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杂记

2020-11-18张映勤

长江丛刊 2020年25期
关键词:车胎孩子

■张映勤

整理旧作,找出一些与孩子成长有关的文字,编成一组,留作纪念,对现在的父母教育孩子也许有些启发。

——题记

一日一电

孩子从上小学开始,每天放学回家,他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爷爷奶奶打个电话:“喂,奶奶,我回来了,你们没什么事吧?……那我就把电话挂了。”简单的三两句话,报个平安,道个冷暖。

这个“一日一电”的问候习惯,自打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养成了。起初孩子也不理解:“又没什么事,干嘛非得打电话哪?”我郑重其事地告诉他:“这要是在早年间,咱得天天过去给爷爷奶奶请安。现在没有那条件,和老人分开住,不可能天天照面,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总是应该的。你上学走了一天,回来打个电话报声平安,也省得爷爷奶奶惦记。”孩子还算懂事,只要是上学,几年如一日,一天一个电话成了他必须完成的功课。

当然也有嫌烦的时候,有时候孩子回到家,急着下楼到院子里去玩,就说:“爸爸,你替我给奶奶打个电话吧。”我呵住他:“不行,有什么事打完电话再说!”慑于我的淫威,他得乖乖地拿起电话。事后,我告诉他:“爷爷奶奶惦记的是你,听的是你的声音,我们哪有你受待见。”孩子一高兴,更把打电话当成了他义不容辞的使命。

其实我说的也是事实,老人退休在家,闷了一天,心里最惦记的就是宝贝孙子,每天接孩子的电话也成了他们必听的节目。既使我和孩儿他娘打过去电话,老人也会问:“孩子干什么了,没事吧?让他接电话。”反正是受累不讨好,索性退居二线,让他们祖孙直接沟通。

偶尔回来晚了或是孩子忘了打电话,老人必定打来电话问问原因。那份惦念,那份急切,溢于言表。习惯养成了,就难以改变,没有这个电话,生活就会变得少滋寡味。牵挂是一种很珍贵的情感,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不仅有许多人牵挂着他,他也应该时时牵挂着别人,尤其是他的亲人,尤其是老人。

“一日一电”,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加深亲情的一道情感热线。关爱老人不仅需要我们身体力行,也要从娃娃抓起。老年人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温饱安逸,更需要精神上关爱沟通。一日一电,我算过一笔账,一天两三毛钱,一个月用不了十元钱,而带给老人的精神快乐却绝非是十元钱所能买来的。

“一日一电”,就凭这一点,老人对孙子回报的疼爱要翻上千百倍,有这样牵挂他们的孙子,为他干什么都心甘情愿,满心欢喜。这也叫“情感投资”,低投入,高回报,绝对一本万利。更重要的是,你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孩子将来就会怎样对待你,如此,“一日一电”又成了感情储蓄,将来得到回报,最终受益的还是你自己。

家务劳动协议书

多年以前,有一天,十一岁的儿子突然郑重其事地对我说:“爸爸,如果我自己挣的钱,我能自己支配吗?”望着孩子那天真渴望的眼睛,我不知道他心里在打什么小算盘。

“你自己挣钱?怎么个挣法?”

孩子一本正经道:“我可以替你们干家务?给你们打工。”

世道真是变了,连小孩子都知道打工挣钱,而且挣到他老子头上来了。我转念一想,只要能让他干活,树立劳动的观念,花点钱也无妨,只当是请了一个小时工,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

于是,我痛快地答应着:“没问题,只要干活,绝对按劳取酬。可是我问一句,挣了钱,你想干什么?”

儿子脱口而出:“我想买玩具,四驱赛车加轨道,零件都配齐了,才二百多块。反正你们不给买,我自己挣钱总行吧?”

看这口气,才二百多块,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为了不打消孩子的积极性,我没犹豫:“行,只要是你的劳动所得,我绝不干涉。”

“那咱们得立个君子协定,到时候可不许反悔!”为买玩具孩子碰过不少次壁,有前车之鉴,这一次认起真来了。

“你爹我什么时候说话不算话?你信不过,就依你。可是,君子协定顶什么用,无凭无据,要订就订个书面的协议书,有文字依据才有约束力,才有法律效应。你起草一个,我审查一遍,通过了,咱签字画押,即日生效。”

混了半辈子,无权无职没当过官,好不容易有一次签字生效的机会,咱岂能轻易放过?

