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与教学创新

2020-11-18佘燕达柳世玉

速读·下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非遗慕课教学创新

佘燕达 柳世玉

◆摘  要:非遗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教育功能,非遗课程与教学具有其自身特点,一些问题尚需解决。在慕课背景下,通过构建非遗慕课平台、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实现共享的非遗慕课资源等途径对非遗课程与教学进行创新,能更好发挥其教育功能。

◆关键词:非遗;慕课;教学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一词源于日语“无形文化财”一词的英译。特指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财富,如传统工艺技术、传统表演技艺等,故而又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非遗源自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文化价值和精神追求。

非遗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教育功能,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及高等教育的相关专业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然而在信息化时代,课程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慕课的广泛应用是典型代表。慕课背景下,非遗课程如何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地进行教学创新,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非遗课程与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在国家提倡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各地广泛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实现非遗项目与学校教育的结合,非遗课程应运而生。

1.非遗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非遗课程是发挥其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地方高校将非遗课程融入培养方案中,有利于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非遗课程与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1)重视活态传承

非遗项目以技艺形式存在,其传承以人为重要载体,靠世代口传心授来延续,人在技在,人亡技亡。非遗重视活态传承,这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方面。

(2)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与教学

非遗课程与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在传承非遗的过程中,对历史文化有更深更透的理解。非遗课程与教学涉及多个学科,因此,其趋势必将走向学科的大融合。

(3)具有较强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认定非遗的标准主要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鲜明独特的民族、群体或地方文化特征等。如长白山满族剪纸、长白山满族医药等非遗项目,具有典型的东北地区满族文化特征。

2.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方式过于陈旧

多数非遗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停留在教师课堂教授、展示为主的阶段,对现代信息技术以及新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用较少,对问题探究式、训练与实践式等课程教学方式的应用有待加强。

(2)零散不成体系

现在很多地方都大力推行“非遗进校园”,学生们被动接受非遗宣传,参与一些非遗项目的培训与表演,但或许刚萌发一点兴趣,就被语数外等繁重的主修课压力,扼杀在摇篮中了。这样的课程需要形成体系才能持续和深入下去,才能对非遗传承的核心因素——人才培养起到作用。

(3)非遗教育者教育理论与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从事非遗传承与教学的教育者,大多为非遗技艺传承人,有的年岁已高,虽然他们掌握着非遗技艺,但多数没有参加过正规的教育理论与技能训练,因此,非遗课程与教学的效果难以保证。

二、慕课对非遗课程与教学的作用

慕课(MOOC),又称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课程)是一种针对社会大众开展教育的在线课堂,学习者主要通过网络上的在线教育进行学习。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对传统教育产生巨大冲击。慕课对非遗课程与教学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慕课打破了传统教学必须在教室进行的固有模式,这种优势对非遗课程来说尤为适用。将慕课应用于非遗课程与教学对非遗教学者来说是一大解放,因为对非遗传承人来说,教室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教学场所,而熟悉的创作空间才更有利于发挥其技艺优势。另一方面,对学习者来说,也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接受非遗教育。

2.有利于發挥非遗的社会教育功能

慕课可以同时适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使课程对学习者的区分变得模糊。非遗课程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不仅适用于学校教育,同时也适用于社会教育。慕课平台的运用可以将非遗的社会教育功能发挥得更好。

三、慕课背景下非遗课程与教学新途径

在慕课背景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对非遗课程与教学进行改革:

1.以高校为依托构建非遗慕课平台

非遗课程的教育者不一定是高校教师,而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人,但构建非遗慕课平台需要以高校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为依托,为非遗课程与教学助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非遗的教育功能。

2.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

从事非遗课程教学的传承人缺少专业、正规的教育理论与技能培训,因此要想打造好非遗慕课平台,需要充实和完善非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拓展其教育思维,提升慕课的质量。

3.实现共享的非遗慕课资源

目前国内一些一流大学的慕课平台如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在共享资源方面走在前列。非遗课程与教学可以借鉴其成功之处,在高校之间、地方之间形成合作共享机制,共同打造非遗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

四、结语

非遗课程与教学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信息技术时代,以慕课为背景打造非遗课程与教学的资源共享平台,能更大限度地发挥非遗的教育功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信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秦霓.出版社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互动探讨——以上海“非遗”慕课建设及出版实践为例[J].编辑学刊,2020(02):53-56.

[3]李凌云.地方“非遗”进入语文课程资源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课程资源,2020(04):64-66.

基金资助: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慕课背景下的大学课程与教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237号)。

猜你喜欢

非遗慕课教学创新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