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群众路线 激活内生动力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帮扶高发村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20-11-17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办公室习银祥

今日民族 2020年8期
关键词:老百姓核桃攻坚

□ 文/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办公室 习银祥

2018 年2 月,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挂钩帮扶对象从漾濞县太平乡太平村调至漾濞县平坡镇高发村。委党组高度重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认真履行挂联单位责任,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员,从高发村实际出发,悉心做好最普通而老百姓最需要的事。

激发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朴实的一句话,阐述了脱贫奔小康的主体是基层老百姓。要解决贫困问题,必须了解当地老百姓,相信他们、依靠他们,解决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问题,激活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一)听一听,老百姓怎么想

驻村工作队员就位后,带着了解群众、服务群众的“初心”,一家一家入户谈,一村一寨开会讨论,根据不同情况分层分类谈,查摆困难、分析问题、寻找出路,谈出问题所在,谈出问题根源,谈出思想火花,谈出精神力量,谈出前进动力。队员们把每家每户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想法,都写在笔记本里,记在脑子里,放在心上。通过集中梳理,队员们总结出影响高发村发展的思想观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长期封闭形成的小农经济意识,靠天吃饭、靠山吃饭,满足于低层次的自给自足生产生活模式,思路狭窄,视野不宽。二是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脆弱、资源有限,靠自身能力解决不了这些困难而产生的看山难、看水愁,难以有所作为的悲观思想。三是过去政府帮扶的个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出现基础设施“渠成水难到”,产业项目“名就功未成”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四是有两种思想观念影响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一种是“不怕不帮就怕不均”的思想,认为国家扶持应该平均分配,人人有份。特别是没有列入建档立卡户的农户认为,他们靠自己辛勤劳动走出贫困,建档立卡户的贫困多数是“好吃懒做”造成的,国家不应该帮扶懒惰,所以对准精扶贫有抵触情绪。另一种意识是“嫌贫嫉富”,先富起来的人不愿牵手帮扶贫困户,嫌他们不想做、不会做、不能做;有条件的农户想在村里带动大家做点事,大家不愿支持,甚至处处为难,事事掣肘,心不齐、气不顺、事难办。

(二)盘一盘,自身有什么优势

针对村民“看山难,看水愁”的悲观心理,开展村民参与式调研活动,在工作队员的引导下,村民自主调查分析,集中民智,盘点资源,查找优势。经过盘点,总结出五大优势。一是产业基础优势。1980 年原漾濞县林业局工程师杨源在罗家发现了埋藏在地下的一段核桃古木,经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于1986 年C14 同位素树龄测定,确定这段古核桃木生长于3325±75 年前。这一关于核桃起源的重大发现,证实漾濞江流域是中国南方核桃的原产地之一。杨源把高发村作为实验基地,几十年如一日,培育出漾江一号、漾杂一号,使漾濞及周边群众普遍受益,特别是紫皮娘亲核桃,受益最早的就是高发村。全村现有核桃59400 多棵,核桃古树15000多棵,登记挂牌的古树500 棵以上,现存登记挂牌时间最久的古树树龄是1120 年。高发村核桃不仅基数大,并且品类丰富,比如紫皮娘亲、泡核桃、早熟核桃、夹绵、漾杂系列等。核桃收入是高发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核桃产业是高发村唯一的支柱产业。二是人力资源优势。全村有1674 人,其中劳动力1034 人,但人均仅有0.7 亩耕地,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杨源在高发村不仅培育了优质核桃品种,而且在核桃改良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核桃种植和嫁接人才,目前达到200 多人,这些技术人员熟悉核桃生长习性,掌握核桃品种培育技术,核桃种植成活率达80%以上。他们分赴大理、保山、红河、迪庆、怒江及四川凉山、广西河池、安徽等地进行核桃种植技术输出和核桃品种输出,带苗嫁接或就地栽培,推动了核桃产业的发展。三是区位优势。高发村离漾濞县城38 公里,离大理州州府所在地41 公里,都是一小时左右的路程,有利于依托县城和州府所在地市场发展养殖、种植等农副产品产业及开展劳务输出。四是气候资源优势。高发村海拔在1600 米至2500 米之间,正好是植物生长的最佳气候带,有利于各种蔬菜、水果和药材种植。五是民族文化优势。高发村有彝、白、傈僳三个世居少数民族,以自然村为单位形成小聚居,保留了各民族传统文化。近年来在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建设中,各民族都挖掘自身优秀文化,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现象,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经过深入盘点,村民们看到了自身发展的潜力和优势,转变了无所作为的观念,树立起大有所为的信心。

