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校合作共建机制初探
——以四川大学市校合作共建三大项目为例

2020-11-18徐海军四川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34期
关键词:校地四川大学部门

徐海军/四川大学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的重要职能。随着大学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转型、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旺盛,这一职能显得更加明显。四川大学作为全国规模最大、成立最早、学科最齐全的大学之一,又是国家36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之一,找准发展的切入点、着力点,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省市校合作共建的良好契机,全方位、多方面的深入开展校地合作共建。市校合作共建是四川大学校地合作的重要体现。2018年,四川大学与成都市领导部门签订了《深入推进市校合作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建设“开放型人文·自然博物馆”、“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和“前沿医学中心”三大项目;三个项目的有序推进,是成都市领导部门与四川大学深入推进市校深度融合打造发展共同体合作的重要举措。

一、市校合作共建三大项目运行机制分析

市校合作共建应充分发挥地方部门在项目建设中的顶层设计作用与地方高校的主体作用。

(一)组织机构

市校合作共建三大项目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整体推进,市领导和高校分管建设的校领导任小组负责人;市建设局、文广旅局等领导部门职能处室、社会组织及学校相关部门人员为小组成员。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 由领导部门和高校指派专人负责沟通与协调相关具体事宜。

(二)建设目标

三大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高校与地方领导部门全面开展战略合作,构建出校地协同发展“双创”生态系统;整合校园空间,不断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借助地方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不断拓展和延伸学校周边的土地业态,全力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事业的发展需求,同时通过学校的科研文化输出,持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职责分工

做好职责分工,明确市、校双方的责任范围,是促进项目建设与发展的前提条件。领导部门与高校应充分挖掘自身在项目建设方面的优势,推动市校合作共建向纵深发展。

1、领导部门做好建设的顶层设计、政策引导与组织协调工作

一是做好项目建设的实地调研与顶层设计工作。领导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情况开展实地调研, 为项目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区域内项目建设,并与合作高校有针对、有层次地推动建设进度;二是做好项目建设的政策保障工作。对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政策支持;三是给予财政支持。通过经济手段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四是做好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对建设中涉及到的配合部门,领导部门应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并对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2、高校做好三大项目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

高校是项目建设的具体实施单位,在推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出高校的智力资源优势,深入推进校地双方良好互动的合作局面,大力提升学校科研转化能力,通过学校的科研文化输出,持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市校合作共建下三大项目运行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是项目建设的前提

政策引导主要是领导部门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传达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出台地方与高校合作的相关激励性政策与保障性措施,强调市校合作的重要性,激发市校合作共建的方式路径,充分调动高校在校地合作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加入到市校合作共建中。成都市领导部门与四川大学签订的合作协议为三大项目的有序开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组织协调是推动项目的基础

市校合作共建涉及地方与高校两方主体,建设中还可能需要领导部门、高校、行业、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协作,而各个部门机构在推动项目建设中各具优势,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各方优势,聚集社会优势力量,展示出建设的强大合力,做好其他各个部门机构之间的组织协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三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成都市与四川大学互派人员进行挂职锻炼,专项推动该项工作,有力地保证了项目稳步推进。

(三)制度建设是项目可续发展的核心

制度建设是保障市校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市校联手加强双方深化合作的制度建设。 从运行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多重因素上考虑,建立起符合地方与高校的项目发展模式。

三、市校合作共建深化机制探析

在对现有的项目建设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现有的校地合作实践多以领导部门主导、高校实施的方式为主,在管理模式、机制建设上还是单线为主,想要实现校地融合,合作是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在推动后续的校地合作中,还应不断完善校地合作机制,实现全方位高质量深度融合。

既要看到校地发展的良好态势,又要探索适合本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机制。校地合作要促进学校科研上台阶,实现项目落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还需要解决运行中的制度,机制,资源等等许多问题,立足四川大学,着眼国内,在对已有的校地合作实践进行深入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深化,积极探索校地合作的新机制。

