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个叶菜型甘薯品种茎尖产量比较试验初报

2020-11-18李静黄雨傅玉凡王璐璐冉海榕李佳欣田欢

南方农业·上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叶柄

李静 黄雨 傅玉凡 王璐璐 冉海榕 李佳欣 田欢

摘   要   对十个叶菜型甘薯品种2018—2019年采收期茎尖产量、茎尖总产量进行了鉴定,并分析了其与单株茎尖产量、各部位贡献比例、基部分枝数等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采收期茎尖产量、茎尖总产量不仅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受采收期和年份的影响也较大。茎尖叶柄的重量与长度和茎尖采摘以后形成分枝的再生能力是影响叶菜型品种茎尖产量的重要因子。

关键词   叶菜型甘薯品种;茎尖产量;叶柄;基部分枝数

中图分类号:S53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8.009

甘薯藤蔓顶部及其以下10~15 cm节段称为茎尖,在重庆等西南薯区又俗称苕尖。质地鲜嫩、无苦涩味、适口性好的茎尖是重庆等南方地区市民喜爱的传统蔬菜,这类食用茎尖的甘薯品种称为叶菜型甘薯品种[1]。由于甘薯藤蔓不僅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2],而且还富含黄酮、绿原酸、多酚等活性成分[3-5],医药保健价值高[6],因此,叶菜型甘薯新品种的选育越来越受到甘薯育种家的重视,成为南方薯区甘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7]。截至2019年,重庆的大足、永川、合川、长寿、万州等区县形成1 333余公顷苕尖产业发展基地,效益达到3 000元/667 m2以上,全市已育成渝菜薯1号、万菜薯1号、万菜薯5号等6个叶菜型品种。

与淀粉、食用等其他类型甘薯品种的选育和产业化应用进展相比较,叶菜型品种育种与栽培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本文对2018—2019年全国叶菜型新品种联合鉴定重庆点试验中的十个叶菜型品种的产量表现及其构成与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叶菜型甘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供试材料来自2018—2019年全国叶菜型新品种联合鉴定重庆点试验,品种名称及其选育单位列于表1。

1.2 田间试验方法及产量测定

2年试验地点均设在西南大学合川实验农场基地,前茬均为为空闲地,砂壤土。试验地翻耕后每公顷施用N、P、K重量比为17∶9∶23的复合肥750 kg,畦作。2年均采取完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4.2 m2,种植6行,行距30 cm、株距20 cm,90株/小区,折密度214 107株/hm2。2018年、2019年分别于6月16日、6月20日栽插,并分别于7月15日、7月20日首次采收茎尖,其后每间隔10 d再次采收,并分别于9月3日、9月8日结束采收,每年均累计采收6次,每次采收测定的产量记为采收期茎尖产量,6次采收期产量之和记为茎尖总产量。

1.3 茎尖农艺性状调查

2018年每个采收期测定小区茎尖产量之前,随机取样7个单株茎尖,称量鲜重后,用剪刀将茎尖的叶片、叶柄和茎分离,分别称量鲜重,用以分析茎尖各部位对单株茎尖重量的贡献比例。2019年除了再次开展2018茎尖各部位对单株茎尖产量贡献比例观察外,还对7个单株茎尖叶片的长度、宽度,茎、叶柄的长度进行测定,同时在小区里随机调查30株移栽植株(移栽植株的1/3群体)的基部分枝数,用以进一步分析单株茎尖产量、采收期产量与茎尖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采收期茎尖产量及茎尖总产量测定结果及其方差分析

十个叶菜型甘薯品种2018—2019年的茎尖产量测定结果见表2。

对十个品种、2个年份和6个采收期的茎尖产量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品种、年份和采收期3个主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采收期主效应最大,其次是年份,再次是品种。3因素之间的交互效应中,“年份×采收期”互作效应有极显著差异,“品种×年份”和“品种×采收期”互作效应有显著差异,“品种×年份×采收期”互作效应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采收期之间、不同年份之间气候等环境因素对茎尖产量影响相对较大。

采收期茎尖产量,十个品种2年12次采收期茎尖667 m2产量介于144.43~910.03 kg,平均467.65 kg,其中2018年介于186.10~683.06 kg,平均446.66 kg,2019年介于144.43~910.03 kg,平均488.64 kg。

十个品种2年茎尖总产量介于1 979.18~3 346.97 kg,平均2 805.88 kg,变异系数为11.43%,2019年茎尖总产量显著高于2018年。Ducan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湘菜薯3号、EC15、福薯7-6、海大7798和薯绿2号五个品种2年的茎尖总产量平均值相对较高,相互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都显著高于茎尖总产量最低的福菜薯25和桂菜薯14-7,而广菜薯7号、阜菜薯13-14和黔菜薯2号三个品种相互之间及其与前述七个品种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

2.2 采收期茎尖产量及茎尖总产量的变异情况

2.2.1 采收期间的变异

十个品种2年12次采收共计120个采收期茎尖产量数据的变异系数为31.72%,而2018年十个品种6次采收共计60个采收期茎尖产量数据的变异系数为24.71%,2019年60个采收期茎尖产量数据的变异系数为36.21%。同一品种采收期茎尖产量同一年份内在采收期间的变异系数见表3。2019年变异系数普遍大于2018年。

2.2.2 年份间的变异

同一品种、同一采收期不同年份茎尖产量的变异系数见表4。不同品种、不同采收期茎尖产量在年度间差异的变异情况不一样,总体上看,第三和第四采收期的茎尖产量在年度间差异相对较小,而第一、第五和第六采收期茎尖产量的年度间差异较大,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均为32%左右。桂菜薯14-7的茎尖总产量在年度间的变异系数较大(23.95%),其余品种茎尖总产量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小。

