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新型学术期刊联盟的构想
——基于“区块链+出版”*

2020-11-20张天舒沈晓艳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选题集群学术期刊

张天舒, 沈晓艳

(1.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现代日本经济》编辑部, 吉林 长春 130012; 2.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 浙江 湖州 313000)

新时代的学术期刊肩负“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艰巨使命。然而,在当前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应作为开展学科研讨、发表科研成果平台的学术期刊,在沟通学者、开展学术交流、组织学术活动等方面的功能和地位正在弱化。造成这种局面的核心问题在于学术期刊数量众多、各自为政,且结构同一、布局分散[1]1-16。早在2002年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针对“全、散、小、弱”的学报现状,提出了“专、特、大、强”的目标。为此,袁贵仁曾提议启动“名刊工程”,但终因无法突破期刊的体制障碍,最后收效甚微[2]1-9。改变“全、散、小、弱”的关键在整合学术期刊资源和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最大程度地实现有限资源在学术期刊的业内共享,也就是建立学术期刊集群。当前,隶属于不同高校或科研单位的学术期刊虽然已经开展不同程度的合作,但总体来说合作的程度和水平普遍较低,合作的实际效益不高,多数合作仅停留在期刊人员互访和经验分享层面,各家期刊仍然各自为政、单打独斗。而由各级各类期刊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传统集群”)组织的交流合作,虽规模较大、参与期刊较多,但除定期组织见面会、信息发布会、经验交流会等会议外,很难再有更具实效性的交流合作,远未实现集合资源优势、共享学术资源的高水平合作。传统学术期刊集群整合资源、进行相对集中的学科专业分工的困难,来自于体制上各家学术期刊隶属于不同高校或科研单位,各单位间存在行政壁垒,涉及期刊社属性、组织结构、人员编制等一系列行政人事问题。这些问题虽无关业务本身,却阻碍着期刊业整体结构调整,深刻影响着学术期刊行业向“专、特、大、强”发展。本文结合区块链技术特性,展望未来新技术应用于学术期刊出版场景,将为学术期刊出版业发展、新型学术期刊集群建立所带来的可能性、影响和机遇。

一、“区块链+出版”的实现条件

自2013年起,区块链逐渐得到国内外实业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更是迎来了井喷式发展[3]968-980,随后迅速进入政府部门和学术界视野。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区块链已经历了1.0时代(可编程货币),正处于2.0时代(可编程金融),并正在向3.0时代(可编程社会)稳步迈进[4]74-86。区块链3.0将是其进入全面应用的时代,其潜在的应用领域包括选举、医疗、公证、公益、版权以及网络安全、汽车租赁和学历鉴定等等几乎所有社会生活领域[5]96。每一次具有革命性的科技进步,都会对传播信息和知识、传承文化和文明的出版业产生重大影响。全球第二大市场研究咨询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的一项新的市场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在区块链市场中,银行、金融服务和保险业的市场规模最大,但在不久的将来,传媒业将成为区块链技术主导下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学术期刊作为传统出版业的一个分支,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必将会对其产生深刻影响。这是因为:(1)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技术特性降低了建立新型学术期刊集群的难度,提升了各家期刊在集群中的参与度。(2)区块链时间戳技术以其分布式、去信任、不可篡改、加密安全等特性在学术成果版权保护与学术不端行业治理、学术出版同行评议、出版物影响力评价、科研可重复性、期刊价值功能改造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应用价值[6]4-12。例如,2015年,Ledger作为首个利用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同行评议学术期刊,“鼓励作者对他们的论文进行数字签名,并在区块链中发布论文的时间戳”[7],创建了一个有效、透明的同行评审机制。(3)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特性,不仅能满足传统出版流程,如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印刷发行各环节的功能需要,更有望使传统出版业务流程在新技术加持下得到重塑和优化,通过实现业务智能化来节约人力并提高效率,从而整体提升行业效率,实现全行业的精益发展。

二、基于“区块链+出版”的新型学术期刊联盟的构建

(一)学术期刊联盟形态的创新

1.组织结构:由中心化到去中心化 区块链为建立新型学术期刊联盟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新型学术期刊联盟与传统的学术期刊联盟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以往的期刊合作或期刊集群的建立,通常都有一个中心化的协会或发起单位来主导,参与单位多数属于各高校或研究机构,参与者独立且分散,建立具有实际意义的学术期刊集群,对于发起者的权威性、影响力、号召力要求极高。“区块链+出版”新型学术期刊联盟的去中心化的组织形式,不需要有一个中心发起者,每一家期刊都既是发起者又是参与者,且都是地位相等的节点,使学术期刊集群能够短时间迅速建立起来,无需受现有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制约,使单家期刊的参与度大大增强;同时,解决了期刊与期刊之间、期刊与作者读者之间、甚至作者与作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期刊搭建了切合实际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变以往行政主导的被动合作为资源共享、寻求共同利益的主动合作,合作的内容如联合举办学术会议、共同策划选题、共同征集稿件等纯业务范围内的合作,不涉及编辑部属性、人员编制等体制性难题,将大大有利于推动和实现期刊间的合作。其功能和形式类似于现有的专业学会和高校学报集群,但因为有了新技术的加持,使得期刊间开展合作的空间、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变大。

