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玩意里的真货色
——关于于勤的《推窗有蝶》

2020-11-19

海燕 2020年7期
关键词:散文

沈阳日报社是很有文学传统的。这传统经久迷人,从老总编辑刘黑枷先生那儿就开启了源头,后来经过胡中惠、初国卿、于勤、王辉等写家的发扬光大,加上盖云飞、肖瑛等编辑的传承,那种集编辑和写作于一身的特色,给“书斋”“万泉”等品牌栏目注入了生命的隽永,人文的底蕴和灵性的活泼。与沈报结缘既久,快三十年了。看着一块块承载着品位和才情的文字版面,端庄典雅扑面而来,遂真心感激编者的细致、耐心和打磨的功力。而当读到他们自己写的文章,那感念就多了一种贴近与亲和,多了一份熟稔和默契,还有丝丝缕缕的惊喜和叹服。

就以于勤的《推窗有蝶》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属于报人文字里的精彩之作,言简意赅,尺水兴波,小中见大,蔚为可观。那是“小玩意里的真货色”!

中华散文,自古就推崇言为心声,修辞立其诚,文以载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然,好的散文,也要讲究艺术的境界,强调笔法,贵重意味。

《推窗有蝶》写得质朴浑然,细腻舒朗,多以千字左右的小品文取胜见长,笔墨深处里有绵延的情致,遣词造句间藏着幽微的叹息和温婉的格调。

说心里话,最近这些年,文坛流行大文化散文。作为读者,我觉得写散文可以文化,但是如果不文化就不是散文,那也未免失之于偏狭和霸道。散文的内涵,绝对不是体量和篇幅支撑的,像张中行、杨绛、汪曾祺、孙犁等人的散文,都很难说大,而是小,小得玲珑,小得婉转,小得深情,小得可爱。

于勤的底子注定不是大文化散文的跑马场,而是有点像董桥那样耐心经营着属于自己的心灵的“后花园”。这后花园里,有砖石瓦块,有闲花野草,也有麦穗和柳树条……是的,人的心事和心思,不一定都轰轰烈烈,壮阔云霄,而很多时候就是家长里短,豆棚里的趣话聊天,讲起来只要动人动心动情,就足以自成一体,那小门脸儿里也能寻觅到体己的知音。

我读《推窗有蝶》,已然经年有余,断断续续的,像是一次文化的休憩,亦如到朋友家里串门儿。那些文章的题目就吸引我——《鼻尖上的风景》《大诗人小故事》《你“波西米亚”了吗》《猫咪胡莉亚》《野生的蒂皮》……这可比大文化散文的动不动就壮怀激烈,动不动就历史文明更吸引我的感性神经。走进于勤的感官世界,你会觉得人生之书,实在离不开那温暖的记忆勾勒,离不开有情有趣的童心点染,更离不开原汁原味绘声绘色中的勾兑和剪裁。

于勤是从作家大院——张氏帅府里成长起来的,那里曾经居住过辽宁许许多多有名的文化人,因为有一段时间那里曾是辽宁省作家协会所在地。小时候的于勤昵称毛丫,跟马加、白朗、方冰等赫赫有名的伯伯叔叔阿姨们照过面,耳濡目染过文学艺术的熏风与丽阳。《推窗有蝶》里面有几篇文章就是专门梳理和钩沉从前的往事,在旧时月色中储藏和沉淀美好的心事与心愿。

《马加的存折》为人民作家马加绘制的工笔素描画,一幅幅动人的线条和构图,印证了马加的善良、淳朴、温煦,勾勒了一位蔼然长者凡事为他人着想的高风亮节。写方冰的《大诗人小故事》则以一些生活见闻和历史追忆为主,这些对方冰的生动记述渗透着多面结晶体质感的光晕,让我们读上去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想念陶姨》是写著名作家韶华夫人的文字,笔调更加温婉动人,深度写真,将一个有着丰富生活情趣,会用瓶瓶罐罐、布条线头、烟盒包装纸等小物件装点人生精彩画面的能工巧匠刻画得令人侧目动容。

于勤的散文随笔善于抓住细节、局部,善于撷取片段和侧面的光影印象予以浓缩聚焦组合,从而构成立体传神的艺术形象剪贴。《推窗有蝶》里的许多篇章,写得就是小事件,小情趣,小滋味,小插曲,小花絮,但是只要沉浸其中,你会慢慢发现和察觉,原来生命的况味与内涵不正是折射融汇渗透在这些小玩意之中,以便获得某种记忆、传承、烙印和见证。

读《冬日里讲述喝汤的故事》,读着读着,心也跟着暖了。“第一次感到汤的滋味不俗大约在七八岁的时候,邻居一位胖奶奶专请我去做客,那大概也是人生第一次单独被人请吃饭。她清炖鸡汤里放了黑木耳,汤是清澈的,木耳柔软,在汤里像游动的蝌蚪。汤很淡,一点点香,一点点鲜。当时于我,仿佛琼浆玉液。这种清淡醇和的吃法我是头一次领略,这几乎奠定了我品汤的标准——醇,醇和或醇厚。”

于勤用她的美文写了美食,她的文章亦如品老汤的滋味,醇厚,温热,绵柔。从前读过蔡澜、汪曾祺等老人家写的品茗品美食的妙章,感觉味感其实也表达了生命深处的内在气息和精神修养的底色。在于勤眼里,汤跟人品,甚至跟爱情都相关。这是另一种关于美食文化的风趣表达。

散文之美其实就在于写人记事,状物言情,表述达意之精确、逼真、灵动和鲜活。作者应该与自己笔下的世界同呼吸,共悲欢喜乐。有一次董桥谈到杂志约稿,说编辑就想“要你的笑声,要你的泪影,要你的回忆,要你的感想,要你的恐惧,要你的兴奋,要你的惆怅,要你的企盼。”这说得太好了!