孩子痛快地答应着,过了没一会儿,协议书写好了。我拿过来一看,上面用铅笔工工整整地写着:

家务劳动协议书

某某某自愿承担家务劳动,每天干如下家务,挣得人民币三元整。

1、 铺床叠被五毛。

2、 扫地、擦地五毛。

3、 端饭端菜五毛。

4、 收拾碗筷、整理桌面五毛。

5、 自己洗裤衩袜子五毛。

6、 收拾房间五毛。

完成以上家务,爸爸付给人民币三元整。劳动所得用于某某某购买玩具,家长不得干涉!

以上协议共同遵守,签字后不得反悔。

立约人:甲方是他的名字,乙方由我签字,监督人是孩子他娘。

我看了看,基本内容不差,价码也不高,只补充了两点:一、除不可抗拒的原因(如生病等),如有一天没干家务,除扣发当天所得外,前一天的劳务费—并扣除;二、劳务费不得中途支取,凑足二百元后一次性结清。

孩子赚钱心切,没看出其中的破绽,立马同意了。工工整整地抄写清楚,打好表格,郑重其事地贴在书橱上。每天干完家务,一项一项用红笔在上边挑个勾。

开始那些日子,孩子心血来潮,精神抖擞,干劲十足。有时候,看孩子他娘在厨房忙活着做饭,我忍不住想过去搭把手端端饭菜什么的,孩子看见,赶忙拦住:“您别干,坐那看报去,活都让你干了这工钱算谁的?”花三块钱雇个廉价小工子,这钱花得值,我心里暗乐。

孩子星期天到奶奶家,晚上我去接,老娘劈头盖脸地数落我:“有你们这么教育孩子的吗?今天孩子一进门就扫地,一上午扫了不下三遍地,说是扫一次挣五毛钱,拦都拦不住。不就是想要个玩具吗?这钱我们出了!别拿孩子当童工使唤。”

我赶忙解释:“不是那回事,主要是利用这个机会培养一下他的劳动观念,这么大的孩子,也该让他锻炼锻炼干点家务了。”

老娘狠狠地瞪我一眼:“要管孩子回你们自己家管去,在我这不行。”

没办法,我叫过孩子:“以后在奶奶家可以不干活,干了也是白干,这里是特区,一家两制,咱定的协议在这无效,听明白了吗?”

孩子急切地说:“那你事先没说明白,我今天算白干了?”

“不知者不怪,今天的工钱照付,下不为例,以后在奶奶家干的活不算。”

孩子又问:“那我星期天不干活,扣不扣前一天的工钱。”

“星期天,法定休息日,跟平时不一样,在奶奶家不干活也不扣钱。”

孩子这才放心地跟我回家。

协议书上的红勾在逐渐增多,孩子盘算着每一天的进项,表格上密密麻麻挑了一大片的勾,加在一块还不到一百块钱,离他希望的目标还比较遥远。孩子耐不住诱惑有些坚持不住了,想提前结账先买一辆四驱车玩着。我说那不行,说好了挣够两百块钱以后一次性结清,中途反悔,视同违约,一分钱也没有。

孩子央求道:“这钱挣得也太慢了,我先拿钱买赛车,轨道什么的我不要了还不行。”

“不行!”我就怕他半途而废没了耐性:“咱们严格按照合同执行,上面白纸黑写着:‘劳务费不得中途支取,凑足二百元后一次性结清’,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谁叫你签了字呢?”

没办法,眼看要前功尽弃,孩子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干。后面的日子就不大像开始那样主动欢实了,偶尔还出现过消极怠工现象。反正有协议在那管着,也用不着我多费口舌,哪一天偷懒没干活,我拿出涂改液,照章办事,涂掉前一天的小红勾:“今天少干两项活,扣你一斗红高梁,红勾涂掉两个。干不干你自己看着办吧?”

孩子上前按住我的手,央求道:“明天!明天补上还不行吗?”