(一)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建立统一、有序、高效的协调推进体系,加强对校地合作事宜的统筹协调;双方互派人员研究制定校地合作重大决策,审定实施方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并按照各自不同领域或工作重点,推动措施谋划、情况调度、督查落实等工作协同推进,确保各项任务扎实推进、工作计划落地落实。如市校共建三个项目,建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工作推进方案,成立工作推进小组,落实责任单位和工作职责,确保项目稳步有序落地实施。

(二)项目资金保障机制

强化校地多部门联动,完善财政资金投入、管理和支出机制,根据简化高效、安全严密的原则,创新方式,加快资金调度,着力健全资金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利用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校地合作,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后续管理中还可以推行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确保重点项目支出达进度、见实效。

(三)学校资源整合机制

一定程度上,高校在课程资源、教学过程支持服务、教师资源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后续,要借助学校平台,形成优质资源良性共享机制,围绕国家战略、地方发展和学校优势,分析资源共享的形式、机制及优缺点,力推资源整合与开放。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模式扩大共享范围,建立校地合作的信息网络,吸纳多方机构参与,以共享的方式拉动学校自身资源建设和水平提升。推进“省域高校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优质资源整合再利用”、“校地合作,优势互补”等资源平台的建设。

(四)产业成果转化机制

实现合作落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是校地合作的现实意义,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产业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过程,因而需要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产业成果转化机制。充分考虑校地双方的实际需要,拓宽产业成果转移转化、价值变现的渠道,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发挥领导部门与市场两方面的作用,从现实需求出发,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切实推动产业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

(五)地方部门协同支持机制

坚持“共建、共管、共享”的互惠互利合作原则,促进城市和高校的协同发展,发挥领导部门的职能优势、政策支持,搭建起协同推进的沟通渠道、参与平台和程序管理办法。宜宾市与四川大学签订战略协议,共建宜宾研究院就是一个有效的尝试,依托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口腔医学等优势学科,结合宜宾市新材料、医药器械等产业需求,双方展开紧密合作。宜宾市为研究院提供运营资金、项目资金、物理载体等保障,并为研究院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配套支持,四川大学借助自身优势资源,提供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保障。

(六)合作项目管理机制

持续深化合作项目管理机制,在现有的校地合作基础上,合作的双方或者多方以项目的机制体系建设为基础,开展更深层次和涉及更多方面的协同合作,相互促进各自领域项目的进步。根据项目情况,可以采取合作管理或一方主导管理,构建管理信息化平台及管理信息化的立项机制,建立更为高效、科学、可行性强的项目管理机制。

(七)人才培养交流合作机制

可以更大范围的实施人才交流工程,建立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倡导校地产学研全面合作,开展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人才战略研究,融入就业教育全过程,贯通人才培养输送环节,实现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整合联动、有效对接。

中央鼓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高校与地方在科技研发、产业转型、平台建设、科技供给、人才引领、深化改革等方面加强合作对接,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成都的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迫切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优势互补、合作对接,携手实现共建共赢共享。四川大学作为中国西部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能够为地方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文化引领,成都市的快速发展又可以为学校创造更加优质的创新土壤、社会环境和配套服务。

而市校合作共建是双方的优选方案,双方应该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沟通协作,校地合作态势才能实现良好有序。一方面,地方可以借助高校科技力量服务社会进步,大力营造出健康积极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的高质量的城市功能也可以有效地满足大学需要,有效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与国际高端合作,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以内涵发展强大自己,以融合发展服务社会,市校合作是一项双向互动的共赢之举,要持续深化学校与地方的合作共建,通过搭建沟通互换的平台,实现学术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学术和社会沟通提供充分的机遇,从而推进创新研究,促进公共服务,实现市校合作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校地四川大学部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地合作现状及保障机制研究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许钰灵作品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民族图鉴入馆藏
校地审计人才合作发展探析
简析语言习得机制
高等教育质量模式提升研究
无臂考生高考考出603分被四川大学录取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