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发模式、企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

2020-11-19吴素珍刘忠华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技术开发基础阶段

方 勇,吴素珍,刘忠华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0029)

1 研究背景

我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安全、自主、可控;《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亦提出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鼓励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可见,鼓励企业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大量研究表明,企业基础研究是企业实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催化剂[1],是企业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获得核心技术、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根本驱动力[2]。中美贸易摩擦的发生使我们认识到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国家和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作用。因此,在当今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基础研究对企业提高研发效率、获取竞争优势、占领市场、实现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 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占全国R&D 支出的69%左右,但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仅占企业研发投入的0.2%。数据表明,尽管我国企业已经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但在原始创新领域的投入依然薄弱,基础研究短板突出。当前,如何激励企业强化基础研究是我国提升科技竞争力、转变成为科技强国的关键环节[3]。目前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基础研究现状以及企业基础研究会对企业技术创新带来哪些影响[4-8],普遍认为企业基础研究有利于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但是关于如何进一步促进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以及进一步加速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却并不完善。有学者提出,企业创新绩效与研发模式密切相关,合适的研发模式对企业实现创新发展至关重要[9]。因此,研究不同研发模式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的影响,及其对产业化不同阶段的作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不同研发模式对企业基础研究会产生什么影响?以及对产业化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不同模式下的企业基础研究是否能显著促进产业发展?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将研发模式纳入企业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研究的框架之中,旨在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确定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时应该如何进行模式选择,以及哪种模式能够促使基础研究对企业产业化发挥促进作用。本文以研发模式及其交叉项分析其在企业产业化各个阶段的具体作用效果,分析确定企业在各个阶段应该采取何种研发方式,从而实现企业从研发到创新的高效率,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2 研究假设

2.1 研发模式与企业基础研究

根据参与研发程度,企业的研发模式可以分为3 类:独立研发、合作研发、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企业独立进行的、没有其他外来单位参与研发活动的方式是独立研发模式;企业没有参与研发,只是进行技术购买的活动属于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模式;企业与其他单位共同参与研发活动的行为属于合作研发[10]。不同的研发模式对企业创新活动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11]。基础研究作为原始创新的源泉,合理的研发模式对企业基础研究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影响显著。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企业的独立研发与企业创新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首先,独立研发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增加知识流动的阻力,减少知识泄露和创新价值被侵占,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防止企业的关键技术流失[12-14]。其次,独立研发能够快速提升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把握技术发展方向,构建系统的人才网络,获得超额利润[10,15]。基础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原创性等特点,因此本文认为企业独立研发可以通过保护企业知识产权、为企业储备人才、提升企业消化能力等方式促进企业顺利开展基础研究。

企业的合作研发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目前存在两种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合作研发涉及较多的知识交换共享,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技术、人才以及研发资源上的优势互补[16];但是也有学者对合作研发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效果提出质疑,认为合作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倾向于付出较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进而容易导致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互相推卸责任以及知识产权纠纷[17]。基础研究具有研发长周期性、结果不确定性以及公共产品属性等特点,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和人才储备才能确保基础研究活动的持续进行。因此本文认为,虽然企业的合作研发可能会产生利益纠纷,但是在资源利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研发的作用可以促进企业顺利开展基础研究。

关于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学术界普遍认为前者对后者具有正向影响。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是我国企业长期使用的一种技术获取方式。在发展初期,企业缺乏相应的资金来源和顶尖人才,主要是采取技术购买的途径获取新的技术。基于资源基础理论观点,企业在研发活动中由于自身技术资源的不足,需要从外部寻求技术知识,注重知识共享以及通过外部研发资源内化来增强企业的研发实力,从而提高创新绩效[18]。何郁冰等[19]也提出企业通过研发外包实现知识交换、项目交流、人才流动。企业基础研究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一种,因此本文认为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可以促进企业顺利开展基础研究。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a:独立研发对企业基础研究具有正向影响。

