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争类试题命题规律与解题策略

2020-11-18陕西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3期
关键词:所学试题战争

陕西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为《考试大纲》)明确强调,历史学科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试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全国卷第46 题考查的是历史选修教材《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该题严格遵循了《考试大纲》的指导精神,试题全方位呈现新材料、新情境,广角度地实现了古今中外的贯通、关联,侧重以国际争端的历史背景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整卷占据15 分的比重。基于此,系统研究全国卷选考题“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命题规律,将会对教师后期的复习备考有深刻启迪。

一、《考试大纲》解读

从《考试大纲》的内容看,“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主要考查的是20 世纪以来的国际政治形势。具体而言,其主要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等国际关系及局势演变的相关知识。从时间跨度看,其主要涉及近100 年间世界历史的内容,展示了人类在斗争中走向交融,并逐渐走向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

表1 《考试大纲》的要求

战争在人类历史上时常发生,研究战争有助于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形成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也利于人类理性地处理人与人、国与国的各种关系。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本册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从原因、性质、胜负、影响等方面正确分析和认识战争,明白战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也不是促使世界进步的最佳方案,和平才最终归宿。通过对战争的分析和研究,使学生清楚战争带来的教训,理解国与国、人与人相互合作、相互妥协才是抑制矛盾与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不难发现,战争类试题丝毫没有脱离《考试大纲》的精神,对《考试大纲》的要求严格落实、全面贯彻。

二、考情分析

杨宁一教授认为,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即命题的主题思想、能力考查的目标、实现再教育的过程。战争类试题的命题核心思想集中在重温历史,杜绝悲剧重演,热爱和平。这一考查维度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要求,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笔者对2017—2019 年全国卷战争类试题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

表2 2017—2019 年全国卷战争类试题考查情况统计表

从考查的知识看,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局势及相关历史现象、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局部战争和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是命题的重点;从考查形式看,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及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考查的能力看,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三项能力考查较为突出,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也很重要;从学科素养的角度看,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有所侧重,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也比较重要,对唯物史观考查稍显隐蔽;从设问方式看,一般为两问,比较常见的是分值搭配是6+9(或9+6),其次是7+8(或8+7);从考查角度看,着重从背景、原因、作用、意义等角度设问,内容、措施和评价类设问较少出现;从试题的难易程度看,本题难度较大,学生得分情况不太乐观;从社会热点看,本题的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往往与当今国际局势、地区热点问题紧密相连,通过考查历史上的重大问题回应当前的社会热点。

三、解题策略

由于战争类试题一直以来以新材料呈现新问题,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关注,突出考查学生释读材料信息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在解题策略上,该题仍然与常规的新材料主观题有很多相通之处,但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解题策略与常规的主观题仍有不同。根据该题特点,笔者初步总结、提炼出如下解题策略:

(一)先读问题,审清题干

先读题易于迅速集中精力,节约时间且非常高效。读题的关注点在于理解问题的角度、确定时空范围、明确设问的限定语、清楚分值分配、酝酿答案大致由几方面构成。时空范围指要清楚问题涉及的史实所在的时间、地域范围;限定语指答题的要素要清晰,因限定词没审清而丢分的情况常有发生,为避免遗漏信息,学生应将题干各要素标注符号,以便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

(二)后读材料,汲取信息

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重要环节,没有材料便无法做题。要想全面汲取材料有效信息,就必须带着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并在相关文字下进行标注,以厘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读材料时,不但要读材料主体,还要注意材料的出处。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往往是中心句、关键词、重要标点符号。中心句往往蕴含答案信息,是重要的结论和论断;关键词是答题的“眼”,如材料主体中的时间、空间等;重要符号是强化和提示点。只有读懂有用信息,才可分析、提炼出正确答案。

(三)根据要求,谨慎撰写

战争类试题的所有设问均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开头,答题时要适当联系教材所学历史知识或高中阶段应该了解的历史知识。答案的要点应是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并集”,即“材料中体现的要点+教材中的要点=完整的答案”。在答题卡上撰写答案时,要注意紧扣设问,简明扼要,规范作答。解答时既要有教材中的知识和观点,又要有材料中归纳、提取的有效信息,明确分值和答案点数,清晰有“序”地写出答案。笔者以2019 年全国卷Ⅰ第46 题为例,谈谈此类题应对策略的运用。

例1.(2019·全国卷Ⅰ·46)

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 年6 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6 分)