(三)学一学,他山之石可攻玉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进而成为经济优势?为破解这个难题,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走出去”就是组织到外地考察学习,学习其他地区乡村建设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近两年共组织四批村支书、村民小组长和致富带头人到昆明及禄劝、双柏、峨山、永胜等地考察学习。学习城市周边村民依托市场发展种植、养殖业的经验;学习民族地区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请进来”,就是请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技能培训,请其他村镇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在村里组织技能培训103次,让参训人员掌握了电焊、修理、烹饪、种植、养殖、嫁接、砌砖等技能,特别是核桃嫁接技术的系统培训,其中98人领到了证书,可以在全国各地“持证上岗”。通过积极开展劳务输出,2020 年初全村外出打工人员达到260 人,占全村劳动力人口的25%。

通过考察学习、组织培训,老百姓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提高了技能,增强了本领。

(四)拼一拼,我们干也能成

以“五通四有”为目标,开展村民参与式规划设计工作,引导群众集思广益,共同研究本村的建设项目规划。路要怎么走,水要怎么引,老百姓集体商量定;哪些工程由国家扶持的资金做,哪些工程老百姓自己投工投劳做,哪些项目先做,哪些项目后做,都由他们提出来。老百姓反复酝酿,由工作队逐条梳理汇总,把老百姓需要和政府扶持政策有机结合,形成《高发村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高发村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实施方案》《高发村2018 年至2020 年脱贫攻坚村级项目库》,通过引导老百姓参与规划设计,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自己是脱贫攻坚的当事人,而不是局外人。“五通四有”就是村民自己想做的事,要做的事。这样,村民们把过去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寸土不让的土地,都无偿让出来,用于公共道路、水渠和村民活动场所建设。过去视为金枝玉叶的核桃树,为支持道路扩建,被一株株放倒。在建设张家村组到高发村组的村道时,12 户农户共放倒了38 株核桃树,村民们说:“做我们想做的事、要做的事,舍得。”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利民惠民为出发点,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机制、体制,打破一些框框套套限制,开展村民参与式工程建设,凡是当地老百姓能做的项目就组织当地老百姓来实施。需要大型设施设备和技术含量较高,当地村民无力完成的项目,按招投标程序进行招标,并协调中标单位尽量招收当地农民工参与。近年来,高发村共投入资金4408.6 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七大类28 项,每个项目都有高发村村民参与,有的项目由村民组织独立完成,部分项目由村民投工投劳完成。

通过组织村民开展参与式项目规划和建设,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得到提升,老百姓的主人翁精神得到增强,改变了过去“项目是领导的,工程是老板的”错误认识,体会到用国家的钱办自己的事,应该用心、用力、用情。老百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村民的团结意识、集体意识得到增强,长期难以协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老百姓说:“有国家支持,为实现我们的梦想,吃多少苦、流多少汗都感到幸福。”扶贫资金效益倍增,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村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得到提升。

抓大不放小,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总书记的指示既强调了农村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性,又明确了“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高发村产业发展就是从当地实际出发,结合国家扶持政策,面向市场,在全面提振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多种经营,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一)“一条腿走路”难行远

高发村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发展核桃产业,到目前年产量达到800 余吨,产值占农民总收入的40%,价格高时优质核桃每公斤可以卖到40 元,树苗每苗5 元。核桃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目前高发村森林覆盖率达到82.7%。但随着各地核桃种植面积增大,市场趋于饱和,2019 年价格降到每公斤10 元左右,核桃苗也无人问津,农民收入明显下降,长期依赖核桃产业生活的高发村老百姓无所适从,也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条腿走路”带来的风险影响了农户增收,敲醒了基层干部。为确保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驻村工作队与镇、村干部和村民共同研究寻找出路,提出“抓大不放小”的产业发展思路。

(二)放不下就提振它

“抓大”就是提振核桃产业。核桃产业是高发村放不下的产业,核桃产业建设周期长,五年左右才能见效,目前高发村满山遍野都是核桃树,要放弃核桃产业,其他产业暂时无法替代。而且,如果放弃核桃产业,核桃树就会受到破坏,高发村的生态环境也会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必须把核桃产业继续作为重点产业来抓。为提振这一传统产业,一是依托科技提质增效,运用新技术提高种植、管护、加工、收储水平;二是依托农业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拓展销售市场,紧紧围绕漾濞县核桃产业园区,与有实力的公司签订核桃收购协议,依托高发村优质的核桃品种和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公司以全县当年核桃平均价为基准,上浮10%的价格收购高发村核桃。同时工作队员引领群众在网上销售。村民张财说:“过去我们驮着核桃到街上叫卖,现在公路通到家门口,网络也通了,在网上就把核桃卖了。”根据发展电商需要,有条件的村民办起了核桃加工小作坊,村民有时间就到作坊里打工,按工付酬,就近就便,既照顾了家庭又提高了经济收入。

