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古塔纪略》简介
——《龙江三纪》之三

2020-11-17孙学民

黑龙江史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会宁故里

孙学民

《宁古塔纪略》之书,清吴振臣撰。吴振臣,字南荣,小字苏还(取往还故里之意)。生于清康熙三年(1664 年),卒年不详。吴振臣终身不仕。其父吴兆骞(字汉槎)以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二十余年,他就出生在那里。后因其父得友人顾贞观的帮助,为言于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经性德父明珠(康熙时官至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的营救,得以赎还,方相从入关。作者这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对他后来写作《宁古塔纪略》是有很大帮助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余生长边陲,入关之岁,已为成人。其中风土人情,山川名胜,悉皆谙习,颇能记忆。”

《宁古塔纪略》是作者于康熙六十年所著。作者在书中自述:“今年近六旬,须发渐白,回思患难时,不啻隔世。诚恐久而遗忘,子孙不复知祖父之阅历艰危如此,长夏无事,笔之于纸,以为《宁古塔纪略》。”

《宁古塔纪略》全书一卷,是以当时人记当地事,因此它十分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宁古塔当年丛莽初辟时的风光和古朴淳厚的民俗。正如《宁古塔纪略》序中所言:“其人虽已言归故里,而所谓撰述奇瑰,洞心骇目,行见著作之庭。”

关于宁古塔的地名和地理位置,可能是此书提供了最早的来源。“宁古塔,在大漠之东,过黄龙府七百里……虽以塔名,实无塔。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宁古塔去京四千余里,冬则冰雪载道,其深丈余……音信难得,岁仅一至,真所谓‘家书抵万金’也。”

书中记载宁古塔当时的物产见闻,与流传至今的东北传统特产和文化渊源接连:“‘宁古三件宝’,指人参、貂皮、乌拉草。”我们现在流传的东北“三件宝”,与《宁古塔纪略》所述是一样的。

关于海东青的记述,自辽代至清,一直有不间断的文载,为史学界所关注。《宁古塔纪略》记载:“鹰第一等名海东青,能捉天鹅,一日能飞二千里。又有白鹰、芦花鹰,俱极贵重,进上之物。”这一记载,说明黑龙江地域自辽代向朝廷进贡海东青的官习,一直延续到清代。

宁古塔之地虽然地处边陲塞外荒凉之地,但从《宁古塔纪略》书中,我们可知此地当时与俄罗斯和高丽国都有来往。与东北方的俄罗斯,因为俄人常来掠夺扰边,时常发生战事,以至于经常抽调宁古塔兵丁补充军队。与高丽会宁府,有贸易往来。书载:“盐取给于高丽之会宁府。离此七百里,衣冠皆古制……每于十月,奉命到彼买盐,并货易牛、马、纸、笔、扇、铁、稻米等项。”

宁古塔,也是和金代祖先一脉相承,书中作者特意介绍宁古塔是“金阿骨打起兵之处”。所以,《宁古塔纪略》序中言:“宁古、松漠,实王气发祥之地。”

客观地讲,《宁古塔纪略》既有艺术魅力,也不失为一部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古籍。

猜你喜欢

会宁故里
侨眼看家乡:回得去的故里,忘不掉的乡愁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新时期会宁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会宁民歌融入中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策略
百年潮
时光不负追梦人
同心筑梦:奢香故里好大方
会宁民歌融入中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策略
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