“不行,明天有明天的活,要干就得坚持住,咱严格按照协议办事。”

扣了两次,孩子再也不敢怠工了。眼看挣到了一百五,孩子有些担心,不停地在我耳边扇风:“爸爸,可一百五十多块了,再过十来天,到时候可不能反悔呀。”

“瞧你说的,你爹我从来说话算话,什么时候失信过?干到二百块钱的活,咱立马结账。我要是违约,你可以告我。”

两个多月,在这张协议书的约束下,孩子终于拿到了二百块钱工钱,让他高兴的是,这时候的赛车轨道反而降了价,质量性能也更好。

我问他的感受,孩子说了两条:一是,挣点钱太不容易了。二是,有钱太好了,自己什么也不干,光支使别人就行了。后一条明显是冲着我说的,我不失时机地教育道:“可怎么才能有钱呢,你不干活行吗?记住了,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最光荣。去,把屋子收拾一下,一会儿来客人。”

“没问题,老爸,马上就干,您给多少钱呢?”孩子扬着脸问我。

我一愣,这孩子怎么学会讲价钱了,不待我开口,孩子马上说:“反正干一项五毛钱我是不干了,最少也得一块。”

您瞧,本想通过这件事锻炼锻炼他的劳动能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想到好事也有负面影响,孩子学会讲价钱了。看来,养成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光靠物质奖励不行,还得让他明白道理。而这,也许是更重要的。

孩子学车记

孩子小的时候,刚上小学,活泼好动,整天上窜下跳不闲着。孩儿他娘心血来潮,要教孩子学骑自行车。有一天两人兴冲冲地从商店买来了一辆小自行车,孩儿他娘逼着我将自行车全面整修,紧螺丝点机油一顿收拾,娘儿俩信心足地下楼到小区的院里练车去了。孩子的事,例来是老婆的势力范围,衣食住行功课学习,从不让我染指。我心里清楚,不是怕我操心受累,而是……怎么说呢,一句话——信不过咱呗。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咱的水平智商,在家里连老婆孩子都玩不转,到社会上更难混出个人样,可见这辈子难有出息了。

孩子学车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只知道一个多星期下来,孩子的自行车没学会,每次回到家,情绪低落、垂头丧气地坐在那,一言不发。孩子他妈更是一脑门子官司,气鼓鼓地数落着:“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笨?告诉你掌握好平衡,眼睛看前方,怎么就是不行。有我在后面扶着,怕什么,摔不着。”孩子精、气、神萎迷不振,无精打采低着头,像患了鸡瘟一般。看得出来,几天前他的那股热情早降了八度,虽不说是彻底绝望,至少也是信心大减。

有一个星期天我从外面回来。刚进小区的院子,就看见娘儿俩正在和那辆小自行车较劲儿。我发现,这一回自行车后面多了个装置,后架上绑了一根木棍,孩儿他娘在后面握住木棍企鹅般撇着双腿一路小跑追赶着,孩子在前面晃晃悠悠哆哆嗦嗦骑着车在地上画龙,两个人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可就是歪歪扭扭学不会车。

孩儿他娘看见我,一股邪火油然而生:“你别光在一边看着,倒是也搭把手,帮着扶着点呀。”

“行了,行了,就你这种教法,孩子一辈子也学不会。你闪开,我来教他,要不干脆回家歇着去,别在旁边跟着掺合。”

至少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们俩人总像是两股道上的车,跑不到一块去,有她在旁边指手画脚,孩子更乱了阵脚。

僵持了片刻,孩子他娘终于妥协了,“家里还有一堆活等着我,你来吧,我是不管了。”说完,一步三回头地叮嘱道:“可别摔着他啊,你一定得扶住了,手可不能离开木棍!”

旁边走了碍眼的老婆,我鼓励着孩子:“别怕,没事,你就大胆地骑上走。”

孩子小心翼翼地跨上车在前面骑,我在后边紧紧扶住,走了三五步,我就放了手,眼看着车子要倒,我忙叫他停住车。“告诉你,刚才我在后面根本没扶着,就是你自己骑的,不是挺好的吗?”

孩子急得头上冒出了汗,问:“爸爸,你小时候是怎么学会骑车的?我是不是太笨了?”

“你一点不笨,关键是自己体会,大人告诉你怎么骑没有用,你得亲自实践,自己掌握好平衡。学骑车没有别的窍门,就是不怕摔跤,摔几次你就会了。”

孩子渐渐放大了胆子,加快速度,紧蹬几步,总算能歪歪扭扭前行了。骑着骑着,一扭车把摔在了地上。

我站在后面没动地方,孩子卧在地上求救似的望看我。等了片刻,见没有动静,只好自己爬起来,挒着嘴猫着腰在那里揉腿。

“小伙子,摔个跤算什么,别怕,继续来,刚才不是挺好的。”