2.参与主体的角色和作用:变“各自为战”为“信息和资源共享” 以往的学术期刊联盟除定期举办相关会议进行交流之外,很难再有更深入的合作。在传统的学术期刊业务流程中,期刊、学者(读者兼作者)、评价机构各主体无互动;选题、审稿、加工、编辑、评价各环节无共识。这使得期刊在外部拓展、内部规范方面难以得到提升和发展。未来,区块链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将使学术期刊业务流程发生改变。新型学术期刊联盟一改以往学术期刊、学者(读者兼作者)等主体在编辑出版中各司其职的做法,联盟中的期刊可以共同参与到选题、组稿、审稿这些前期编辑工作当中,各参与主体作为区块链系统中分散且独立、地位相等的节点存在。这不仅增强了学者(读者兼作者)与学术期刊的了解和互动,也增强了选题、组稿、审稿这类编辑工作的透明性、公正性,学术期刊也获得了更多、更专业的学术力量参与编辑工作。这种变化附带的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隐患由技术上加以解决。

“区块链+出版”新型学术期刊联盟,使各个学术期刊编辑部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展业务交流与合作。这个平台由各合作期刊共同维护,信息公开透明。在未来“区块链+出版”的蓝图中,每一个学科都作为单独的区块,每个期刊是它所属区块中的一个节点,由不同学科组成的若干区块形成链条,最终成为学术期刊联盟链。在信息透明和资源共享基础上,期刊间的紧密交流与合作是建立期刊集群的要义,使小而分散的各个期刊形成合力,实现了稿源、学术资源等优化配置,增强了学术期刊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曾有学者提出“期刊币”的概念,在出版行业发行,用以奖励参与者在系统中的贡献,例如对高影响力作者、同行评议者等有贡献的参与主体,给予一定期刊币的奖励。期刊币持有者可以购买系统中读取某些研究论文的权利[5]96。笔者认为,这种构想不无道理,期刊币可以解决学术期刊出版中知识产权保护和价值流通的矛盾。

下图展示的是应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学术期刊集群的业务运作构想(参见图1)。各家学术期刊作为区块链系统中的均一节点,为整个系统提供数据,也共享系统数据;基于共识规则,共同维护系统运行;借助大数据实现读者、作者的深度刻画,掌握学术动态;借助新技术实现部分工作流程的智能化操作,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通过制定共同规则能够实现稿件初选和分配的智能化,但稿件的学术质量把控依然离不开同行(专家)评审制度。现行的同行评审制度存在审稿人数量、主观性、能力限制、审稿时间延迟等问题,以及审稿人不负责任、权力滥用、持有偏见等隐患[8]。区块链平台可以提供审稿人的身份认证和信用担保,同时保障审稿人具有审稿资质。在验证过程中,一方面,审稿人的真实信息不能被公开获取,要确保其隐私得到保护,有利于其作出中肯的评议。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支持审稿人对评议结果提供可信的身份“签名”。该签名并非真实姓名,却直接影响审稿人在学术期刊集群系统中的信用。由于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可追溯、可信任等优势,使得恶意言论人可以被追责,不当言行可以被记录,最终对审稿人形成有效的保护和制约[9]。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和开放性保障了信息的高度透明和公平。其非对称加秘技术则保障了信息难以破解、可追溯、不可篡改等安全性,而其共识机制实现了互相没有信任基础的个体之间建立起信任联系。这些技术特性都能让没有合作经验和信任基础的期刊与期刊,以及期刊与系统内其他节点(作者、其他相关参与者如供应商)放心地开展合作。

图1 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学术期刊集群的构想结构图

(二)学术期刊出版流程的重塑

1.基于共识的全流程智能化业务运作 区块链技术结构逻辑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识机制,即由每个均等的节点(各参与主体)共同表示、约定、达成共识的规则,在系统中具有如同法律般的效力。各方认可即生效,反对即出局,拥护即奖励,违反即惩罚。共识规则可以应用在存在共识(规范、制度、规定等)的任何场合。而系统的开放性,则保证了共识机制建立和执行的透明度与公正性。

