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本提升学生古诗文素养的教学新方法

2020-11-16吴雄梅

读写算 2020年30期
关键词:语言美古诗文小学语文

吴雄梅

摘 要 小学部编版教材中大幅度提高古诗文的比例,提升古诗文的教育价值。古诗文精炼的表达、丰富的内涵、高远的境界,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要去欣赏它、传承它,就必须让学生爱上它。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文;画面美;人文美;文化美;语言美;吟诵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0-0161-02

古诗文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它的语言精练,情感充沛,意境深远,一直以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阅读古诗文,不仅能丰厚学生的文学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够润泽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植于课堂,立足于文本,让古诗文穿越千年的时间长廊,在浅吟低唱中走进学生的心。教师要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展开想象,感受画面美

学习古诗文,教师总是习惯借助注释来理解古诗文的意思,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面对不同见识,不同学识,不同感悟力的孩子来说,这样无异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部分同学只是听到教师这么说,笔记抄下教师说的内容,他真的理解了吗?他真的读懂古诗文了吗?理解古诗文,展开想象,定能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走进古诗文,见诗人之所见。

《小池》这首诗,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古诗,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它呢?笔者想,让小池边的美好的画面留在他们的脑海中,才是最有意義的。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诗人在小池边看到了泉眼的流水,看到了树阴……

你能想象那样的画面吗?请你们闭上眼睛,跟着杨万里一起来到小池边,看,那里的泉眼有一道细流缓缓地流出,不发出一点儿声音;池畔有几株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水面上出现了斑斑驳驳的树阴,大概这树也爱美吧,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喜爱这柔美的风光吧。

诗人就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头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画面。一幅美好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读古诗文的乐趣,当画面转化成文字,文字变得鲜活,变成了脑海中跳跃的音符。这样的学习多么生动,多么有趣,理解意思,背诵古诗,更是水到渠成。

二、咀嚼文字,领悟人文美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云:“诗者,吟咏情性也。”也就是强调诗歌的抒情作用。可见,古诗词源于有感而发,这种“感”,便是人们的情感。学习古诗文,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去理解古诗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感悟它背后的情感。

走进古诗文,感诗人之所感。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学生如何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呢?在教学时,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进行品读。

初读之后,展开想象,学生的脑海中已经有了孟浩然与李白依依惜别后乘舟远去的画面了,接下来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字,从文字中去领悟情感。教师可直接引导:可是烟波浩渺的长江中,为何只有“孤帆”?是的,并不是说长江中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只小舟,而是在李白的眼中,只看得见他远去好友的船只。一个“孤”字,让人们看到他们友情的深厚以及离别的不舍。为何不舍,此去经年,也许此生不复相见。

抓住关键词去感受古诗文传达的情感,让诗人的文字更鲜活,更有温度。读古诗,不再只是简单的读懂文字,而是要透过文字读懂诗人的内心,这样才是读懂古诗文。

古诗文中丰厚的文化内涵值得人们不断去探索,不断去研究。当你走进它的时候,才能看到它一字一句中动人心魄的美。

三、塑造人格,升华文化美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生活、艺术心灵、文化性格、审美情趣的文学观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学生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精神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古诗文中,诗人常常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托物言志”。“物”有了某种具体的象征意义,成了诗人志趣、理想的寄托者。诗人的个人之“志”,借助具体的“物”,表达得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走进古诗文,育诗人之所育。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竹石》为例,诗的开头用“咬定”二字,就已经把岩竹拟人化,传达出了它的神韵,岩竹就算经过无数次的磨难,仍长成了挺拔的身姿。乱世恶风是凶残的,但是岩竹并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在这强烈的对比中,人们能感受到诗人对恶势力的憎恶,也是对诗人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古诗文中蕴含的美好人格,也应该是当今学生健全人格最需要的内涵。

四、千锤百炼,领略语言美

清代的袁枚曾经这样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而后淡。”朴实的语言,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因此,古诗文的语言,不论瑰丽也好,质朴也好,都需经过锤炼加工。中国古代诗人讲究苦吟,主张“百炼为字,千炼为句”。

走进古诗文,品诗人之所品。

1.具象美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峰峦起伏的五岭、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中,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诗人用一朵小小的浪花、一个小小的泥丸让人们看到不怕远征难的红军,让人们感受到了他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诗人生动形象的比喻,体现出了古诗文中语言运用的具象之美。

2.音乐美

古诗中讲究平仄、对仗。在《七律.长征》中,诗人一以贯之地使用“an”这个韵脚,相同的韵脚,诗人在文字推敲上彰显功力。也让古诗文读来如乐曲般悦耳,体现出古诗文的格律之美。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中的词语,从词性到结构都能对仗工整,把古诗文的写作技巧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把握诗意,成就吟诵美

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停顿、重音、节奏”等诵读技巧,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更要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走进古诗文,吟诗人之所吟。

1.把握诗意,读出韵味。

例如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上册曾国藩的《谈读书》这篇文言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第一句“盖世人读书”,学生朗读的时候,容易出错。如果教师不解释意思,只是单纯地出示划好的节奏,或者只是单纯的教师范读、引读,学生反复诵读就能准确读好吗?笔者想,首先是要让学生知道“盖”只是一个语气词,在这里没有意义。那么,下次学生看到这个句子,就能很清楚如何读准了。所以,吟诵古诗文,并不只是简单地诵读而已,而必须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诗人的情感起伏,才能准确把握古诗文的节奏,才能真正读出它的美。

2.用“心”诵读,读出趣味。

朱熹在《读书有三到》中,这样谈读书“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和尚念经式的读书,如何能长久记忆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诵读。教师可以采用配乐读、表演读、小伙伴拍手读、师生合作读、摇头晃脑、吟诵等多种形式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心诵读,读出趣味,读出美。

总之,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挖掘并有效传承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对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学古诗文,教师必须扎根课堂,立足文本。用“美”的教育来引导学生去欣赏,去践行,去传承。

猜你喜欢

语言美古诗文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引领学生踏上优美旅程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