在我的鼓励下,孩子忍着痛,有了信心,有了兴趣,三下两下,终于能一个人歪歪扭扭往前骑了。

那个夏天,孩子的腿磕得青一块紫一块,但他骑着小自行车在院子里疯跑,充满了自豪和快乐。

父母只要放了手,孩子就能磕磕绊绊地往前走。学会骑车,不仅让他掌握了这点小小的技能,重要的是,树立了孩子的信心。

补车胎

补车胎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小事,骑自行车的人经常会遇到。小事中往往也常含着大道理。

多前以前的一天,我和孩子骑着自行车回家,走到半路他发现自行车胎没气了,我们便就近找了个修车摊补胎。修车师傅是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正百无聊赖钓鱼似的坐在那。听说是车胎扎了,修车师傅懒洋洋地支好车,扒开胎,打上气,在水漕里找到撒气的地方,在那用挫刀挫出毛面,然后找块废车胎“噌噌噌”挫了几下,剪好,抹上胶水,粘到一起,三下两下车胎就算是补好了。

看见他的补胎方法,我有些不放心,打足了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等了一会儿,果然车胎又瘪了。

修车师傅皱了皱眉,自言自语道:“怎么回事,见了鬼了。”他不得不将车胎重新扒开,发现刚才补的地方开了胶,对我说:“可能是皮子挫得不匀,这回挫苦一点,保证没问题。“然后二次操作,重新补好。打上气一试,梆硬,看来问题不大。

交钱,比平时补胎多了一块钱,说是返工一次相当于补两回,只收一次半的钱。我没言语,本来是他的责任,多收钱反倒像是优惠。为了一块钱,犯不上和他多费口舌。

骑上车赶路,走到半道,还没到家,孩子的车胎又瘪了。返回去找人家重补,车胎没气不方便骑,也不值再跑老远的路。只好推着车就近另找一处修车摊。说明情况,一位老师傅扒开胎一看,还是刚才补过的地方胶皮又鼓起来了,问原因,说是刚才的胶水晾得时间太短,粘得不牢,所以过一会儿就会开胶。

这位师傅仔细挫了挫,抹上胶水,晾干,粘在一起,然后用钳子四处铗紧,果然完事大吉。

骑上车,儿子问:“刚才那第一个师傅怎么这么笨,补了两次都没补好,咱们应该找他去。”

补个车胎,费此周折,我心里有些不快,便对孩子说:“算了,不值得,就算找到他,和这种人也没什么道理可讲。”转念一想,正好借题发挥,从这件小事中让孩子明白些道理,就对他说:“孩子,你说补车胎是不是很简单,很容易?”

儿子点点头,“这有什么难的,我看了看,有工具、材料,我也会补。”

我说:“可是,简单的事情要把它干好,不动脑筋,不认真也不行。补胎,没什么技术可言,无非是把胶皮挫好,抹上胶,晾干、粘上、压实就行,这么简单的事如果不认真也干不好。”

我又借题发挥道:“事情不在大小,凡事都要用心琢磨研究,小事不为,大事难成。人活在世上,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投入、敬业,认真、负责,修自行车同样也需要职业道德,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占点小便宜多收一点钱,最终毁的是他自己。坑了人一次,下回谁还敢再找他修车?现在是有不少下岗工人,生活也困难,可如今这社会,靠自食其力过好日子并不困难,关键是看你能不能付出辛苦,能不能把一件事踏踏实实用心干好,像刚才第一位师傅那样,修自行车连个车胎都补不好,我敢肯定他干别的也好不了,这样的人,能不叫他下岗,叫他受穷吗?“

孩子似乎明白了点道理,望着我,不住地点头。

孩子喝咖啡

不知不觉,孩子已经升入了小学六年级。从新学期一开始,全家人便进入了备战状态,“小升初”是孩子面临的第一次挑战。老婆发下话来,“这半年是孩子的关键时期,我们得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亲戚朋友你尽量别往家里招,有事外边谈去。”外边,当然不是马路边上,而是指饭桌,大不了多花俩儿钱,为了孩子能有个好成绩,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切为了孩子嘛!