(三)把小珍珠串成大项链

“不放小”就是改变过去核桃产业“一条腿走路”的现实,依托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优势发展林下产业,发展庭院经济,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紧扣市场脉搏,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组建了养猪合作社、养鱼合作社。建起了魔芋种植基地,药材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养猪、养鸡、养蜂,种药材、种蔬菜,家家户户各显其能,齐头并进,小项目、小产业,积零成整,积少成多,拓宽了农户的收入来源,缓解了单一产业带来的风险。2019年在核桃价格急剧下跌的情况下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增长,达到13611 元,比2017 年增加3574 元,增长35.6%。2017 年全村建档立卡户67 户279 人,到2019年末全部脱贫出列。

高发村依托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发展多种产业,实现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成功转换,大小产业同时抓,长短互补,实现了短期脱贫与长远发展的有效衔接;提振核桃产业,发展林下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双推进,解决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这些实践为深度贫困村产业发展探索了新路子。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助推脱贫攻坚

高发村虽然只有396 户人家,1674 人,但有彝、白、傈僳、汉四个民族,各个民族多以村组为单位聚居,形成大散居小聚居。如张家村是白族村寨,罗家村是彝族村寨,独家村是傈僳族村寨,这些村寨村连着村,地连着地,他们同在一片山上劳作,同在一条沟上饮水,同在一条路上出入,你来我往,家长里短,难免会发生一些纠纷,处理不当很容易上升为村与村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纠纷,就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省民族宗教委帮扶高发村后,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把脱贫攻坚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文化认同作为民族团结的根脉,把文化建设与扶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来抓,作为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水平的关键环节来抓。

(一)加强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教育,为交往交流交融夯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语言是文化的基石,从高发村多民族聚居的实际出发,首先抓好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和普及,把普通话学习作为贫困山区少数民族群众走出大山,走向外面世界的必备本领;作为多渠道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科学技术的前提条件,倡导、组织全村男女老少学习普通话,到2019 年全村普通话普及率达到98.8%。其次,各民族在传承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相互学习少数民族语言,高发村懂两种以上少数民族语言的村民占45.6%,有效推动了民族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加深了各民族间相互了解,他们通过用对方的民族语相互问候,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增进了民族感情。

(二)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文化活动基础条件

加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2017 年至2019 年共投资1000 多万元,建了高发村民族团结文化广场和水井,熊家、张家、上四、上下罗五个村民小组文化活动场所,全村200 人以上的村组都建有文化活动场所,村委会所在地建了农家书屋。这些场所的建设为丰富、活跃村民文化生活,传承和交流民族文化,表达人民群众幸福感、成就感、喜悦感,激发群众的劳动热情,提升群众的精神风貌提供了条件。实施户户通项目,做到广播电视户户通和网络宽带全覆盖,为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进家家户户,把国家最新政策及时传达到老百姓中,把高水平的文艺产品直接奉献给基层群众,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为确保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每个村组都组建了民间歌舞队,依托县、镇文艺骨干挖掘提升民族歌舞,创作出一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时代新风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文艺作品,以彝族打歌、白族舞蹈、傈僳族打跳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在“三月街”“火把节”等节庆活动组织歌舞展演,促进民族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新型民族歌舞成为高发村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每个村民都会跳三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多个民族在一起可以同跳一个民族的舞蹈。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越来越融洽,不同民族的年轻人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相识、相知、相恋结成终身伴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发村族际间通婚率达60%,自然促进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形成。

(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进校园,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在儿童心里

高发小学是高发村唯一一所小学,不同民族的孩子从小在同一个学校里学习、成长,为杜绝历史遗留的民族歧视、民族隔阂影响下一代,学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活动,通过升国旗、唱国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孩子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通过组织每周讲一个民族故事,唱一首民族歌曲,每月要求学生写一篇民族团结作文,把民族歌舞作为学校文化活动的内容,把民族舞蹈作为课间操进行演练,学习各民族文化,体验各民族一家亲。每个在校生都会唱彝族、白族、傈僳族等民族歌曲,都会跳三个民族的舞蹈。孩子们手牵手,心连心,从小在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氛围中成长。

(五)积极组织社会帮扶活动,体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在认真落实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同时,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帮扶,依靠社会捐资设立了高发村助学基金,建立健全奖学、助学机制;联系江苏太仓艾伯纳公司、河北道德公益基金会等爱心组织捐款捐物帮扶学生和贫困户;组织云师大附小与高发完小开展“手牵手”活动,云师大附小学生向高发完小学生捐赠衣物、图书和学习用品等。通过这些活动,让深度贫困村群众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高发村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把当地老百姓作为脱贫攻坚的主体,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生动因,积极组织村民参与扶贫攻坚工作全过程;把维护民族团结、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素质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把调动当地老百姓参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精神贯穿脱贫攻坚工作的全过程;把“四通五有三达到”、“两不愁三保障”作为阶段性目标,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研究、布局脱贫攻坚工作,继往开来,让老百姓心念“好日子还在后头”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老百姓核桃攻坚
对老百姓好就是对党忠诚——践行正确人民观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老百姓的微笑
热胀冷缩巧取完整核桃
多功能漏斗型核桃夹
核桃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