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诱导在儿童口腔门诊的应用分析

2020-11-17黎少竹陈淑丽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42期
关键词:门诊恐惧依从性

黎少竹,陈淑丽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珠江新城门诊,广东 广州 510000)

儿童疾病治疗配合度低,但具有独立思想。在牙病治疗中,需要采用循序渐进模式缓解儿童心理压力,提升治疗配合度。行为诱导通过某种方式激发患者兴趣或者转移注意力,使得患者按照医护者要求完成指定任务。目前该种方法在儿童门诊许多科室已经开展[1],根据以上情况本次重点分析行为诱导在儿童口腔门诊作用的作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19年9月期间在我门诊就诊的80例口腔疾病患儿。患儿入组标准:年龄≥3岁;无生理缺陷以及心理疾病患儿;家属依从;患儿与医护人员可开展沟通交流;排除标准:聋哑或者智力异常;先天性心脏病或者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患儿。患儿年龄段:学龄前(3~6岁)35例,学龄期(7~10岁)30例,少年期(11~14岁)15例;按照随机数据原则分为对照及观察组,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2例及18例,年龄范围(6.2±0.1)岁;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0例及20例,年龄范围(6.6±0.4)岁,将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纳入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因此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干预方法,主要为使用一般性鼓励语言和患儿以及家属开展简单交流,说明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强调行为诱导干预:行为诱导建立在语言沟通基础上,使用形象的肢体语言以及孩童的交流方式简单说明治疗过程。(1)示范法。采用动画牙科视频播放操作过程并同步讲解,使得患儿进一步了解治疗过程。(2)强调无痛干预。患儿拒绝治疗主要原因为恐惧疼痛,采取局部麻醉。操作过程中选择痛感轻的部位开始,逐渐过渡到疼痛部位,给予患儿适应时间。(3)宣教法。少年时期患儿已经具备一定理解能力,适当例举成功案例告知口腔治疗重要性,并采取语言暗示鼓励法。(4)家属陪伴法。对于诱导后还未接受的患儿,有学者认为大部分是因为儿童过度依赖家属,从而导致不配合。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允许家属陪伴给予患儿鼓励,使患儿放松警惕性。

1.3 观察项目

1.3.1 配合治疗评估[2]

Ⅰ型(配合型):患儿治疗诊疗过程中遵照医嘱完成;Ⅱ型(紧张型):患儿精神紧张、时而配合时而不配合,但是张口完成治疗;Ⅲ型(恐惧型):患儿肢体拒绝、哭闹不止,影响正常诊疗;Ⅳ型(拒绝型):患儿大声哭闹,逃避治疗,治疗失败。

1.3.2 治疗前后畏惧恐惧[3]

参考相应的文献制定畏惧恐惧量表评价患儿的心理状况,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压力越大。

1.4 数据分析

2 结 果

2.1 配合度情况

观察组的完全配合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配合度情况比较[n(%)]

2.2 治疗前后畏惧恐惧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畏惧焦虑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畏惧恐惧(±s)

表2 治疗前后畏惧恐惧(±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5.2±8.6 23.3±1.4观察组 65.0±8.1 42.0±2.5 t值 3.26 13.05 P值 0.96 0.000

3 讨 论

口腔科的治疗环境、设备、操作仪器等均会对儿童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许多儿童拒绝治疗。多项研究显示[4],合理的干预可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依从性,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特点不一样,需要采取针对性干预模式提升其治疗依从性。

本研究采取行为诱导干预,比如对于学龄前的儿童主要采取家长陪护、心理暗示、注意力转移等方式;对于青少年的儿童采取耐心讲解、治疗过程宣教等模式。经过以上的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完全配合度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从而提示针对性采取行为诱导的干预模式可提升儿童口腔诊疗配合度;此外经过不同干预后观察组患儿恐惧等不良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经过行为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心理压力较低,这对于提升治疗依从性具有积极意义。张红梅[6]对于口腔治疗儿童主要采取家长陪护的行为诱导干预,家长陪护中同样采取行为示范、耐心讲解等模式,经过行为诱导干预后,儿童治疗配合度高达88.0%,以此说明行为诱导干预中采取家长陪护及示范模式可提高儿童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儿童口腔门诊中采取行为诱导模式可明显缓解其心理压力,提升配合度,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门诊恐惧依从性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门诊支付之变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