家有升学子,孩子的学习成了家里重之又重的中心工作。十二三岁的孩子披星戴月、夙兴夜寐,早晨七点钟出门上课,晚上七点钟才能回到家。星期六日写完了功课,还有三四处课外班在等着他。每天回到家放下书包,孩子进到屋里就埋头做作业,除了吃晚饭,基本上都在学习,十点以前很少有休息的时候。我知道,孩子的脑子不笨,也不是一心二用、学习效率低,实在是老师布置的功课太多,基本上是属于“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状态。据孩子讲,有一次老师在班上作调查,“十点钟以前睡觉的同学请举手?”没想到四十个孩子,举手的廖廖无几。孩子说,同学们对他们的早睡甚至发出一阵轰笑,他们被认为是不用功,至少是不刻苦的学生。这个调查是在上学期进行的,进入升学季以后,孩子即使晚上一刻不停地写作业,十点钟以前也休想完成。

辅导孩子的学习,基本上是孩子他娘独立承包,不是怕给我找麻烦或是耽误我的时间,而是人家根本对我不放心,怕我误导了孩子。有那么一两回我对那种一字不差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表示质疑,结果弄得孩子不知所措。《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二字,按我的理解解释为“时常复习”即可,而老师让孩子背的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复习”,显得既罗嗦又无根据,但是孩子坚持要以老师的“标准答案”为准,否则就要扣分。在孩子眼里,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就是真理,而老师说的往往是死知识。

冷眼旁观,我发现孩子对课文的字词解释都已掌握,你问一句,他答一句,和书本上写的分毫不差,可是他非要在作业本上重写一遍,说是老师要求的,第二天要检查,如此的重复劳动,难怪学习时间不够用。

常常是,孩子晚上困得无精打采,还在那不停地写呀写。有一天,他突然问我:“爸爸,能给我沏杯咖啡吗?”

我一愣:“你怎么想起了喝咖啡?”

“提提神呀,我困得实在不行了,可外语单词还没背呢!”

我让他睡觉,功课写不完,我给老师写条说明情况。可孩子不干,非要把作业完成了才肯睡。我知道,孩子不睡觉并不是爱学习,而是怕老师训斥。

咖啡当然没有沏,这东西晚上我都不敢喝,喝完了就会兴奋得睡不着觉。但是我发现,孩子已经开始偷偷地喝上茶了,让他妈妈每天装在保温杯里带到学校里去喝,孩子说中午要是不喝点茶,下午就困得不行,根本就坚持不下来。至于他们还用了什么提神健脑的补品,我就不得而知了。常常的,母子俩攻守同盟,有什么事私下里嘀咕,把我甩在一边。我只发现柜子里最近多了些增加营养的瓶瓶罐罐,什么蛋白粉、纽崔莱系列、安利产品等等,都是些进口或合资的营养品。我看过包装,小小的一瓶就要几百块钱,经营商狂宰之手,总能找到自愿上当、怜子如命的愚妇,比如拙妻。“女人和孩子”的口袋,永远是贪婪商人的目光所在。

孩子才上六年级,竟然要喝咖啡,这以后的路还长着呢。喝惯了咖啡不项用,还让他们喝什么呢?我想象不出。

中国的孩子是幸福的一代,也是不幸的一代。物质条件自然不用说,我们能想到的能提供的都尽最大的可能满足了他们,但是他们的学习压力之大,学习负担之重也是空前的。尤其是面临升学的孩子,几乎没有不经过剥皮扒筋炼狱一般磨难的。

我发现,孩子升学前那段时间连说话都少了,他对学习的最大感受就是,太累了,太苦了。的确,学习本身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让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感受到如此的压力,实在是一种罪过。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我的一位朋友,有一回孩子离家出走了,十几天了不见踪影。他在留给父母的纸条上写道:“爸爸妈妈:我实在不是学习的材料,我出去打工挣钱,自己养活自己。我不混出个人样来不回来见你们,放心吧!”朋友两口子整天急得像锅上的蚂蚁,成天守电话等着孩子的消息。他们并不缺钱,有着几百万上千万的财产,为了孩子能上一所重点中学,他们是花了好几万的高价将孩子办进去的,可最后的结果,孩子的学习还是跟不上,竟自离家出走了。当然,“潇洒走一回”的孩子花光了玩够了,最终还是回来了。

看到自己的孩子,我突然对那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多了一分理解,多了一分同情。

张映勤,1962年生,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编审,《天津文学》杂志主编。出版有《寺院·宫观·神佛》《佛道文化通览》《中国社会问题透视》《世纪忏悔》《死亡调查》《话剧讲稿》《那年那事那物件——100个渐行渐远的城市记忆》《故人故居故事》《流年碎影》《鲁迅新观察》等十余种。编辑出版各类文学图书百部以上。发表有小说、散文、随笔、评论、学术文章等数百篇50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转载或获奖。

猜你喜欢

车胎孩子
一种车胎胎内无源传感器的供电装置
球形车胎——磁悬浮汽车
车胎防滑套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
大脚男人留下的小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