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生绿色教育 筑牢美丽中囯绿色根基

2020-11-18郑予捷成都工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4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人生

郑予捷 李 曲/成都工业学院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理论和现实存在着藩篱,对价值观层面追溯根源,有必要就人与其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思考。在经济换档升级背景下,如何树立更具格局和远见的价值观。反思教育领域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功利主义倾向,都在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推行绿色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绿色发展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历程

(一)国内绿色发展观的相关研究

绿色发展是中国发展模式转型的基本方向,越来越受到领导部门、社会以及学界各方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的学者主要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等两个方面入手,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就绿色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是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内涵及作用。胡鞍钢(2010)指出中国的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必选之路,应当根据国内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实行绿色发展;赵峥(2016)指出绿色发展是一种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其关键是发展,核心是将资源环境视为内生增长要素,通过转变发展方式,采用绿色理念、绿色智力、绿色资本、绿色技术及制度等实现高效率、高水平的发展;邓玲(2016)提出了绿色创新经济理论,该理论将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及经济系统,在要素、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层面,进行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为园区、企业及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钟新的内涵发展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

二是与绿色经济相关的研究。夏泰凤、董瑞芝(2005)通过引进“绿色经济”、“绿色GDP”等概念,强调绿色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进一步提出相应措施,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诸大建(2008)倡导建立绿色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从生态文明角度研究绿色发展的背景理念和模式的选择等;刘西明(2013)提出绿色经济应是一种同时实现经济增长、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三重均衡的经济形态的重要论断;张焕波(2013)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可持续和绿色转型驱动三个维度,选择了6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33个四级指标,构建中国省级绿色经济指标体系,进一步分析评价国内各省份的绿色经济水平。

三是绿色发展的机制建立及实践路径的研究。赵领娣等(2016)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本以及绿色发展效率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秦书生、晋晓晓(2017)指出推动绿色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领导部门环境管理机制、市场驱动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周文翠(2017)通过建立目标导向机制、教育培训机制、监督激励机制、组织保障机制、文化熏陶机制等相应的实现机制,从而使领导部门有效地履行生态责任;刘小明(2018)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科技创新机制、领导部门考评机制及科普宣传机制四大机制,推进绿色发展。

国内外学者对绿色发展做了多视角的探讨,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优化的问题,一是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层面,对区域及地方实践路径研究相对较少,各地区领导部门对自身经济结构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存在照搬国家经济结构问题和政策的现象。二是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关于绿色发展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多,有关绿色教育研究相对较少,相关的实践调研、案例剖析更少。

(二)中国绿色发展观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1994年,中国率先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视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三)国外绿色发展观的研究进展状况

19世纪60年代,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的代表作《寂静的春天》问世,唤醒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指出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人类面临的问题,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并且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1987年,调研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而绿色经济的概念是在经济学家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提出的,又称为可承受的经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则把绿色经济看作是重视人与自然的经济。随着绿色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相继出现了低碳经济、绿色增长等发展理念。总体上,国际社会对绿色发展的理解主要基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具体战略上,由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发展战略的侧重点有明显的区别。近几年,国外的专家学者更多的关注绿色经济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

二、推进绿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时代进步呼唤绿色教育的发展

1、经济发展与人类文明

经济发展是创造物质文明的途径和方式,但经济发展的方式、状态与物质文明的创造不是简单的决定关系,平衡状态下二者可实现相互促进,平衡关系一旦被打破,不但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对人类物质文明产生一定的影响;经济发展是社会存续的基础,是社会上层建筑存在的根基。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人类文明,但人类文明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文明的内涵远远超越了经济发展的范畴。绿色发展,归根到底,是解决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播前2~3天晒种一天,将晒好的甜瓜种子用55~60℃的热水,温汤消毒10~15分钟,再浸种3~5小时后,清水洗净后用湿毛巾包好,放在28~30℃环境下催芽,当甜瓜种子刚露白时即可播种。

2、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根源与表现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主要表现为重视经济发展、轻视环境资源的保护、漠视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存在于理论层面上的为了资源环境保护放弃经济发展。在特定的环境下,环境和发展的矛盾十分尖锐。从崇尚人工生产力到充分尊重人工和自然生产力的认知变化是一个不断推动的过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背后是不同文化环境下宇宙观、自然观、历史观的沉淀。因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并非无法调和,处理二者矛盾的过程,创新性思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新时代需要新的发展观与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些论述对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向。变革传统的工业文化价值观念,创造符合生态社会发展要求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念,是当代社会走出生态危机,获得人类解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深层意义上,生态危机也是一种文化危机。绿色发展观为建立绿色价值观提供了良好契机,既可以从发展延伸到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发展理念,也可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阴阳平衡的思想,实现个体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绿色教育是实现生态文明和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

