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灵”与“结实”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2020-11-16董佳斌

艺术大观 2020年26期
关键词:书籍设计结实空灵

董佳斌

摘 要:“空灵”与“结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一种美学风格。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纸面书籍设计受到了数字媒体的挑战。书籍设计不是单个的个体,也不是单一的平面,以文本信息作为主导,包括开本、字体、版面、插图、封面、印刷、装订综合体现书籍设计,它有多样性和互动性以及时空性。本论文通过对“空灵”与“结实”在中国美学中的作为艺术本源、艺术创作方法和审美关照的命题研究,归纳总结“空灵”与“结实”,运用方法论来指导设计师把握和理解“空灵”“结实”、书籍设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好的探究书籍设计的应用形式。

关键词:空灵;结实;意境;书籍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6-00-02

在笔者收集到的有关空灵与结实的研究成果中,空灵之美在文学、艺术、生活中的各种形式中都有体现。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空灵”与“结实”的研究为这三者的关系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论。

从《老子》和《庄子》中的“有”“无”“虚”“实”理论有直接的关系。老子认为“道”是物质世界的根源,是有与无的统一,他叫“有无相生”;用叶燮的话来讲,艺术不是“实写理事情”,而是“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刘熙载引司空图的话:“梅止于酸,盐止于咸,而美在酸咸之外”;以上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对于“空灵”与“结实”的研究。

之后学者们提出了诸多的观点:叶朗借用唐代舒州崇慧禅师的著名语录“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来说明“空灵”美的内涵。宗白华先生认为:空灵之美与结实之美相对应才是美的形态。“空灵”之美是中国美学欣赏、崇尚和追求的一种很高的美学境界。

空灵之美源于儒家老子的“有”“无”“虚”“实”的思想。其思想经过长久发展在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上体现颇多。本文主要从书籍设计的角度谈“空灵”与“结实”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一、道家哲学中的“空灵”与“结实”

在道家哲思中,“道”作为先于所有物体的存在,它的显现在经验意义上能够理解为向具体存在物的生成。“道”不是所有具象事物的存在。作为一个虚无的“对象”,只有人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道是对人或者人的精神、心理层面的一种显现[1]。

依照道家的理论,“道”是“虚”“无”,“空灵”与“结实”也同样是虚无,它是需要通过人或者人的心灵才能把握与感知到的一种存在。“空灵”与“结实”并不是一个很具象的规矩,是书籍板式、封面、材料等在人的直观感受之后的一种心理感受,也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去达到单一的文字、色彩、版式不能达到的心理映射,在不影响阅读体验的同时,更多的赋予书本对人们的精神、心理上的感受。

一切艺术都是按照辩证统一的法则产生出来的。不论是“道”與“空灵”和“结实”,与书籍设计上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书籍作为实际存在的物体,又是人们精神文化的传递。著名书籍设计专家杉浦康平认为:一本好书,是内在和外在、艺术与功能的统一,是名副其实、内外兼修的信息载体。好书体现的是和谐、对比之美:和谐,为读者提供精神需求的空间;对比,则是创造“空灵”与“结实”之间阅读愉悦的舞台。

二、“空灵”与“结实”的奇观

庄子继承了春秋时期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并对其进一步深入探讨,形成了超脱世俗之外的“虚无”“齐物”等思想。[2]道、舞、空白,这是中国艺术结构的特点。所以中国的文学以空灵的意境之美为上乘;山水画所谓“咫尺写千里之景”;书法讲究“计白当黑,重视空间美,”;园林艺术喜欢虚明的窗、玲珑的石和翼然的亭;舞台艺术不重真实的布景,不要“钥匙孔里看生活”,而是追求“生活的虚拟”;最具有魅力的人格美则是那具有虚灵的胸襟,潇洒的风神,超脱的个性,放浪形骸之外的晋人风流。总之,中国传统的文学美、艺术美、心灵美、人格美,无不围绕着一个“虚”或者“空灵”。[3]

这种“空灵之美”并不是“空洞无物”,而与“结实”紧相依傍。这个“结实”就是“真”——主要是主管性情的真,所谓“屈原的缠绵悱恻”。庄子、屈原这一派浪漫主义文学家当然是崇仰自然真纯——感情的真,性灵的真,人格的真,真正的浪漫主义与假大空的伪善和矫揉造作格格不入,这是不言而喻,毋庸多论的。也许刘熙载在《艺概》里说的两句话最能提炼出这种中国传统审美观的精髓了:“大家贵真,文章书画,俱可本此辩之。”[4]“试观韩文,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虚”与“实”,“空灵”与“结实”二者高度结合,达到微妙的和谐,就是美的极致。