通过阅读问题可以发现,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为9 分,考查角度为战争背景,考查从材料中搜寻有效信息并加以归纳、总结、概括和调动知识的能力。题干给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材料,内容涉及二战前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的争夺、英国的战略意图及北非战场的形势。该问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提取北非战略位置重要、英意争夺激烈和战场上英军局势紧张等信息,还需要调动和运用所学的关于1942 年以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变化的相关知识,如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斯大林战役的爆发、太平洋战场的变化等,归纳、总结出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第(2)问为6 分,考查角度为战争的意义。要求学生立足材料,联系所学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的知识,从阿拉曼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中的地位和在英国战争战略中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可得出阿拉曼战役不仅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而且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之一的结论。两个问题均以学生所学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这一知识点为依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全面、系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突出了能力考查的意图。

【参考答案】(1)背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9 分)

(2)意义: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6 分)

四、原创命题预测

通过对2017—2019 年战争类试题的研究不难发现,大部分试题围绕大战期间或局部战争选择材料。试题并非对战争全景知识的直接考查,而是在世界大战背景下,考查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国际组织发展及局部地区具体形势在大战中的地位和意义等。从材料的来源上看,主要选择的是中外学者的专著、论文或其他重要文件。既有突出“史鉴功能”,隐性考查当前国际社会热点问题的试题,如2019 年全国卷Ⅰ第46 题,也有依托教材,拓展教材,考查考生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必备能力的试题,如2018 年全国卷Ⅰ第46 题。基于此,笔者命制了原创试题,希望能给广大师生在考前冲刺阶段的复习带来些许帮助。

例2.(原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18 年1 月,美国医生迈纳发现了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刚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政府未能提高警戒,民众还沉浸在战争的狂热中,大量士兵被派往战场。为不影响战局,各参战国大都实施媒体管制。英国的“战时机制”使此前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难以发挥作用,有医学刊物公开宣称“流感已全然消失”。8 月,美军登陆地布雷斯特成为重灾区,流感病人占据着比伤员更多的床位。各交战国疫情防控信息交流也极为不畅,难以形成国际协调机制。至10 月,美国死亡人数达20 万。德国全年死亡160.1 万人,其中军队死亡38 万人,德国国内危机加重。各国政府陆续开始隔离传染源,关闭各类公共场所,有城市甚至拒载未戴口罩的乘客。在严格管控下,大流感疫情于1919 年渐趋消退。1920 年,国际联盟特别添设了国际卫生组织作为其附属机构,这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王叶英《1918 年大流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大流感爆发的特点及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期间大流感爆发的影响。(6 分)

【参考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久,波及范围大,危害性极高。

原因:一战战局的影响;各国政府缺乏警戒;各国实施媒体管制;专业刊物的误导;民众缺乏防疫意识;旧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框架失灵;各交战国疫情防控信息交流不畅;国际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未形成。

(2)影响:为应对疫情,各国一定程度消耗了战争资源,影响了一战的战局;大流感致使大量青壮年死亡,打击士气,削弱了军队战斗力;促使国际卫生组织建立;为其他国家传染病防治提供借鉴。

例3.(原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为了鼓舞中国抗战和促进中美合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建立战争信息署(简称“美新处”)。美新处相继在中国建立了多个地方办事处,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在国统区和沦陷区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和对日心理战。20 世纪40 年代,美新处制定了详细的对华宣传计划,短期内旨在推动对日战争进程、促进中美合作,长期内向中国灌输美式理念与制度。美新处不光使用正面材料,偶尔也会将美国人批评时政的文章投给中文报社,展现美国的言论“自由”。为了避免中国人对美国产生负面看法,美新处对华宣传刻意掩盖了国内社会弊端,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贫富分化等,只将黑人、妇女、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光鲜亮丽的一面纳入镜头,制造了一个“完美社会”的假象。

——摘自王睿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塑造的美国形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的特点。(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进行简要评价。(6 分)

【参考答案】(1)特点:国家重视并成立专门的机构;宣传手段和形式多样;宣传涉及领域广泛;与抗战结合,带有隐蔽性;着重宣传美国正面形象,掩盖负面形象。

(2)评价:增进了中国群众对美国的了解;促进了中美合作交流;强化抗战信心,有利于中国抗战的顺利进行;宣传内容缺乏全面客观性;宣传深层次目的在于灌输美国价值观。

猜你喜欢

所学试题战争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非所学
非所学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被风吹“偏”的战争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他们的战争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