H1b:合作研发对企业基础研究具有正向影响。

H1c: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对企业基础研究具有正向影响。

2.2 企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阶段

产业创新如同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知识和技术不断地转化,具有动态过程性的特征。为了实现产业创新各个过程的高效管理和加速产业化过程,学者对产业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划分,如,Roper 等[20]将创新过程划分为知识资源获取、知识转化和知识开发3 个阶段;尹华伟[21]从产业创新效率的角度将高技术产业创新分为2 个阶段,即技术开发和技术转化;杨玉桢等[22]利用我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两阶段对产业创新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差距较大;李培楠等[3]从创新链的角度将产业发展阶段分为技术开发阶段(即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过程),和成果转化阶段(即新技术、新知识的商业化过程)。本文基于对以往研究的总结,选择目前较为广泛的划分方式,将产业化的过程划分为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2 个阶段。

基础研究是对前沿科学领域的探索,是获取新知识、促进企业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的根本驱动力,是实现产业创新的关键力量[23-24]。企业基础研究成果虽然不能立刻投入生产,但是会帮助企业实现突破式创新,打通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壁垒,最终实现占领市场和行业领先的目标。李培楠等[3]通过对我国大中型企业进行实证分析,也验证了基础研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效果。柳卸林等[25]通过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的全球研发网络进行案例分析,提出华为重视前期研发,并根据各个国家的技术优势构建研发网络,通过对研发活动的持续支持取得技术优势,最终实现在行业内占据领先地位。飞利浦公司作为传统的灯具照明企业,在市场热点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基础研究切入医疗健康领域,并通过组建开放式的创新网络在多个领域成为全球领先者,实现技术跨越[26]。企业通过开展基础研究提高自身学习和吸收能力,帮助企业及时理解和消化本行业的先进技术,构建高素质人才网络,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终实现提高成果转化率、抢占市场、促进产业发展的目标[3]。因此本文认为,企业基础研究可以促进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的产业化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企业基础研究对企业的技术开发阶段具有正向影响。

H3:企业基础研究对企业的成果转化阶段具有正向影响。

2.3 研发模式、企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阶段

研发模式是企业进行研发活动而采取的不同的资源使用方式。研究表明,企业的创新绩效不仅与研发投入强度有关,还取决于采用何种研发模式[3]。每种研发模式具有自身的优势,企业选择合理的模式会提高自身对于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使企业逐渐摆脱本身的资源、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逐渐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和整体创新水平,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不同的研发模式会影响企业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企业能够从外界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企业基础研究是对本行业最先进知识的探索,基础研究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持续的产业竞争优势,但是由于企业基础研究具有研发的长周期性、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公共产品属性等特点,从而导致了企业对基础研究的长期忽视[19]。合理的研发模式在资源整合、人才运用、吸收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企业克服在开展基础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资金短缺、技术壁垒等问题,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自身产业发展。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独立研发、合作研发、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3 种研发模式对企业基础研究促进企业技术开发阶段的产业发展均具有正向影响。

H5:独立研发、合作研发、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3 种研发模式对企业基础研究促进企业成果转化阶段的产业发展均具有正向影响。

综合上述的研究假设,本文提出的概念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研发模式、企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阶段相关关系假设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本文以我国31 个省份(未含港澳台地区,以下简称“全国”)的企业为对象,数据均来自2007—2017 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其中,各个指标的具体含义为:技术开发是指全国企业所获得的有效发明专利数;成果转化是指全国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企业基础研究是指全国的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独立研发是指全国企业内部的研发经费支出;合作研发是指高校、科研院所中企业资金;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是指企业的引进技术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总和;企业规模是指企业工业总产值除以企业个数;国有产权是指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除以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企业基础研究、研发模式与产业发展阶段相关指标

3.2 研究方法

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来测度本文提出的5个假设,并运用数据分析软件Stata 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实证结果。多元回归分析是指收集相关数据得到多个变量,在这些相关变量中选择其中的一个变量作为因变量,剩余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建立变量之间的线性、非线性数学关系式,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如果因变量(Yn)与其自变量(Xnm)存在线性关系,则存在下面的关系式:

