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中艺术创作的分析与思考

2020-11-16代秀芳

艺术大观 2020年24期
关键词:沂蒙精神美丽乡村艺术创作

代秀芳

摘 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美丽乡村成为农村建设的内动力,本文从沂蒙老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需求出发,对艺术创作的基础条件和艺术创作的方法路径展开分析,论述艺术创作的可行性。在把握艺术特征的同时,深刻体会实践的功能与审美的关系,提炼革命老区乡村文化特色和文化元素,创新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美丽乡村艺术创作力提升和审美文化创新发展的形式和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和运用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来实现艺术创作的目的。

关键词:沂蒙精神;美丽乡村;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4-0-02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建设受到各级部门的关注,建设美丽乡村成为乡村建设的内动力,以地方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美丽乡村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沂蒙革命老区以强大的沂蒙精神鼓舞着沂蒙人,坚持文化认同,为文化传播提供思想基础,融入乡村建设“美”的创作中,凝聚着劳动者的本质力量,逐步形成了美的产品,具备了审美的性质。美国人类学家弗兰兹·博厄斯说“形式和实践创造的活动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他所说的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某种特定的形式,正是人的某种需要向外形成审美目的的对象化,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构成了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1]

一、艺术创作的基础条件分析

美丽乡村以“美”为研究对象,在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美”的创作,实现着具体的美或者抽象的美。两战圣地、红色沂蒙。沂蒙老区作为文化圣地,以沂蒙精神这一强大的精神武器推动着各县区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比如,坐落在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的九间棚精神,九间棚“吃苦、吃亏、实干、开拓”八字精神,为地方农村发展树立了典型,在山区建设中树起了一面旗帜。在实践中进行沂蒙精神文化“美”的转化。

从创作的条件来看,沂蒙革命老区作为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之一,“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红色案例,使“沂蒙精神”成为最典型的地方文化,沂蒙精神充分体现了崇高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道德要求。从另一层面上来看,孔子“登东山(蒙山)而小鲁”之后,李白、杜甫写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千古诗句,李白更是为兰陵美酒佳肴而吸引,乐不思蜀,以至醉卧兰陵“不知何处是他乡”,醉出一段极致。创作于费县的《沂蒙山小调》被广为流传。清代乾隆皇帝曾留下诗篇赞美“鲁南古城秀,琅琊圣贤多”,对沂蒙琅琊一带充满溢美之词。被誉为“智圣”的诸葛亮、书法上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等等,都诞生在沂蒙这一块钟灵毓秀的神奇沃土上,他们灿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着沂蒙大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光辉,这一些便是最美的乡村文化,无疑成为精神层面最典型的艺术创作的先决条件。

传统手工艺作为革命老区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也成为文化的一大亮点。郯城木旋玩具、琅琊草编、临沂褚庄泥塑、沂蒙香荷包、刺绣、剪纸、柳编等传统技艺,在结构上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注重人的主体性。艺术创作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心与物的交融、人与自然的交融。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角度进行理解,这是人与自然统一的体现,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规律,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和人与人的一体性。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从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上来看,某些程度上“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气韵”,极富民族特色。[2]

二、艺术创作的路径分析

人的认识一般包括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由感性具体到知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在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对物质对象进行审美活动的创作,精神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具有超越性。以沂蒙老区乡村振兴动能转换为背景进行革命老区地方特点和服务对象研究,是艺术创作的实践活动。在设计思维的带动下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创作的路径可理解为艺术创作者的设计技巧、创作技法、技术路线的应用,比如,艺术设计、美术绘画、数字技术、多媒体展示等。在消费时代,人的审美诉求随着社会生活感和社会审美诉求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艺术创作路径也出现多元化。

以沂蒙精神革命红色文化为出发点进行景观创意设计的开发研究。以地方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元素为设计出发点,结合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美的规律打造美丽乡村艺术特色化、品牌化,增加最美乡村附加价值。文化创意产业向多元化、特色化、自然生态与民俗等文化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努力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元素,以乡村质朴、自然、绿色、健康的理念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研究,为美丽乡村艺术创作与审美文化表现提供张力。正确处理认知活动、伦理活动和审美活动的关系。

以沂蒙老区的乡土民俗风情为出发点进行美丽乡村审美文化基本取向研究。审美文化的当代特征呈现为一些流动的取向,这些基本取向可以概括为精神意趣上的世俗化、符号意指上的平面化、风格倾向上的新奇化、实践目標上的娱乐化、外延范围上的生活化。这些取向是多元的,又可以是立体的,为乡村建设提供现代审美主导性服务。做好乡村建设的艺术美和生态美长效战略机制,开发自然、健康、绿色的特色建设项目,从视觉、文化、生理与心理的角度加以创造性的延展和应用,进一步适应社会变化和贴近市场的客观需求,促进艺术设计与审美取向的紧密关系,使乡村文化艺术形态的美通过全新的创意设计演绎出来,充分的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服务自然。在基础研究基础上提炼革命老区乡村文化特色和文化元素,创新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3]

三、艺术创作效果评价分析

艺术创作的类型包括再现性艺术、表现性艺术和实验性艺术,以沂蒙革命文化为背景进行艺术创作研究,融入中国艺术的创作精神。沂蒙老区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艺术创作,乡村建设的美不美,离不开大众的审美需求与审美评价。设计元素的形式、质感、纹理、数量、编排是乡村建设艺术创作的基本内容,在对称与均衡、变化与统一、条理与反复、节奏与韵律中感受设计的规律和美感。

建立品牌营销策略方案。树立品牌观念,提高品牌意识,以品牌文化进行包装和视觉引导打开新市场,充分发挥品牌文化的传播作用和重要影响,理解乡村振兴与社会发展、消费动力、持续需求相互联系的观点。掌握乡村文化经营过程的实质,明确地方经济与市场营销、社会需求、审美文化、消费者心理之间的关系,重视艺术创作力在建设中的推动作用。郯城木旋玩具、琅琊草编、临沂褚庄泥塑、沂蒙香荷包、刺绣、剪纸、柳编等民间艺术形式,沂蒙红色文化旅游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是品牌营销策略的基础,也是打造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

建立美丽乡村管理机制。加强现代艺术创作技术在美丽乡村宣传策略方面的研究,为乡村建设的良好发展起到较强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充分发挥乡村地方资源,通过墙体绘制,设计宣传栏、构建文化家园等方式提高文化宣传力度,目前,这些方案已经在实施,只是在“美”的标准要求下还尚有欠缺,在艺术创作的形式和技法方面需要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与丰富的社会关系相联系,是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文化等多种要素关系的结果。

乡村建设物质实践活动,以地方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元素为设计出发点,打造乡村建设的特色化、品牌化,增加最美乡村附加价值。创新沂蒙老区乡村文化艺术设计与审美文化的发展策略,研究沂蒙老区美丽乡村文化创新发展的形式和内容;加强艺术呈现形式研究,重视艺术创作技术和成果转化。美丽乡村建设逐步发展为审美活动,在实践创作中完成以审美需要和实用需要相结合,艺术创作的途径方法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研究艺术创作力提升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兹·博厄斯著.原始艺术[M].金辉,译.刘乃元,校.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张玉能.新实践美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余虹.审美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沂蒙精神美丽乡村艺术创作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沂蒙精神在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
“沂蒙精神”的践行者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沂蒙精神的形成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