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缺失下《红楼梦》中人名、书名的翻译

2020-11-18曹亚荣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0期
关键词:书名红楼梦

曹亚荣

摘  要:在《红楼梦》中的各种译本中,对于人名和书名翻译,译者们采用了诸多的翻译策略方法,例如,音译,意译,音译加注以及音译与意译结合的方法,然而,众所周知,《红楼梦》中人物的名称均是经过作者的巧妙设计构想得出,都暗含着人物的渊源和命运性格,书名也代表了特殊的含义。而由于英语和汉语的差异,要在英语中找出能表达原句表层含义与暗含的含义是非常不容易的,更不用说汉语中所蕴含的具体意象了。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意象的流失

关键词:《红楼梦》;文化缺失;书名;人名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0-0-02

一、引言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好的翻译应该是揭示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在《红楼梦》中,有姓名的人物多达400个,这些名字被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或揭示人物性格,或暗示人物的命运。而书名对故事展开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书名准确而传神的翻译,是引领读者进入作品的敲门砖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缺失,译者面临重重困难,作者将从《红楼梦》杨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霍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中人名和书名的翻译分析文化缺失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在跨文化翻译中,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2.1中西方存在文化缺失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国家有自己的文明,文化,语言。这也就造成了汉英跨文化翻译中某种程度的不可译性。也就是说由于文化的欠缺,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存在许多没有等值概念的词汇,但这些词又恰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这些词汇或概念不能被准确译出就会造成译文语义的缺失,影响译文读者对源语文化的理解,对此很多的翻译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策略,如字面译,释译等。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文化缺失对于《红楼梦》中书名与人名的影响。

2.1.1《红楼梦》中书名的翻译

要研究《红楼梦》的英文译名的翻译,译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红楼梦”这个书名在曹雪芹笔下的含义,明白原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含义。据了解,在曹雪芹正式把书名命名为“红楼梦”之前,也颇有一番波折,前后的名字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这些名字的由来也有其自身的典故,我们广泛接受了“红楼梦”这个最终版的书名,不同学者对于《红楼梦》书名的翻译却持不同观点。在霍克斯的译本中,他把书名翻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而杨宪益的翻译版本的书名是A Dream in Red Mansions,为什么对看似简单的书名的翻译会有这么大的问题呢?

2.1.2The Story of The Stone 与A Dream in Red Mansions之辩

笔者看来“red mansion”与“stone”这两个字可以说是《紅楼梦》翻译成英文的书名争执不休的地方了,至于到底要选择哪种翻译,译者首先当然是考虑到了尽可能的传达一些原作者的含义,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英语读者文化。The Story of the Stone -《石头记》的翻译者霍克斯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红楼梦》的翻译,他在翻译书名的时候没有采用以前任何摘译和节译本的名称,他本人也对此进行了解释,他认为《红楼梦》以顽石展开情节,因此就选择了《石头记》,这也更加的契合整部小说的叙事逻辑,而且这也是考虑到了英语读者的文化心理背景。

而杨宪益的译本A Dream in Red Mansions,看起来是与中文名《红楼梦》是对等的,但是带有“red-红”字的翻译,让英语读者看来第一眼不免觉得大吃一惊。这是因为英语读者对于“red”的理解是不一样的。“red”这个意象在西方大多数人信仰的宗教文化里,“红色”也是红十字的颜色,是耶稣受难时的颜色。代表不好的事情,而“红色”在中国民族历史上备受珍重,因为按古代五行学说,赤是南方色。在古人看来,南方是万物生长的地方,所谓“太阳”就是阳之极盛处。另外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使人类第一次摆脱了黑暗恐怖的自然环境,具备了与自然抗争的力量,由此而产生的意义是对这种现象的崇拜,当这种现象被抽象出来,代表一种普遍的颜色,便也成了一种尊贵的象征,“红”与《红楼梦》是脱离不开的,笔者认为就连作者曹雪芹也无法分割其关联,而霍克斯单纯的把《红楼梦》翻译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为了抓住原作者 的意图,明确语义,避免英语读者在理解上的歧义。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改动也造成意象之美的流失。《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契合了中华的传统文化,但是因为文化的缺失和差异而不能欣赏和领悟原作的妙处不可避免的。

三、《红楼梦》人名的翻译

3.1《红楼梦》中人名的重要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起名”,在我国春秋时期,学者孔子就极其强调“名”,比较著名的学说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等。今天,人们对名字、名称等也极为重视,尤其是在《红楼梦》这样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人名的文化价值更加的重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笔下的人名有的引用古诗词,有的借助谐音,从所取的名字上就能够看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甚至整个人生与命运。深刻理解人物名字的深层含义,对于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以及让英语语言读者了解我国封建社会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红楼梦》中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庞大且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即使是国人也常常会受到疑惑,更何况是对中华文化不太了解的外国读者。所以这里我们主要的对比杨宪益和霍克斯版本。看看他们在人名的翻译上也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以及造成了什么问题。

