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评价体系引领的冲刺复习策略探究
——以“四翼”为中心

2020-11-18甘肃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教版考查体系

甘肃

2019 年11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和编写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明确了高考“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系统回答了“为何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亦明晰了以高考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该评价体系在2019 年的高考试题中已有明显的体现,因此,在逐步取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背景下,“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几乎成为教师在冲刺复习阶段方向性的理论指导。在这一体系中,“四翼”之“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具体地指明了高考要“怎么考”,其既能实现对“四层”的有效评价,也体现了高校对人才选拔的要求。基于这些认识,本文从“四翼”的要求出发,结合对以往高考题的反思,浅谈冲刺阶段的复习策略,以求教于方家。

一、注重“基础性”,加强对基础概念的深化

基础性主要指学生对主干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试题注重考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文明成果、历史人物相关的概念和发展线索等,这些内容基本来自于课本。例如,2019 年的三套全国卷均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直接考查(表1),这提示教师在强化复习时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深化。

表1

在复习教学中,笔者常用“概念教学”这一课程范式实现对基础历史概念的突破,以加强冲刺复习阶段的针对性。例如,2019 年全国卷Ⅰ第24 题,这是对基础概念进行深度考查的典型试题,针对该题对王权继承方式趋于规范这一历史过程的考查。笔者在复习先秦政治制度专题时,深化挖掘“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四个概念,梳理出贴合专题的两条线索:一是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的更替反映出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实质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过程;二是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宗法制的演变反映了王权继承方式逐渐规范化、制度化,这两个方面的综合演进又推动了先秦政治向封建政治的发展。这种对历史概念进行线索化的挖掘,可使学生在遇到相应试题时快速找到思维方向。

二、注重“综合性”,加强专题知识体系的深度构建

综合性体现在历史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历史知识体系的内部联系等方面,强调历史各分支内容的相互交叉与渗透,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综合运用历史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思考历史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2019 年全国卷Ⅰ第25 题,通过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手段考查政治与经济的关系;2019 年全国卷Ⅱ第25 题,通过西汉初年学术思想的现状考查政治统治与思想文化的关系。在冲刺复习时,教师在对基础知识进行突破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专题知识体系的构建。

笔者通过对全国卷高考题的综合分析,发现古代明清史专题对“综合性”的体现极具代表性,如全国卷Ⅱ,2017 年考查政治角度、2018 年考查文化角度、2019 年考查经济角度,其考向主要有君主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科技与思想文化等。从考向和综合性的要求出发,教师可对该专题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层次(表2)和“中国”与“西方”等多角度的深度构建(表3)。

表2

表3

基于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明清时期除在封建社会道路上继续发展外,也出现了如生产大规模扩张、人口快速增长、商业化、城市化、市民阶层壮大等方面的近代化转型,这种旧制度和新因素的矛盾使中国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

三、注重“创新性”,培养批判性思维

创新性体现为对史料进行新的解释和新的运用,对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新的发掘,强调运用创新思维、历史学知识和方法回应现实问题,对已有的历史观点、方法与历史结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得出新结论。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考试内容和素材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甚至有些材料情景的设置与现行教材的个别观点不一致,如2018 年全国卷Ⅰ的25 题、全国卷Ⅱ的25 题和2019 年全国卷Ⅱ的28 题。

表4

这类试题将“创新性”的要求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该做何应对呢?笔者认为,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从以下三点开始:

(一)挖掘教材资源

现行教材文本中的这类资源有两种类型:一种比较单一,在同一课中出现不同观点,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学思之窗”中北宋宰相李沆和宋真宗的史事,其补充说明了虽然北宋建立后采取了强化君权的诸多政策和措施,但君权还是受到一定的制约;人教版必修三第五课“苏格拉底之死”的图片,说明尽管苏格拉底对人文主义思想做出了伟大贡献,但当时雅典的主流思想依然是神学思想,苏格拉底难逃被城邦法律处死的厄运;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中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思想家们揭露、抨击教会的腐败、虚伪,但他们在文艺创作时仍脱离不了基督神学思想的藩篱等。另一种稍显复杂,在不同的课本中出现不同观点,如对西汉初年情况的介绍,人教版必修二和必修三因所述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对其情况的介绍也不同。人教版必修二出于对汉武帝抑商政策的铺垫,写道:“西汉初年,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而人教版必修三则出于介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需要,又说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教师在复习中应引导学生认识史实的“另一面”,这既是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实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二)全面引用史料

在复习教学中,对史料不能“按需引用”,一定要全面引用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全面认识。以西汉前期为例,在讲述“文景之治”时,可援引《史记·平准书》中的史料:

材料一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材料二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两则材料在《平准书》中属于同一段话,材料一记载了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与积累,汉武帝时“人给家足”“府库充盈”的盛况;材料二反映了盛世下“土地兼并”“骄奢淫逸”的现象。太史公对汉武帝时社会情况的记载是全面的,既记载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之状,也记载了盛世之下隐藏的衰败之象。材料二由于与“治世”不符,往往会在课堂上被舍弃,这种“按需引用”史料的做法对学生辨别史实、了解历史全貌是极为不利的。复习教学只有全面援引史料,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史实,使其在遇到此类型题目时不致产生突兀之感。

(三)介绍不同学术研究视角

高考试题中的学术渗透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学者们在研究历史问题时,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对同一历史问题存在不同研究角度,尤其是国别不同的历史学者,研究视角的差异更为明显。以鸦片战争为例,2019 年全国卷Ⅱ第42 题所引用的美国学者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一书中,将鸦片战争放置在整个世界历史的“人文进程”当中;在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一书中,将鸦片战争开始的时间定为1839 年。无论是将鸦片战争放置在世界历史的“人文进程”中,还是将1839 年的虎门销烟定为鸦片战争之开端,都淡化了资本主义列强对当时中国侵略的事实,也忽视和混淆了中国人民对非正义贸易手段的反抗。历史认识和研究视角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在复习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不同的研究视角,在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事实的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强调“应用性”,正确处理“四翼”要求的关系

应用性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现实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借鉴;从现实出发,回溯历史,探究历史,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提高改造现实世界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可以把“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看作“应用性”的具体体现,因为学生所掌握的各种知识与能力最终都要通过考试体现出来。

高考中将“四翼”融合考查的典型题目为“小论文”题,如2019 年全国卷Ⅱ第42 题:提出见解为“创新性”的体现,如提出“19 世纪40 —60 年代中国鸦片战争不应放置于世界历史‘人文进程’中”的认识;说明理由时需调动所学知识并做到“史论结合”,这是“基础性”和“综合性”的体现;解决问题的整体过程为“应用性”的体现。由此可见,“四翼”的四个方面的要求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紧密的体系,教师在依据“怎么要求,怎么备考”的逻辑复习时,应注意该体系之间的联系,不能人为将其割裂。

高考评价体系业已确立,其“引导教学”,即通过高考综合改革倒推教学改革的思路已非常清晰,教师在高考备考中,要坚持这一评价体系的理论指导,并将评价体系的具体要求渗透到复习教学中,以期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猜你喜欢

人教版考查体系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