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炼但求精 妙笔巧点睛
——2019 年部分党媒精彩新闻标题举隅

2020-11-17杨章池许露阳

新闻前哨 2020年1期
关键词:每日电讯湖北日报新闻标题

◎杨章池 许露阳

(杨章池:荆州日报社副总编辑;许露阳:荆州市沙市区委党校副校长)

新闻标题是体现稿件主旨的重要元素,要求准确简炼、题文相符、生动形象。 新闻标题制作得好不好,不仅决定了稿件能否迅速“吸睛”,而且直接反映着作者、编辑对于题材把握的深度、对于主题提炼的程度及新闻、文学素养。 笔者重点选择2019 年《人民日报》《新华社每日电讯》(以下简称《每日电讯》)和《湖北日报》等几家媒体的新闻标题进行研读、分析和归纳。 笔者认为,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美的享受的精彩标题背后,除了运用比喻、层递、排比等常用手法外,制作者还综合采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技法,为新闻内容增色加彩。

一是再现情景和人物,让新闻主体“活起来”。 这些再现,有的是通过生动刻画“代入”受众。 例如,《每日电讯》6月28 日七版《穿西装打领带,盯着电脑把煤采——煤炭行业跨入智能化“无人开采”时代》。 提起采煤,读者第一印象应该就是黑,苦,累,脏和危险,而这篇稿件标题中,指挥控制中心员工遥控采煤的场景俨然是公司白领,画面感十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进而触发读者将其与传统采煤景进行对比,凸显了“无人开采”这一主题。 有的再现则是警策:《看! 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底气——当前中国经济观察》,这是《每日电讯》6 月27 日头条标题,如直接宣告,语句铿锵地将中国经济盛景铺陈开来,令人振奋和自豪。 有的再现是提醒,如《湖北日报》8 月29 日12 版小通讯《郧阳农田里为何音乐声声——嘘,那是赶野猪的》,充满着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 有的再现,是通过直接引用人物充满个性的原话,突显其品质特征:《湖北日报》4 月4 日1 版通讯《“刀具大王”马学礼退而不休,随时为工人答疑解惑——“技术革新对于我就像氧气一样”》,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物立体可感。

二是注重故事化和具象化,让新闻内容“站起来”。越具体越深入,有故事才动人,落细落实落地是提升新闻标题制作水准的重要方法。 将要讲述事物(往往是十分具体的物件)直接在标题中体现,易唤起受众的共鸣。如《每日电讯》8月12 日2 版的两则消息:《一块锦匾背后的长征民族团结故事》和《一根粉条里的初心》。前者通过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为宁夏西吉县回民聚集的单家集村题写的一块“回汉兄弟亲如一家” 锦匾来表现红军是如何赢得回民群众的拥护的,后者通过用马铃薯淀粉制成的称为“红军粉”的粉条勾连起过去和现在:“当年红军教村民们制粉, 跟如今党和政府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是一脉相承的,时间在变,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没有变”。只要找准那件“坚实的载体”并大方呈现,新闻就成功了一半。

三是借助比拟与借代,让新闻对象“动起来”。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拟作人、 把人拟作物或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的修辞格。 《每日电讯》6 月28 日13 版以《三分治七分养:“百湖之城”武汉“养湖记”》为题对武汉的湖泊治理进行了报道。 我们一般说“养”指的是饲养动物,“养”的主体一般指人,由武汉来养湖,耳目一新。 《人民日报》6 月28 日18 版《田间追踪高质量,生产方式之变:农机变聪明,庄稼会说话——来自“淮上明珠”安徽怀远的田间调查》则以拟人的方式讲述物联网技术催生生产方式的变化。 《湖北日报》8月24 日5 版《仙桃引水近4 亿立方米“解渴”》等等,都是以比拟的方式让笔下的事物灵动起来、鲜活起来。

