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师与博士研究生关系的影响因素与改进策略研究

2020-11-16袁野

速读·下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改进策略影响因素

袁野

◆摘  要:导学关系是“导”与“学”的有机互动。改革传统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 赋予导师制培养模式新的内涵和内容,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更符合研究生培养改革的要求。博士研究生导师制培养问题一直是研究生培养中值得探讨的关键问题。和谐导学关系的构建也将成为博士培养工作中重要的问题。本文从博士生导师自身水平,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博导帮助建立学术网络等方面来探讨导学关系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情商理论提出改进导师与博士研究生关系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导学关系;情商理论;影响因素;改进策略

“成才先成人”,作为研究生导师,在传授学生学术能力、研究精神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思想品德的培养。“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博士培养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和谐导学关系的构建也将成为博士培养工作中重要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导学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硕士研究生层面,涉及博士研究生的不多。而恰恰博士研究生最能体现导师制培养的特点,博士学制时间长、与导师交流与互动的频率多,导学关系对于博士生的科研能力与成果产出有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博士生导师自身水平,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博导帮助建立学术网络等方面来探讨导学关系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情商理论提出改进导师与博士研究生关系的策略与建议。

1相关研究

1.1导师与导师制

导师(Tutor)一词在教育上使用,意思是指导者(Instructor)或教师。学者将“导师”定义为在高等教育学校里,经过一系列遴选和聘任程序后,指导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习、研究的老师。祝逸明(2005)对导师的解释为:依据现行社会中创新人才和研究人才的标准,在学校里,以传授研究生專业知识、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并且对研究生的思想道德负责,以把学生培养成为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为目标的人。

在《教育大辞典》中,导师制被这样定义:导师对研究生的品格方面、学习方面和生活方面进行单独指导的一类教导制度。导师制规定导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是一种培养人才的制度。我国高等院校现行的导师制既有本科生导师制又有研究生导师制,本文中研究的导师专指博士研究生导师。

1.2导学关系研究

导学关系是“导”与“学”的有机互动。改革传统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赋予导师制培养模式新的内涵和内容,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更符合研究生培养改革的要求。在2007年6月发表于《Nature》杂志的“自然杂志的导师指南”一文中,作者在导语中便开宗明义地指出了导师对于博士生的重要意义,即是“不论在任何学科领域,在学术生涯初期是否有一位好导师都很可能是决定你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师生关系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最基础的关系,体现了“教与学”的本质,集中体现在和谐“导学”。从导学关系分类看,张静(2007)指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分为权威型、功利型、松散型和和谐型等几种关系。

从导学关系影响因素看,冯蓉(2014)通过对北京市博士生的实证调查发现,博士生普遍认为导师在学术指导、道德培养、生涯引导、情感支持四个方面对构建和谐导学关系发挥着主导作用。罗奕高等(2017)研究生师生关系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提出利用团队理论并依据相应原则组建研究生师生团队,通过建构良好的团队氛围,发挥团队成员之间协作伙伴关系的作用,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现师生共赢。刘燕等(2018)对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内涵进行界定,将导学关系剖析成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成分。进而结合罗伯特·默顿的结构性紧张理论,根据常态和意外状况下的研究生导学关系的不同肌理界定出剥削紧张型、梳理松散型、雇佣关系型、传统师徒型、良师益友型五种导学关系。对不同导学关系的研究生压力、幸福感进行定量分析验证,确认出最优导学关系类型。马喜亭等(2018)认为积极心理学更善于发现“导学关系”中的积极因素,重视导学双方的心理健康,强调导学双方在关系构建中的共同责任,进而提出从营造学校积极心理环境、完善积极社会支持系统、增进“导学”积极心理沟通技巧三个层面构建和谐“导学关系”模式,以促进导学双方共同成长和发展。

2影响因素分析

2.1导学关系

导学关系主要采用学生的主观评价,当学生对导师的思想道德与学术人格比较满意时,学生就会把导师作为学习与模仿的对象,不仅有利于科研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在双方互动中更加润滑;导师对学生也要及时关心与帮助,尊重学生,及时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这样在良性互动中,双方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对学生与博士生导师有助益。

2.2博士生对导师的学术评价

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对于导学关系有很大的影响,导师若要想造就学生,他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受人推崇的模范。只有学生认为自己的导师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能够跟踪前沿的领域与理论动态,而且有颇多成就,才能对学生起到主观良好的促进作用,因为可以近距离的观察并学习导师的治学,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导学关系。

2.3导师对学生的指导

在文献研究中,很多导学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导师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有的甚至在入学后就很少过问。有效的指导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科研中明确争取的方向,也可以通过规范化的反复练习来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培养良好的科研素养。指导本身带来的交流与互动也是建立良好导学关系的基础。

