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通过文本拓展延伸语文审美教育功能

2020-11-16林枝

读写算 2020年30期
关键词:解读文本拓展延伸审美教育

林枝

摘 要 本文主要从拓展延伸前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前提、拓展延伸时形式多样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拓展延伸后引导学生阅读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延续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通过拓展更好地延伸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从而达到语文美学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拓展延伸;审美教育;解读文本;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0-0175-02

在消费主义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走向低俗化、粗鄙化,真、善、美的东西越来越不能像物质化、功利化的东西一样唤起年轻一代的感觉。学生对语言、文化的感悟力远不及消费时代图像化直观产生的审美暴力。学生们受到网络时代的负面影响:从手机网游“王者荣耀”到短视频应用“抖音”“快手”,学生们所受的诱惑“五光十色”,不胜枚举,许多人进入高中后阅读量骤减,大学阶段读书更少。整个民族精神的信仰危机暗示教育的危机,教育的危机昭示着语文美学教育的危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重在通过文学、语言、文化实施美感教育。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优美生动的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那么要怎样进行拓展延伸以达到更好地实施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拓展延伸前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前提。根据新课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但又以语言的构建和运用为核心素养的基础。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也应该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出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审美体验,并体悟文化之美,这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旨归。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一篇优秀文章时,要带着探索的目光走向文本深处细读品味,去挖掘其中更丰富的人文精神、理性精神、思想情感等。学生正确理解文本之后,就可以由“这一篇”走向“这一类”的,从文本出发,又不止于文本,在对文本的分析探讨交流中走向思维,进而走向审美,获得审美,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比如《黄河颂》这篇课文,通过对文本中“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等这些诗句的正确解读,让学生感受到黄河之雄壮奔腾,让学生了解这是在家国存亡的关头,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诗人用诗的语言刻画出气势宏大的黄河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团结抗战的精神的作品,学生爱乡、爱国情感才能被更好地激发出来。

二、拓展延伸时形式多样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新时代的语文教学,教师有必要拒绝单一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在坚守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领域的优良传统、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改革和创新,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实施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1、“群文閱读”的拓展延伸形式。群文阅读教学能够使阅读教学的内容由单文本走向多文本,内容由阅读的点延展为阅读的线、面和立体空间,在一个个“阅读场”中,从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比如教学《邓稼先》这篇课文时,把这篇文章和《誓为自清》《回忆齐白石先生》《金岳霖先生》置于一个阅读场中,引导学生欣赏不同作家的刻画人物的作品,不仅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是一种艺术熏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激发学生对邓稼先的景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其他崇高情感,触动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对比的拓展延伸形式。语文教学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比如《秋天的怀念》的教学,教师就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对比进行拓展延伸,这篇课文中“我”是病人,母亲也是。面对疾病的折磨,“我”是自暴自弃,而母亲把痛苦埋藏在心灵,用坚定的信念鼓励儿子。这是人物形象对比,母亲生前,“我”没有能力和机会回报母亲,母亲去世后,“我”明白:乐观坚强地活着,就是对母亲最好的报答。于是作者由自暴自弃转变为对生活充满希望,懂得生命的意义,这是生活态度的对比。描写秋天窗外的落叶,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描写秋天北海泼泼洒洒的菊花,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突出了“我”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这是环境描写的对比。当然环境描写除了烘托人物心情外,还有内在联系。母亲看到萧瑟的落叶,用身子挡在窗前,怕“我”触景伤情,于是提出让“我”去北海看菊花,因为盛开的菊花可以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同时菊花凌寒斗霜的品质也是“我”所欠缺的,母亲肯定希望菊花高洁坚韧的精神对“我”有所触动,激励“我”同病魔作斗争。课堂上教师采用这种手法,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人物形象,鉴赏艺术手法,加强文章的感染力,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这样的比较使所学所思的内容更加深入、立体和综合。换句话说,就是要在比较、辨析过程中不断地补充、整合或者重构,使自己的思想更为开阔,能涌现出更多新的、有价值的思考和创意。

3、结合时代性的拓展延伸形式。在课堂上,以拓展内容激发热情,结合当下的热门话题,通过探讨促成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邓稼先》这篇课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内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的崇高品格后,还可以结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那些逆行者、志愿者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所有这些人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无论是文中的邓稼先还是钟南山、医护人员、志愿者、解放军都是国家的顶梁柱,承载着太多的责任和压力,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样的坚韧精神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正如习主席2020年3月10日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讲话中说的“在湖北和武汉人民遭受疫情打击的关键关头,广大医务工作者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拓展,在阅读表达、梳理探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教育。

4、引用网络语言的拓展延伸形式。网络语言使用便捷,言简义丰,新鲜有趣。如GG、GF、你太有才了、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等。这样的语言年轻化、传播快、新鲜有趣,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时使用适当的网络语言可以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网络语言使语文课堂生动有趣,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时,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这时教师可以结合网络语言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提升。比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言难尽、主要看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等等。当然,网络语言也可以引导学生写进作文,如“工匠精神”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如“互动、晒、房奴”被词典收藏;如“给力、点赞、互联网+、躺枪”等,丰富了汉语词汇,有着更强的表现力,为语言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也为写作提供了新的表情达意的工具;如“重要的事说三遍”“为你们打call”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改变了传统语言风格,也发展了传统语言。

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网络语言理性对待,既要用开放的胸怀去接纳它们,又要引导学生去粗存精,去莠存良,善加引导。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让网络语言成为正能量的载体。

三、拓展延伸后引导学生阅读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延续。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习主席接受金砖国家媒体采访时也曾这样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阅读可以丰富人生阅历,提升思想境界,古今中外的优秀著作,有的展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画卷,有的记录着作者对复杂人性的探求以及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总之,这些作品大都是作者对自身生活经历、生命体验和人生认识的独特表达,而阅读这些优秀著作也就意味着对另一种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的了解。

读书是完善人格的途径之一。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论语》当中,学习定位不单单是学习文化知识,而更多的是在道德思想方面。他在谈“学”的时候,是怎么对学习来诠释呢。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当时鲁哀公曾经问过孔子一句话:“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回答是这样的:“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为好学者也。”他说有个徒弟叫颜回的非常好学,他的标准是什么,只有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不把自己的怒气迁怒到别人身上,不犯同样的第二次错误,这就是好学。孔子所说的“学”很多在思想道德层面上。因此,读圣贤之书,和圣人进行对话的时候,我们也会自觉地完善人格修养。

笔者所教学生,虽然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但生活环境相对安逸,人生阅历相对单一。有价值的阅读可以让他们从不同风格的作品中学习表达技巧,也可以让他们在与作者同喜怒共哀乐的过程中丰富情感,提高他们对人对事的感知力,还可以让他们在感知伟大心灵时引发自己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境界,提升思想智慧,促进自身发展,不断完善自己。“我教语文”是在渡人,是把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渡到他们理想的黄金海岸。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拓展文本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有正确的道德意识,从而指导调节他们有正确的道德行为,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成为一个有美好道德品质的人,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陈元芝.批注:把名著阅读引向深处——以《朝花夕拾》为例.语文建设,2018(4):32-35.

[3]吴泓.兴观群怨亲风雅:《诗经》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朱于国.素养立意的统编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现状与前瞻.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11):38-53

[5]代立然.文以载道渡人渡己.语文教学通讯.2020(1)B:22-45

猜你喜欢

解读文本拓展延伸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切入感知,学生解读文本的新视角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解读文本“五要素”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环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