3.2 音译法为主导的翻译策略,如:

甄士隐——“真事隐” Zhen Shi-yin 杨宪益译本

Chen Shiyin  (Homophone for true facts concealed )  霍克斯译本

贾雨村——“假语存” Jia Yu-cun    杨宪益译本

Chia Hua   (homophone for “false talk”)  霍克斯译本

在这两个例子中,两位译者分别采用了音译的方法,但是不同的是,在霍克斯的译本中,霍克斯考虑到了人名所代表的含义,为了使英语读者了解名字的内涵意义,霍克斯在音译的基础上加了注释,来加深理解。霍克斯的这种翻译也更加符合英语常用的发音习惯,对于外国读者来说接受度更高,笔者认为,这种翻译的方法,尽可能的接近英语读者的情况下,但是也尽量的保持汉语的原汁原味。在主要的人名的翻译上,霍克斯于杨宪益 都采取了音译的方法,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如:

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 源自:“至尊宝者,至坚贤者”

林黛玉——在《咏新柳》云:“须教碧玉羞眉黛,莫与红桃作麴尘”

林黛玉 Lin Dai-yu  薛宝钗 Xue Baochai  贾宝玉Jia Baoyu (杨译本与霍译本)

杨宪益和霍克斯在这里都选择了音译,然而,却失去了名字本身的内涵,因为“至尊宝者,至坚贤者”,隐喻“宝钗”出身于富贵人家,“黛玉”为坚贞之人,“宝玉”则二者皆有。而译者就单单的用汉语拼音翻译出来,会造成意象的流失之美,就拿笔者非常喜欢的林黛玉的名字来说,林黛玉从名到姓,原作者曹雪芹可谓匠心独具,在霍克斯和杨宪益的翻译中,都没有表达出这种含义,因文化的缺失,又是单单的拼音翻译,英语读者在读了以后,就只会知道就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不会源语言读者那样,对名字中的意象有什么大致的开阔的想象空间,比如说“林”代表她前身是仙境中的一株仙草,为报雨露之恩,倾尽一生的水泪,常常愁眉不展。可是英语读者不会有领略到这样的意象与美,因此最终也就造成了意与美的流失,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英语读者领略不上去我们所认为的美,那这也就造成了意象与美的流失。

3.1意译法与音译法之辩

而在对于有隐喻意义的丫鬟小厮、戏子优伶、神仙道士以及和尚尼姑等名字的翻译中,杨宪益也还是采用音译的方法,而霍克斯则采用了意译,在以下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因为不同的翻译方法导致的人名的意象于美的流失。如:

“焙茗”——Beiming  杨宪益译本

Tealeaf   霍克斯译本

“袭人”——“花香袭人知昼暖 ”

Xiren   杨宪益译本

Aroma  霍克斯译本

这两个仆人对整个《红楼梦》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他们名字的英文翻译也尤为重要,在杨宪益的译文版本中,采用了音译的策略,毫无疑问,像我们之前讨论过的那样,这还是无法将故事中的人物、命运性格表达的清楚,而霍克斯的翻译中将小厮焙茗焙茗用英文的的“tealeaf”来表示,将袭人用“Aroma”来表示,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虽然看似符合人物的命运特征,而英语读者看到“tealeaf”这个单词,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茶叶”,但在西方的社会里,“tealeaf”不能使人联想到人物的社会地位低微,看到“Aroma”,英語读者脑海里能不能浮现一个 美丽端庄的贤惠女子?这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语言的的差异,对于同一意象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许他们也会有联想的意象美,但也这也就意味着源语中意象与美在目标语中的不可避免的部分丧失,或者完全的丧失。

总结:

《红楼梦》中的书名。尤其是人名,本来就是带有意义的文化附带词,象征着很多不同的含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因此在跨文化语际交流时,由于社会背景等不同,在翻译时会存在外国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差异的部分,或者文化缺失部分,所以在翻译时要通过技巧将文化与翻译有机结合。将两者间的矛盾和冲突解决好,避免造成意象和美的流失。对于探究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地文化碰撞、适应和交融,以及误译、误释等现象,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文学精髓向世界各国的传播,具有借鉴和参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鹏飞. 英语世界的《红楼梦》译介于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

[2]胡文彬. 红楼梦叙录[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3]谢军. 霍克斯英译《红楼梦》认知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9.

[4]林以亮. 红楼梦西游记[M].台湾: 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

猜你喜欢

书名红楼梦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第十八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获奖名单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中译书名《为什么》)
别样解读《红楼梦》
我有故事,你带钱了吗?
网友选出雷人书名 专家建议给书洗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