧时的福州洋界(仓前山)建筑和街区经修复,被福州市政府重新命名为“烟台山历史风貌区”(包含烟台山、马厂街、公园路三部分建筑群)。这是福州古城传统中轴线序列组织的南端,承载了福州近现代商业历史,见证了城市发展变革,曾是福建省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改革开放后,福州市政府依据福州港口城市的特点,制定了东扩南进的城市发展战略。2017年2月13日,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支撑,滨海新城建设正式启动,标志着福州正式进入滨海城市时代。福州的水声,充满了大海的宽广深沉,宛若一支世纪的交响曲。

总而言之,闽江的水流走向就是福州城市的发展脉络,体现了福州城市的發展变迁,反映了福州建城的区域特色是城中有水、水中有城。1000多年来,福州多次扩城,修建护城河,沟通东西南北河道,实现海河联运,拓展城市河道,方便驳船水路畅通。福州形成河渠浦溪纵横交错、湖沼池塘星罗棋布,河网分布密集的水城风貌。清朝时,如果站在鼓山上眺望福州城,会看到城内的99条河流状如一个巨型的“福”字。如今,99条河流变成河、路、桥共同架构成的一曲气势恢宏的现代交响乐,奏响了闽都“福”音。在自然变迁、历代城市建设中,福州各区域还留下许多伴生的建筑古迹,蕴含丰厚的闽都文化内涵,尤其仓山区保留多国领事馆建筑和遗址,因此当之无愧地被选定为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举办地。

责任编辑陈美者

猜你喜欢

三坊七巷闽江海丝
闽江雨情
沈葆桢题闽江仰止亭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海丝泉州 20余项科技成果在这里对接
海丝源头——泉州
海丝海博会四月启幕
合浦汉墓群 见证汉代的繁荣“海丝”
闽江学院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