四是运用反复和对偶,让新闻力量“强起来”。 《人民日报》6 月28 日10 版《最稀缺的是氧气, 最宝贵的是精神——第八批援藏和第三批援青干部群像素描》,通过“两个最”的强烈对比,显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舍小家、顾大家, 无私奉献的精神意志和不朽情怀。 《每日电讯》8 月17日头条《“四好农村路”,通向幸福,通向远方》,是一篇关于“四好农村路”的综述稿件,标题跳出“致富”“通畅”的实指,“通向”幸福和远方,充满诗意的延伸感。文中小标题也是紧扣主题,相互呼应:路通,一通百通;路顺,一顺百顺;路好,一好百好。 从一堆材料里面理清头绪,归纳提炼,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力。 《每日电讯》8 月30 日7 版“世界报道”中“国际观察”栏目:《英国议会“被放假”,首相强推“脱欧计”》如章回体小说回目一般,对仗工整,音节匀称,读来琅琅上口。而“被放假”则运用了网络热词“被……”的句式,将意思精要地表达出来,让读者会心一笑。

五是尝试顾名、仿词和仿语,让新闻表述“新起来”。 顾名即从人或物的名字上做文章,可使标题增强表现力,更加生动形象。 如《每日电讯》8 月14 日头条《海定波宁看宁波》,《人民日报》7 月2 日11 版头条《石漠化严重的广西山村怎么甩掉贫困帽——大路村寻找脱贫大路》,从“宁波”和“大路村”引申到“海定波宁”的高质量发展和“脱贫大路”,顺理成章又别有趣味,有效地提升了通讯主旨。仿词(仿语)即根据表达的需要,对现成的固定词组、句子、篇章甚至语体临时性地加以仿拟,造出新的词语和新的意义。8.21 央视新闻《习近平踏访河西走廊:即从京城赴边城 便下肃州向甘州》,对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句的仿写,不仅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底蕴,且富于诗词的韵律节奏之美。

六是不断“赋形”和“聚光”,让新闻元素“亮起来”。制作标题的时候,宜将抽象的工作具体化、形象化,省略次要部分,让笔墨像聚光灯一样照亮其主体部分。 这里面的方法,要么往大里说, 要么往小里讲——根据认知的规律, 人对“极端的内容”(要么特别大、要么特别小)往往印象深刻,大小之间,侧重自现。 先看看往大里说:《人民日报》8 月17 日一版二条,《托起两亿人的安居梦——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述评》,从“两亿人”的宏观角度鸟瞰,高度凝炼概括核心内容,让受众有整体把握。 再看往小里讲:即将抽象概念形象化,迅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如《每日电讯》8 月27 日电《一粒药的重量》, 实际上讲的是怎样保障老百姓的用药需求,极言其小,而这个“小”,恰恰与千万人群密切相关。再看看先往大里说,再往小里讲:《人民日报》4 月3 日8 版《全国6.4 万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一根网线 串起城乡课堂》。

七是制造“矛盾”和“难题”,让新闻受众“问起来”。 《每日电讯》8 月27 日4 版“精准脱贫攻坚进行时”专栏里,就有两篇看似“有问题” 的报道:《这名驻村干部为何要“走读”?》和《57 岁“王副县长”,挂职挂职到“走不了”》。众所周知,干部“走读”是各级批评、群众反感的现象,怎能宣传这样的驻村干部?挂职干部一般挂个几年就要回原单位,怎么会“走不了”?实际上,前者讲的是贵州省长顺县广顺镇石洞村第一书记金帼,往返于脱贫攻坚“前线”和抗癌“后方”的一天,他殚精竭虑带领乡亲们把烂山村变成富裕村,同时还要照顾患鼻咽癌三年的妻子,事迹令人感动。后者讲述的是辽宁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王宏挂职义县的事迹。2007 年11 月,王宏到省级贫困县义县任科技副县长,他一头扎进义县的荒山,一干就是12 年。由于成效显著,他被义县的老百姓留下来。 2012 年,王宏再次续签了挂职协议,这一次没写截止日期。 读者、 受众通过阅读标题及追着读内容,在疑问得到解决时得到思想满足、获得广泛共情。

放眼全国新闻媒体,好标题胜不胜数,限于篇幅无法列举更多。 当然,新闻标题制作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才能相得益彰,用力过猛、过分藻饰则会对新闻产生负面作用,更要坚决防止一味“博眼球”、做“标题党”的做法,毕竟,得体合体才是最重要的。

猜你喜欢

每日电讯湖北日报新闻标题
猪肾在人体内正常工作超一个月
发改委:防止失信认定泛化扩大化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嫦娥五号将“打包”带回两公斤月壤
我国严禁擅自填湖“造耕地”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