2.2.3 品种间的变异

同一采收期茎尖产量在十个品种间的变异系数及茎尖总产量在品种间的变异系数见表5。采收期茎尖产量在品种间的变异系数低于采收期间和年份间变异系数。茎尖总产量在品种间的变异系数高于多数品种年度间的变异系数。

2.3 茎尖产量的构成分析

2.3.1 采收期茎尖产量占茎尖总产量的比例

各个采收期茎尖产量占茎尖总产量的比例分析结果见表6。多数品种第三和第五采收期茎尖产量占茎尖总产量的比例相对最高,少数品种在第二采收期(如2018年的广菜薯7号、湘菜薯3号、薯绿2号、阜菜薯13-14、黔菜薯2号)和第四采收期(如2018年的广菜薯7号、阜菜薯13-14、2019年的福薯7-6)的茎尖产量对总产量的贡献比例相对较高。除开湘菜薯3号2019年第六采收期的茎尖产量对总产量的贡献比例较大以外,其余品种第一采收期和第六采收期的茎尖产量对总产量的贡献比例均较小。

2.3.2 茎尖各部位对單株茎尖产量的贡献比例

由表7可见,2年6次采收期平均,叶片产量对茎尖产量的贡献比例,除开黔菜薯2号为较小(38.05%)以外,其余品种均为最大,皆高于40%,其中海大7798高达79.90%;叶柄对茎尖产量的贡献比例,黔菜薯2号、福薯7-6高达35%以上;茎对茎尖产量的贡献比例,广菜薯7号、薯绿2号和福菜薯25高达30%以上。品种间平均,叶片、叶柄和茎对茎尖产量的贡献比例分别为45.29%、27.53%和27.21%。

2.4 茎尖产量与其他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2.4.1 单株茎尖重量与其他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同一采收时期,不同品种之间的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哪个采收时期,单株茎尖的重量与单株茎尖叶片的总重量、单株叶柄的总重量、单株茎尖叶柄的平均重量、叶柄的平均长度和叶柄对单株茎尖重量的贡献比例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茎对单株茎尖重量贡献比例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单株茎尖重量与基部分枝数呈负相关,但只在第二、第四和第六采收期达到显著水平。同一品种,不同采收期之间的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开黔菜薯2号以外,其余9个品种单株茎尖重量均与其单株的叶柄总重量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株茎尖重量与单株叶片的总重量、单个叶片的平均重量、单株茎总重量、叶片的长度/宽度表现为正相关,多数品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2.4.2 采收期茎尖产量与其他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同一采收时期,不同品种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和第六采收期,茎尖产量与基部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第一采收期茎尖产量还与单株茎尖叶片的总重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他情况下,采收期产量与茎尖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不显著。同一品种,不同采收期之间的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开福菜薯7-6以外,采收期产量与基部分枝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3 讨论与结论

本文对十个叶菜型甘薯品种2018—2019年采收期茎尖产量、茎尖总产量及其变异系数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采收期茎尖产量、茎尖总产量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采收期和年份对产量的影响很大。

相关性分析表明,同一采收时期,不同品种之间的与采收期产量显著相关的农艺性状非常少,只是在首次采收(可能与采收前经历较长的生长时期,不同品种分枝数有显著差异有关)和尾次采收(可能与此时品种再生能力衰落,开始进入落黄期有关)时的基部分枝数表现出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茎尖不断采摘打乱了茎尖农艺性状相关性在品种之间的表现。同一品种不同采收期之间,采收期产量与基部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无论是同一采收期不同品种之间,还是同一品种不同采收期之间,单株茎尖产量与叶柄总重量、叶柄长度、叶柄对茎尖产量的贡献比例及叶片总重量呈显著正相关。由于采收期产量理论上等于单株茎尖重量与基部分枝数之积,因此前述品种间相关性和采收期间相关性的分析表明,采收期产量更多地受到采收期的影响,与采收后茎尖的再生能力有关。

叶菜型甘薯品种叶柄重量和采摘茎尖以后形成分枝的再生能力是其茎尖产量高低的重要影响因子,采收期和年份对茎尖产量的影响较大可能与气候、土壤肥力等影响分枝形成有关系,因此,在叶菜型品种育种材料的筛选和栽培研究与实践中,需重点关注叶柄和基部分枝数。

参考文献:

[1] 曹清河,刘义峰,李强,等.菜用甘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蔬菜,2007(10):41-43.

[2] Woolfe J A. Sweetpotato, an Untapped Food Resource[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92-104,165-178.

[3] 傅玉凡,曾令江,杨春贤,等.叶菜型甘薯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不同品种、部位和采收期的变化[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9):1104-1107.

[4] 傅玉凡,杨春贤,赵亚特,等.不同叶菜型甘薯品种茎尖绿原酸含量及清除 DPPH·能力[J].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3):4814-4822.

[5] 赵樱,谢小焕,傅玉凡,等.甘薯苗期茎尖多酚含量对其DPPH·清除反应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7(2):39-45.

[6] Islam S. Sweetpotato(Ipomoea batatas L.)leaf: its potential effect on human health and nutrition[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06, 71: R13-R121.

[7] 张立明,汪宝卿.甘薯高产高效栽培十大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172-184.

(责任编辑:丁志祥)

猜你喜欢

叶柄
勒“狗子”
斗草
梅乐葡萄果实、叶片、叶柄矿质营养与土壤矿质养分的关系
扭动的小蚕
绿萝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及其甲基磺酸乙酯诱变条件
‘海尔特兹’树莓组织培养及其叶柄再生体系的建立
瘤足蕨属(Plagiogyria)植物叶柄和羽片横切面解剖学特征及分类学意义
‘东红’猕猴桃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不同油菜品种硝态氮累积差异随植株生长的变化分析
黄金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