散文随笔往往要言不烦,直抵心窝,不像诗歌和小说可以绕许多弯子,走许多曲折的幽径。

我觉得于勤的散文随笔没有粉墨登场一样的身段表演,而是言为心声,我手写我口的自然流露。

她写岳宁的两篇文章,《花儿开了,花儿落了》《千种风情说与谁》,让人一读,就放不下。以其情真,以其意切,以其道出了人生遗憾的美丽与绰约。

岳宁是沈阳晚报读书版和时尚版的编辑,英年早逝,以三十五岁的年轮定格在生命的尽头。读于勤的文字,感觉到她心在颤动,在滴血,那是血泪文字,款款追忆里,绵绵叙谈中,沉淀下多少温煦而苍凉的咏叹、怀念、祭奠和感慨。泰戈尔有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岳宁大概就像那静美的秋叶,在盛夏绚烂里热烈地活过,然后悄然从生命之树上无声地掉落了。对于一个走得太急的朋友和知己,于勤用一些瞬间的定格画面和影像记录了她的人生情态,“她在电梯里向我挥手的样子,红大衣,黑色小圆帽,乌亮的秀发,笑着……”“岳宁告诉我,沏菊花一定要用滚沸的水,是张爱玲说的。我依计行事,果真茶水碧青甜润。”“我们常常在自己编辑的版面见报后,细细地看,挑毛病,并且共同感叹:报纸永远是遗憾的艺术……”

写立体的人,写深挚的情,写传神的真,作者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岳宁辞世后的伤痛,那是“落雪的周末或者寂静的夜晚,读书吧,读我最钟爱的丰子恺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不禁泪眼模糊,我们已经不能分享阅读的乐趣,友人小聚,再也不会有她的身影,她不会来。”

一句“她不会来”,剀切深沉,痛彻心扉,时不我与,悠悠情谊,尽付东流。读这样的道别文字,我们感觉到自己也被净化了,洗礼了,升华了!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曾说,“作家想成为见证,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窥视者。”也就是说,窥视是记录和见证人生世界的最直接方式。

读于勤的《推窗有蝶》,某种程度上,其实也在窥视她的窥视,探测她的探测,感知她的感知。

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天地往往自成方圆。透过于勤的书,我们得知,在她精心侍弄的小玩意里,实则投入浸润着她的无限热爱,专心,品位,目光,立场,判断,以及情怀。

在这些充满善意和会心发现的作品中,生命百态都是动人的,有魅力的,有着不折不扣的个性咀嚼,掂量和咂摸。《猫咪胡莉亚》围绕着人与猫的情感关联,写了猫的乖巧、警觉、好玩儿和有趣,那是关于猫的一幅风情画,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欲罢不能。《端午清晨寻艾蒿》以民俗入手,以情味点睛,描摹了特殊节令中人与物亲密无间的体己感和融汇感。其中一段提到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夫人有着俄罗斯血统的刘老师,“每到端午,耳畔便会别着一小截艾蒿,一芽新绿配着褐色的卷花头发,好不妩媚。”这个场景我似乎也见过,不禁勾起了流年的联想,那远走的岁月里储存的光影,在于勤精到的笔墨间氤氲着特别的靓丽。《鼻尖上的风景》是写残疾作家赵晨飞的篇什,这个重度脑瘫的女孩无法用手写字,却用鼻尖敲击键盘书写内心的风景——她心灵的翅膀飞旋着抗争命运的和弦。于勤是记者出身,后当编辑,写新闻稿间歇也写散文随笔。所以她以传神之笔为我们勾勒出赵晨飞的身影,就分明带着记者的嗅觉和专业的敏感度,生动饱满,活灵活现。一切景语皆情语,于勤深谙此法此道,她的文章看上去就没有心理的障碍和距离。如她自己所言,是追求“真”和“趣”。

浅白,流畅,细腻,加之温婉多姿,这是《推窗有蝶》一书的整体风格和气韵。当然,有趣,才能有滋有味。好的文字,离开趣味,便失去了生命的美感和人生的气象,我读于勤的诸多文字,自始至终感应着她的顽皮,优雅,还有略带戏谑的忧伤。

是的,《推窗有蝶》不是大部头,大作品。它就是小玩意,小盆景,花花草草,枝枝叶叶。看起来不是用来征服你的,也不是取悦你的,而是熏染你的,像聊天,像说话,不是歌唱和表演。

那里面既有像《非凡妈妈》那般带点沉痛和忧伤格调的柔情书写,也有《野生的蒂皮》之类充满了活泼的童心童趣童真的天然口吻的生动描绘;既有《仰视女人》那样的顾盼生风的文化剪贴与富有智慧含量的深度评点,也有如《爱我就别理我》此等对社会敏感话题的剀切介入和中肯的聚焦扫描;既有《芦苇荡和红海滩》一类的风景速写,也有《晨读丰子恺》式的贴心展望……

老作家韶华在给于勤的这本书写的序言中说,“这一本散文集,是生命的记录,童趣的记录,成长的记录,情感的记录;是展示社会面貌、历史进步的印痕。作者从生活中信手拈来,抓取一个片段,生发开去,写出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

当一个人把真心和真情当回事,把文学和文字当成倾诉者,将自己心里面的美好和遗憾,珍重和牵挂流淌出来,宣泄出来,加上一点儿技巧,一点儿手法,一点儿表现,就真的成就了线条清朗风度绰约的小品文,借用一句老作家韶华的话:“她在娇小中透出大气,美丽中放出香艳。”

猜你喜欢

散文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散文二题
桃红又是一年春(同题散文两篇)
散文短章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