书籍装帧艺术设计的形态,是书籍本身形神兼备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辩证统一,对阅读书籍的读者来说,产生一种内外兼修的艺术之美。中国书籍的发展史是非常悠久的,从早期的甲骨文,竹简,绸帛,到如今的纸面书籍。从最早的满足记录、阅读的功能性需求,发展到如今,不只是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文字、图像、图表、色彩、符号、材料等可以帮助我们更恰当的传达书籍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一些切身感受。书籍设计不是单一的艺术,它有自己的功能性,它必须遵循实用性这一特性,设计者能够在丰富的元素展现给读者一种“空灵”与“结实”的感受,实现美感,更是书籍设计源源不断的追求和探索。[5]

三、黑白关系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的理解是“计白当黑”。书法中的“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的道理可以转用在绘画上。中国自古就强调黑白关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空白不仅仅是空白,它可以是光,可以是雪,可以是作者认为的任何东西。

这与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的“less is more”有异曲同工之妙。密斯提出的“少即是多”的观点虽然是针对建筑艺术处理上,但是对现代的艺术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少并不是没有。在书籍设计上依然讲究的是黑白关系、虚实相生,中国最美书籍作者朱赢椿的《蚁呓》中,“黑”与“白”,“空灵”与“结实”的地位同样重要,他们互相呼应,互为条件,共存于同一空间。

四、色彩关系

书籍色彩的使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书籍设计的美感,在众多书籍中,特别是哲学类、文学类、历史记载类等书籍内容通常都是以白纸附带黑色字体来呈现,而能够体现色彩关系的话,只能通过对书籍封面,环衬的设计为主,来体现书籍的色彩关系。

色彩可以使人产生视觉心理效果,彩色相对于黑白可以对物体有更精准的描述。在书籍设计中,色彩是必不可少的,色彩有色相、明度、纯度和冷暖之分,互补色、冷暖和明暗正如“空灵”与“结实”一样,互为辩证统一,两者高度结合,和谐运用,便能使作品达到极致的效果。

五、版式关系

合理的版面构成可以使书籍内容更符合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暗示,能够极大程度的展现拓宽文字展示阅读内容的局限性。书籍上的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在读者看来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在书籍版式中,空灵之美是普遍存在,但又时常被人忽视的设计元素,设计师要注意版式设计的结构,同时也要考虑到版式之外的空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书籍设计的“空灵”与“结实”之美的高度统一。版式中恰当的“空灵之美”,与“结实之美”构成了节奏韵律的变化同时,也满足了读者审美心理的需要和想象空间。[6]

六、结束语

在书籍设计中,“空灵”与“结实”不仅是意境之美,更是设计师去替代书籍作者传达一种心灵之境。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融入现在书籍设计中,是“虚”与“实”“空灵”与“结实”的内在统一。之后的如果将书籍理解为一个艺术品,其本身的材质、内容已经达到读者的需求,而“空灵”与“结实”的意境之美是无法用文字去传递出来的。

总而言之,“空灵”与“结实”的美学观对现代书籍设计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使设计师对现代书籍设计中色彩、版式与空灵之美上升到中国传统美学的哲思,空灵、淡化的美是传递书籍及作者的精神需要,是时空秩序美感的经营,这种美是不孤独的,它存在于整本书当中,是现代书籍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书籍的美和人们的审美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使设计师更容易地理解以及更準确地把握其中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并符合现代书籍设计的美感要求。

参考文献:

[1]范明华.论“虚无”在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意义[J].东岳论丛,2009,30(05):130-134.

[2]刘刚.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色彩[J].人民论坛,2016(24):130-131.

[3]梁归智.《红楼梦》与中国传统美学——“空灵”与“结实”的奇观[A].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九辑)[C].: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1984:18.

[4]滕福海.《艺概》的“寄厚于轻”论──刘熙载“寄言”说研究之二[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72-75.

[5]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6]王敏,董翠.书籍环衬的空灵之美[J].艺术探索,2008(05):112-113.

猜你喜欢

书籍设计结实空灵
艾如:暖如一抹秋阳
艾如:暧如一抹秋阳
Super Strong Beard 超级结实的大胡子
找出结实的绳子
万籁无声
现代书籍设计中纺织材料的应用
迷人的书《S.》
中国传统美学下的书籍设计研究
设计与生活
我是小小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