2.4导师对学生的学术与社会网络拓展

博导与博士生从事的科研工作性质并无不同,都是进行科学探究,而在科学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内,学术交流是重要的科研活动之一。通过学术交流活动,博导与博士生会在常规的校园指导环境之外,在新的学术环境中进行互动与指导包括学术会议、论坛以及外出的调研与数据收集等,这也同时拓展了学生的学术与社会网络。考虑到各个博导研究领域的差异、自身学术网络的博窄以及学术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会影响到对学生网络拓展的形式与力度。

3导学关系改善建议

3.1重塑敬业精神,提升职业道德

博士生导师的师德就是其职业道德,是指老师在教学、教育和科研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与之相应的道德观念、品质和情操。这需要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同时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在我控制意味着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调节,这些都是情商的关键要素。自我控制的作用在于保持良好的大脑状态完成任务。同样,导师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平等对待每位学生,有教无类,以学生为本,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才可以更好地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其次,“示范”可以说是导师师德的根本,导师应该在学生面前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用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品格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此外,导师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导师时刻关注所在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掌握最先进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努力研究学术,深刻把握学科研究的本质、特点与规律等。不断反思自己的具体科研活动,解剖优秀科研成果,在学习、研究、反思的互动中,在经验的积累中,使学术水平持续得到提升。同时,导师也应将“育人”纳入导师的日常工作要求,树立正确自身的角色定位,能够运用情商理论去处理与研究生的关系,同时能够在日常教学和交往中有意识地加强对研究生情商的培养。

3.2给予博士生个性化指导

博士生具有多样化的个体特征,多样化的学术背景、工作背景和学习背景,多样化的科研需求和科研期望。博士生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包括导学关系在内的多种因素的激励。导师的制度性角色是博士生完成学业,完成基本的科研任务,是学术进步过程中的“规定动作”,而要博士生成为高创造性,高独立性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则需要导师根据博士生的个性化特征确立好导师指导博士生的“自选动作”,恰好是导师有角色方面的“自选动作”,才是是否能够培养博士生积极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高校对博士生导师的责任做出比较具体的规定,将导师的角色和负的责任做了明确的规定,这对导师和博士生去理解师生之间的工作和责任界限无疑是有帮助的。

3.3建立立体化师生交流平台

导学关系对博士生科研投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我们需要建立制度体系,促使学校与学院关注导学关系在博士生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的获取方面的作用,建立专业化、程序化、制度化的物质和人文支持环境,将导师对博士生效价引导功能从复杂、繁琐的博士生指导工作中剥离出来,建立多导师指导制度,既有利于博士生导师在指导好博士生的科研工作的同时,也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的科研。关注导学关系的质量,对导学关系进行科学化和制度化的管理,是探索博士生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值得尝试的一步。

3.4完善博士生培养机制,确保师生在信任中互动

鉴于博士生自我科研效能感、博士生参与科研的热情程度、参与科研的专注程度以及博士生为科研事业无私奉献程度都与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和信任模式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思考如何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机制来催生师生之间的信任,改变师生之间的信任模式,提升师生之间信任的质量也就显得非常必要。加强招生形式的多元化改革,保证师生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确保师生之间的信任基础。建立导师公开述职制度,对博士生的学习、科研实施常态化、制度化的评价。建立博士生学业进展、科研进展定期汇报制度,一旦博士生有了定期向导师汇报的责任和义务,师生之间沟通的渠道也就建立起来了,也就不会出现本研究所发现的导师对博士生信任不足的现象。此外,继续完善双导师制和导师组制度的工作。导师在责任明确、易于沟通、默契合作、互为监督的氛围下工工作,导师之间良好信任,也促使師生之间的信任水平的提升、信任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郑文力,张翠.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导师—研究生”关系构建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05):16-20.

[2]祝逸明.我国高校研究生导师及其管理研究[D].湖北大学,2005.

[3]马喜亭,冯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和谐“导学关系”模式构建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01):67-70.

[4]王璐,褚福磊.新时代研究生导学关系异化的成因与现实出路——以心理契约为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39(06):190-194.

[5]刘燕,刘博涵.研究生导学关系优化研究[J].高教探索,2018(08):30-34.

[6]冯蓉,牟晖.博士生导师在构建和谐导学关系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北京市10所高校的调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02):54-58.

[7]姚远,杨蒙蒙.朝向他在性:研究生导学关系反思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6):106-109.

[8]罗奕高,王丽霞,李明海.团队理论视域下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建构[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4(04):34-37.

[9]李全喜.从导学逻辑到利益逻辑: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异化的生成机理及本质变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64-68.

[10]《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0]1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6875/201011/t20101117_142974.html.

猜你喜欢

改进策略影响因素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新能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策略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