式(1)中:Y为n×1 维向量;β为n×1 维参数向量;X为n×m维向量;ε为n×1 随机误差向量。

3.3 模型设置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本文提出相对应的3 个理论模型,通过判断企业基础研究的系数、交叉项的系数的显著性以及正负,来判断企业基础研究对产业发展阶段的影响和3 种研发模式对其调节效果,从而验证假设H2~H5。首先,检验研发模式与企业基础研究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1 如下:

式(2)中:Y1为企业基础研究;ir、coop、titt分别代表独立研发、合作研发、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size 代表企业规模;own 代表国有产权;β0为常数项;β1,...,βk为回归参数;ε为随机误差项。

然后,验证企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阶段关系以及研发模式是否会对企业基础研究影响产业发展阶段的过程产生影响,设定理论模型2、理论模型3如下:

式(3)(4)中:Y2、Y3分别为产业发展阶段中的技术开发、成果转化;basic 为企业基础研究;其他参数含义同上。

3.4 描述性统计分析

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 所示。在2007—2017 年间,无论是企业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开发阶段、成果转化阶段的各个指标数值增长都较为明显,这也充分证明了我国企业对创新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视;3 种研发模式中独立研发的比重最大,其次是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合作研发,从增长速度来看,2017 年独立研发和合作研发比2007 年分别增长了3.86 倍和2.95 倍,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为1.67倍,可见企业逐渐加大了对独立研发和合作研发的重视;就企业规模和产权性质而言,我国企业规模整体有所增长,产权结构变化不大。

4 实证结果

4.1 3 种研发模式与企业基础研究的实证结果分析

假设H1的实证结果如表3 所示,合作研发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独立研发和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的影响不显著,假设H1b成立,H1a、H1c不成立。当前我国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开展的研究活动较少,相应的企业基础研究能力也是相当薄弱,企业普遍存在高端人才匮乏、对未来没有感知、消化吸收能力差的问题,因此独立研发无法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假设H1a不成立;同时,随着企业研发竞争实力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企业对于先进技术的需求变得越发强烈,但是如今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的途径已经不再适合企业,因为技术提供企业为了保障自身长久的垄断利润以及行业的领先地位不会将核心技术进行出售,这种情况也与我国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投入减缓相吻合,因此假设H1c不成立。合作研发更加适合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企业可以通过加大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高校、科研院所到企业的人才转移、最新知识的获取以及企业基础研究能力的提高,假设H1b成立。控制变量系数不显著,说明企业规模和国有产权性质并不会影响企业投入基础研究。

表3 3 种研发模式与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的相关关系回归结果

4.2 企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

假设H2、假设H3的实证结果分别如表4、表5所示。其中:系数1 代表企业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相关系数;系数2~系数4分别代表独立研发、合作研发、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3 种研发模式对企业基础研究作用于企业技术开发阶段的相关系数;系数5 代表企业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之间的相关系数;系数6~系数8 分别代表独立研发、合作研发、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3 种研发模式对企业基础研究作用于企业成果转化阶段的相关系数。

表4 企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阶段相关关系的回归结果

表5 3 种研发模式、企业基础研究、产业发展阶段之间相关关系的回归结果

企业基础研究对有效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企业基础研究的投入能够促进产业的技术开发阶段、成果转化阶段的发展,并且基础研究对成果转化的作用效果要大于对技术开发,假设H2和假设H3成立。我国的基础研究主要是在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企业较少参与,当涉及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阶段时就会因为信息不对称、缺乏专业人员等原因出现转化风险增加和效率降低的问题;同时随着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技术的不断涌现,产业内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企业基础研究是以企业所规划的目标为导向的研发活动,而这种特性也将促使整个创新阶段实现贯通,从而提高研究成果转化效率、降低研发投入风险,最终实现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控制变量系数不显著,说明企业规模和国有产权性质并不会影响企业基础研究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效果。