加拿大道德哲学家泰勒(Charles Taylor)对现代性作出反思,提出了三个隐忧,分别是意义的丧失、工具理性的猖撅和自由的丧失。文化具有化人的重要功能,培育生态文化是生成生态公民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将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长久性、根本性的任务。没有深厚生态文化的积淀,就没有具有生态意识的生态公民,也就没有生态社会。绿色发展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大学生的地位与作用显而易见。他们的理念决定了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也将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依然具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大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该表述发人深省。从道德的角度,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缺憾;从发展的角度,这正是劳动者“非绿色”的体现。人与绿色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可以被充分开发,成为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强绿色教育,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需求和自然规律。

三、以绿色人生规划作为绿色教育的切入点

(一)绿色教育的内涵

所谓绿色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向受教育者传播文化知识、科学技术,而且还培养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中国绿色教育具有社会内涵和教育内涵,二者是中国绿色教育的时代内涵,不可偏废。社会内涵上,中国绿色教育以环境保护为最终目标,是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育内涵上,中国绿色教育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在呵护生命、尊重生命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生命质量,最终实现学生的绿色健康发展。随着绿色教育工作的开展,绿色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层次,即环境保护教育、生命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是绿色教育的最初和表面的理解,是对学生开展环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生命教育,即生存能力教育,是对绿色概念的延伸,其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相处。全面发展教育对绿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追求可持续发展教育,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学生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而且要求全面发展、成功生存。

作为当代教育新理念,绿色教育是教育者从主、客体以及客体各因素之间互相依存、和谐共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以科学求真和人文求善为指导思想,将理性科学教育与感性人文教育相融合,引导受教育者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树立的新生态自然观、人生价值观和生存发展观。

(二)绿色人生与绿色人生发展的关系

所谓绿色人生发展,是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一个人所拥有的绿色人生因素的种类、数量、绿色程度不断增加,绿色理念、绿色需求、绿色行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进步过程。绿色人生发展的核心是绿色发展、全面发展。人们更懂得了对生命的尊重,也更加向往绿色生态的居住环境和人文康养的生活方式。因此,开展绿色人生发展活动,是将国家的生态文明发展要求和个人的绿色发展需求有机结合,从而内化成个人的绿色理念,外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三)加强大学生绿色人生发展规划的教育

绿色人生发展规划是运用生态文明理念对个人的生命、生活和职业生涯的绿色发展目标、重点内容和行动进行安排和部署。对于个人,绿色人生发展规划是对人生进行的战略管理;对于国家,绿色人生发展规划既是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又是人才资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高校学生绿色教育工作应该以培养学生绿色人生价值观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绿色人生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为方向,整合现有的优质资源,统筹育人元素,深刻把握学生工作的魂,提升绿色教育的有效性,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教育的机制和模式。

(四)推进绿色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不断升级,劳动教育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绿色发展的需要。绿色教育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方向,劳动教育为绿色教育提供抓手。探索绿色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嵌套高校学生特质培养的框架体系,开展绿色人生规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结合绿色劳动教育特点,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加强校史陈列馆、纪念园、科技馆、博物馆的建设和利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强化学校精神的凝炼,实施 文化品牌塑造计划,打造特色鲜明、影响更大的文化品牌,营造学校绿色劳动教育氛围。让学生参与校园环境文化氛围设计、体验,打造以片区与环境相符、功能相对独立的景观工程,美化校园环境,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绿色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在体力、脑力劳动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个体、集体的融合及个体、环境和谐的认识,实现个体与外界的和谐,推进绿色劳动价值观的塑造,最终提升学生的绿色劳动素养。

四、绿色教育的创新实践

成都工业学院绿色创新经济研究院帮助大学生树立绿色人生发展观念,开展绿色教育的创新实践活动。该研究院柔性引进了四川大学的邓玲教授,邓教授一直致力于绿色经济方向的研究。2018年,在中共蒲江县委领导下,开始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在县、乡(镇)、村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由成都工业学院绿色创新工业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组成的以邓玲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开展了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由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直接组织指导,团队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人才振兴为突破口,着力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研究和实践探索,力图通过试验提炼出具有全国意义的、可学习和可推广的绿色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模式。

课题组在部分大学生中开展了绿色人生规划活动,对学生进行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教育,组织学生撰写绿色人生规划,提升学生对绿色发展和绿色人生的认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尽管存在覆盖面还不够广等问题,但这种尝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总结过去的学生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绿色教育工作需要遵循绿色理论指导,探索为拥有绿色人生而完善自我的教育理念的发展,整合现有的优质资源,统筹育人元素,深刻把握学生教育工作的魂,努力实现学生工作目标精准化,治理结构系统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使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感受到绿色文化的力量,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生特质育人机制和模式。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人生
绿色低碳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