在编辑出版领域,共识规则可以应用在选题策划、审稿、编辑加工、校对、期刊自我评价等各个业务流程。通过提高业务流程的智能化程度,节约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以选题策划组稿为例,各期刊编辑部将自己期刊的各项要求(如选题、体例、字数、基金支持、重复率等)作为前置条件输入系统中,系统按前置条件自动分类和筛选稿件池中的稿件,将符合条件的稿件自动分配给相应期刊。这种模式与以往一刊一个投稿系统相比,一方面扩大和丰富了稿件库中的稿源,另一方面使选稿工作既节省人力又更加精准。又如在审稿和校对环节,期刊事先将“规则红线”以关键词或可识别文本的形式录入系统,系统在进行语义识别和匹配后,自动定位并报告触碰“规则红线”的文章及相关文段位置,编辑根据报告,酌情进行后续处理,或者修改表述,或者对没有修改可能性的稿件作退稿处理。

基于共识规则的智能合约功能是区块链的一个显著优势。区块链的运行法则为:存储即所有、数据即资产、行为即挖矿、代币即奖励、通证即信用、代码即合约、节点即渠道、社区即组织、共识即法律。这使得系统中某些参与主体在达到共识规则约定的“交易”条件后,即便双方彼此互不了解,也无需担心对方信用和“交易安全”,即可签定合约、安心交易。

学术期刊在经营管理方面,智能合约按照系统中期刊实现预设的条件(规则),在招标采购项目、财务预算等相关业务环节,招标信息系统自动匹配招标和竞标信息,将匹配的信息再分别反馈给会议主办方和潜在供应商,实现一系列智能化操作,既节省了人力,又由于非人为操作而增强了各环节的公正性。

2.开展学术活动:办会、组稿等更具针对性、能动性 在主办学术会议方面,在新型学术期刊集群中(区块链中),一家学术期刊发起合作倡议(包括联合选题策划、联合约稿组稿、联合主办学术会议等),学术期刊集群中的成员期刊按各自实际需求自愿加入(通常是学科相近但方向有所不同的学术期刊),将各自选题方向、选稿标准及其他相关要求输入系统,系统通过一定算法建立共识规则,每一阶段系统内所有参与者(期刊、学者、评价机构、行政管理部门、商家等)的活动均以数据的方式被记录;同时,符合共识规则的选题、稿件被筛选和分流至参与合作的成员期刊。相比传统点对点、一对一的投稿方式,此举的优势在于:对期刊来说,不仅拓展了稿源,增大了选稿余地,同时所收到的投稿在选题、研究类型甚至是研究层次方面与本刊要求也具有更高的匹配度。对于作者而言,此举为作者增加了稿件发表的机会,也提高了从稿件完成、投稿、过审直到发表的效率。以往作者完成一篇稿件,只能投稿给一家期刊,无论最终是否能发表,大体至少都要等待两个月。而在区块链系统中,作者将稿件投入稿件池中,文章同时被多家期刊所见,被选中的机会和概率大增。同时,由于区块链的时间戳技术,可以保证最先选择稿件的期刊拥有稿件的编辑出版权。对期刊来说,涉及到优质稿源的争夺,必然提高选稿、审稿的效率,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使得期刊和作者均从中获益。例如,学术期刊中研究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类的期刊分属不同类别,在文章选题方面各有侧重亦有重合,而在其上发表的文章通常对国别、区域、国际的经济与政治的分析和考量均有涉及,甚至不乏政治经济与军事历史、文化教育、社会等方面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同一期刊在不同时期,选题策划的倾向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对于跨学科的研究论文的需求具有短期内、临时性、实效性要求。因此,期刊组稿和作者投稿之间的匹配,无论对期刊还是对作者都是最重要的。原来一篇稿件完成后,作者要自己选择合适的刊物投稿,由于一次只能选择一本刊物投稿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很可能出现稿件质量合格,但与当前所投期刊选题倾向不符的情况,历时数日到数月稿件被拒,还要另投他刊,继续等待。这样,作者会枉费很多等待时间,甚至延误发表。而在区块链系统中,一篇稿件完成后,投入期刊池中,系统按期刊事先设定好的条件,实现稿件的自动匹配和分配,相比以往作者人工匹配、选刊投稿而言,无论在准确性还是效率方面均实现了质的提升。

在联合主办学术会议方面,会议组织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商务采购(合作酒店、会务公司等事宜)可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完成,期刊将会务方面的要求(如采购项目、各项财务预算、采购产品和服务要求等细则)输入系统,招标信息系统对所有供应商开放,供应商事先也在系统中录入了各自相关产品和服务信息,系统自动匹配招标和竞标信息,将匹配的信息再分别反馈给会议主办方和潜在供应商。如匹配供应商数为1,智能合约技术支持双方在线直接签定合约;如匹配供应商数大于1,会议主办方可在系统匹配出的选项中综合权衡后做最后选择,然后在线签定合约。参与各方的一切行动均以数据形式写入系统,数据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包括学术期刊的数据、合作供应商的数据,用于为评价参与者提供真实数据,也为日后其他成员开展合作提供参考。