4.3 研发模式、企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

假设H4的实证结果如表4 所示,企业在开展基础研究时,独立研发方式会对技术转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合作研发则起到抑制效果,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结果不显著,假设H4部分成立。控制变量的结果显示,规模较大和国有产权性质的企业在采用独立研发模式时更有利于技术开发阶段的产业发展,在合作研发、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的情况下则没有促进效果。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无论是在研发投资能力还是高端人才储备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充分发挥独立研发的优势,实现技术开发活动的高效率。

假设H5实证结果如表5 所示,企业在开展基础研究时,独立研发对成果转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合作研发和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影响不显著,假设H5部分成立。贯通创新的整个过程以及实现最终的成果转化需要企业具备固定的研究团队、扎实的研究基础、防止核心技术泄露的能力,而这些条件只有独立研发才具备。控制变量系数不显著,说明企业规模和国有产权性质并不会影响各种研发模式对企业成果转化的作用效果。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7—2017 年我国企业的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对研发模式、企业基础研究、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发现:独立研发、合作研发和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等3 种研发模式对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阶段的作用效果并不相同,否定了人们普遍认为的只要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就会促进企业创新的普遍认知,并且明确了企业在各个阶段如何进行研发模式的选择,为提高企业的基础研究投入和促进企业的产业化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

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对产业发展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阶段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对技术开发阶段的影响更明显,企业规模和国有产权性质并不会对这一效果产生影响。在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之下,中美贸易争端使我们再次深刻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发展基础研究才能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因此企业应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发展。

对于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合作研发模式具有正向促进效果,独立研发和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模式没有促进效果,企业规模和国有产权性质并不会对这一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鉴于我国企业普遍基础研究能力薄弱,因此采取合作研发模式能够更好地吸收本行业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强企业与外界的人才和知识交流,弥补资金不足等问题。

在技术开发阶段,独立研发模式具有正向的作用效果,合作研发模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模式的作用不显著,其中规模较大和国有产权性质的企业在采用独立研发模式时对技术开发阶段的产业发展的促进效果更加明显,在其余两种研发模式下没有促进效果;在成果转化阶段,独立研发模式具有正向的作用效果,合作研发、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模式没有影响,企业规模和国有产权性质并不会对这一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与合作研发、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相比,独立研发确保了研发人员的全程参与,避免了企业消化吸收能力不足而导致的技术传递障碍,减少了技术流失、知识产权争端等问题,最终加速实现技术的产品化。

本文可能的理论贡献包括:首先,从研发模式的角度对企业基础研究进行拓展。对于如何提高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以往研究主要是从宏观经济环境、国家政策、公司管理、领导者行为等因素展开,对于怎样开展基础研究缺乏相应的关注。企业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研发模式能够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促进企业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9]。本研究从独立研发、合作研发、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等3 种研发模式分析其与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其次,将研发模式、企业基础研究、产业发展阶段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并实证了不同的研发模式会对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产业发展阶段细分为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2 个阶段,与以往直接分析研发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相比,更加全面地探讨了3 种研发方式对产业发展阶段的作用机理。

5.2 研究启示

本研究从研发模式的角度来寻找提高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和产业化发展的新途径,为企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发展中的模式选择提供参考和借鉴,这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应引导和加强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一方面,企业要改变长期以来对基础研究的忽视行为,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力度,掌握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国家要降低企业申请国家基础研究类别项目的门槛,向不同规模、产权性质的企业提供同样的帮扶政策,引导不同性质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2)企业应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等合作研发模式推动基础研究。有实力的企业应积极资助国内外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探索前沿研究领域,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积极发展和参与产学研合作联盟。(3)具备基础研究条件的企业应加强独立研发。在国家层面要积极鼓励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在技术开发阶段采用独立研发的研发模式,充分发挥大规模的国有企业在研发投资能力和高端人才储备方面的优势,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技术开发基础阶段
“不等式”基础巩固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整式”基础巩固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技术开发分公司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水刀坊的前世今生——记河北锐迅水射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纪新刚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