3.时间戳技术为版权保护和学术不端行为治理提供解决方案 区块链时间戳技术能为无论是人为主观故意、还是因由纸质期刊和数字出版平台关系不清、责任不明、利益不均而引起的权益争端提供有效证明,区块链技术将通过账本功能为每一份出版内容加盖唯一的不可篡改的数字化证明[10][11][12],从而为学术期刊出版中版权保护和学术不端行为治理提供更有力的解决方案。总之,区块链核心价值解决了信用信任问题。在学术期刊工作场景中,区块链技术不仅适用于选题策划、审读校对、编辑加工等编辑环节,也可应用于印制、发行等涉及商务性的工作环节,具体影响可参见下图(参见图2)。

图2 区块链技术对学术期刊编辑业务及经营管理层面的影响

三、学术期刊应对“区块链+出版”的建议

(一)加快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转型和出版流程再造

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是传统纸质出版方式向数字出版方式的转变,是实现期刊内容生产过程数字化、期刊管理和营运过程数字化、期刊产品出版形态和期刊发行传播渠道网络化、电子化、多媒体化的重要环节[6]4-12。“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可以将传统期刊在内容编辑上的优势,以及数字传播平台在技术市场方面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是规模化推进学术内容的数字出版、建立良性市场运作机制的重要途径。”[6]4-12新技术条件下,读者的阅读习惯正发生着改变,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在传播速度、广度和效率上具有明显优势,学术期刊只有加快推进数字化出版转型和出版流程再造,才能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受众需求和传播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学术期刊与知网等学术平台开展线上出版合作,开启了数字化出版转型之路。然而,在最终的数字化转型中,学术期刊的主体地位普遍较弱,主导性、能动性不强。数字化出版只是传播载体、渠道和方式的变化,不能改变传统学术期刊“内容为王”的价值判断,新载体和渠道传播也不具备传统学术期刊行业多年积累起来的系统全面的业务规范和标准、专业人才队伍、品牌文化积淀。在未来推进数字化出版转型和流程再造过程中,应突出强调学术期刊的主导地位,让传统学术期刊的优势借助新技术、新载体所开辟的渠道,使两者相辅相成、融合发展。

(二)积极推进学术期刊集群建设

在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这三个区块链类型中,借鉴联盟链的技术逻辑建立学术期刊集群,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区块链的技术优势。期刊的聚合能力和集成化出版是主体化的基础条件。只有集中优势资源,众多期刊形成合力,才能使学术期刊在与平台和渠道方的角力中,取得主导权和话语权。区块链技术可以为学术期刊集群在建立作者学术诚信档案、实现共享稿源信息、智能筛选匹配稿件、优化学术期刊评价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三)积极推进学术期刊体制改革

政府积极推进,期刊界统一认识。近年来,学术期刊也在探索和实践数字化出版、多媒体融合发展之路。然而,在此过程中,传统出版业遇到了原有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媒体管理机制、现有人才的能力意识与新媒体时代不适配,新媒体评估与监管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6]4-12。这些问题有待业界关注和解决。学术期刊的体制改革,要以期刊电子化转型、融合出版、联合发展为方向,统筹规划、综合设计,借助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为学术期刊蓬勃发展扫清体制障碍。

(四)注重新技术时代编辑人员能力培养

新技术条件对学术期刊编辑在编辑理念、编辑业务能力、编辑技术与方式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学术期刊编辑部应注意编辑队伍建设、编辑人才培养,为迎接新技术、新业态提前做好人力资源储备。

综上,当前,学术期刊发展遇到了学术地位和一线编审人员边缘化的尴尬困境;学术期刊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却苦于“借船出海”还是“做强自已”的两难选择;学术期刊评价机制有待完善,但尚未确定一套科学合理、完善有效的评价方法和规准。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整个行业合理配置资源、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变目前的“全、散、小、弱”为“专、特、大、强”。由于长期形成的体制障碍限制了学术期刊之间的协作合力,使得即使下至行业从业者上至直属管理部门,甚至是国家顶层设计者均已认识到问题所在,也试图为改善现状付出努力和行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基于区块链的技术特性,讨论未来新技术应用于学术期刊出版行业时,按目前所知的技术特性和技术逻辑,能否对解决行业发展的困境和痛点有所助力。正如曾经的信息通讯技术实现数字化出版,使传统的出版方式和传播方式均发生重大变革,而这一变化来自于技术的推动,而非顶层设计的行政意志。如果信息通讯技术解决的是传播的速度、空间的广度、信息容量和密度等问题,那么区块链技术的特性在于解决信息的真实性保障问题、信息的非对称性问题。这两个特性能为参与各方提供信用的保障及合作的前提,而平等参与的去中心化特性则为学术期刊提供了建立学术期刊集群的新的组织形式,也为新型学术期刊集群的建立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选题集群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