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智慧图书馆空间环境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0-11-16李若

数码世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高校

摘要:信息化时代,大学图书馆的功能与服务模式不断延伸,随着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智慧化的建设与发展,图书馆从传统的阅览借阅模式快速向自主学习、交流、研讨、会议的综合性学习中心转变,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功能日益强化,传统大学图书馆的空间环境面临巨大挑战。借鉴国内外新建、扩建大学图书馆的设计理念,聚焦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需要,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图书馆物理环境空间移动互联、数据资源空间虚拟泛在的智慧建设思路,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空间环境;高校

生活的智慧化已成为社会发展潮流。高校智慧图书馆作为学习生活智慧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空間环境建设至关重要。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学校在建设、改造智慧化图书馆的过程中,如何把大学文化和精神与馆藏资源、资源应用与服务模式、学习空间、学习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一直是高校智慧图书馆空间再造探索与实践的主题。

1 新时代高校智慧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新需求

信息化时代,资源共享是智慧图书馆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首要任务是将图书馆的日常工作运行、馆藏资源、内部硬件设施及读者借阅服务模式,集成为一个系统,实现图书馆各功能要素之间的互通互联,目前各高校的通用做法是“大流通改造”,实现馆藏资源自动查询、自动借还。

在初步建立图书馆服务信息化的基础上,图书馆读者服务提上日程,在此之前,高校图书馆缺少自主与读者进行信息相互交流的渠道,服务完全依赖于资源,处于被动状态。通过大数据分析,图书馆和读者之间加强了“认知”,图书馆能够通过读者留痕,不断加深对读者需求的理解,理解读者“来图书馆的目的、需要什么书和资源”,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功能应运而生,很多图书馆设立了读者服务部、阅读推广部。

图书馆读者服务顾名思义,就是以读者为中心。针对读者的需求而做出相应的服务,同时通过满足个性化读者多种类型、不同特征的文献需求,提升了图书馆的影响力、服务能力,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和手段发生很多变化。

随着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馆藏资源信息化、服务网络化、5G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速,高校图书馆在自身智慧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功能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实现了馆际资源共享、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开设了很多专题知识库并有效用于科研实践、学术交流、阅读推广、社会服务。

2 高校智慧图书馆空间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

2.1空间环境建设需求

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学习模式、学习方法不断创新。高校在立德树人、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高校教师、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对学习场所、学习氛围的环境需求不断提高,图书馆的开放性、融合性、舒适性恰好满足了这种独立交流空间、良好学习氛围、互动促进学科交叉的环境需求。

但是由于高校自身受到经费、办学空间面积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各学校图书馆都或多或少存在座位紧张、学习空间不足的情况,因而在许多高校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改造工作迫在眉睫。

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图书馆空间环境改造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但由于各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历史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学科属性差异、服务功能差异,基于现有图书馆的空间环境建设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2.2 高校图书馆空间环境建设原则

参考有关专家对高校图书馆空间环境建设的研究成果,图书馆空间环境建设主要有两个大的视角,一是物理空间、二是虚拟空间。物理空间是指图书馆空间环境建设的硬件设施,如采用的相关信息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仿真技术、远程服务技术等;虚拟空间是指流通在物理空间、平台上的信息和数据,包括提供服务的数据平台、服务软件、展示软件平台,为师生教学、科研服务的数据分析平台。

3 高校智慧图书馆空间环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学图书馆是学生学习、交流和提升自我的最佳场所,也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科研能力的最好选择之一,而图书馆的空间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智慧型图书馆空间环境建设是大势所趋,只有将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于智慧型图书馆建设,才是图书馆空间环境建设的最佳选择。建设智慧型高校图书馆,采用现代技术,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在建设上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建设智慧型高校图书馆时,可以充分利用泛在知识环境的技术。什么是泛在知识环境?当前,在图书馆界的专家认为,泛在的图书馆应该具有网络下、随时性、全球性等特点,通过网络将文献资源随时随地传递给有所需要的人,对于使用者来说,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得所需资源,并得到及时反馈,能够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节约花费在寻找信息资源上的精力和时间。知识环境泛在性,对环境拥有良好的泛在性、透明性和信息智能化三个基本特点。所谓泛在性,其是指在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将网络知识与用户的需要相结合,使知识服务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三个角度尽可能的满足用户;另外,在时间上,无论何时,如果用户有需要,可全天侯随时了解并获取所需信息,在空间上,无论用户在哪里,如果他们需要查找文献或其他信息资料,可以通过他们现有的设备利用互联网,获取相应的文献;在内容上,用户可以及时准确的获取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获取资料提供了可靠便利的条件。在建设高校智慧型图书馆时,借用这一技术,可以迅速解决师生的不同需求。所谓透明性,其是指泛在知识服务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无形的,他们不必关注获取文献信息的过程,但是可以得到他们所需的结果。透明化服务建立在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之上,通过资源整合、科学技术的支持,把所需知识无间隙的融合到了读者的学习环境当中,读者仅仅需要通过手势、语言等动作就能实现,使得获取知识的过程方便简洁。所谓智能性,是指通过信息泛在的知识和信息环境,建立一个智能的、有顺序的、协同一体化的知识和信息网络,从而根据读者的需求选取出有效信息。

3.1构建智能化的物理环境空间

物理空间环境的智能化我们可以理解为:将科学技术与空间环境建设相结合,建造具有智能化的科学场景。从而,在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环境建设中,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借用计算式、感应式、信息式等设备实施建设工作。详细的方式可以理解为:采用计算式的信息技术平台,信息反馈系统,将读者的需求收集整理并且统一反馈,从而保证了读者在数据时代的大环境下,不会因为信息缺失,而找不到自己所需的图书或文献信息等。通过智能的数据平台运用,把图书馆的空间环境变为计算机数据平台形式的信息系统,用智能化、自动化的工作形式替代了手工操作的管理模式。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识别、感应、服务、监控等系列智能化的服务体系。这种智能化的服务形式不仅减少了馆员的工作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增强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提升了整体服务水平。智能化的物理应用可以体现在:智能图书借还书系统、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智慧大数据平台系统、RFID自助排架系统、自助打印复印系统以及座位预约系统等。通过以上智能化服务,不仅极大方便了读者,同时也提高了馆员的工作效率。

3.2创建泛在化的移动互联空间

移动互联网的泛在化智能技术,将其运用于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空间环境建设中,可以起到远程查找文献、完全公开化服务的作用,而且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具体采用:借助远程交流技术,构建相关的互联网技术平台,使学生和教师通过智能化的设施进行实施,在数据平台中搜索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等。同时,读者也可以发出相关需求指令,数据平台接收到这些指令后,对此做出具体的操作,以此达到智慧型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其原理利用远程交互技术,建立互联网公众平台,高校学生通过智能设备进行操作,在公众平台中查询所需文献资料、书籍等项目。同时还可以根据读者发出的指令进行人性化的任务处理,实现读者随时随地的利用智慧图书馆。移动互联网的泛在化智能技术可以达到建设智慧型图书馆空间环境的目的。

3.3创立虚拟化的信息空间

建立馆藏信息的虚拟化我们可以理解为:第一,把高校智慧型图书馆中的文献信息进行虚拟化;第二,把虚拟化的馆藏信息和虚拟的读者相结合。通过高校智慧型图书馆内传感系统,把馆藏的图书、文献资料和读者的信息有效相结合,达到智能化的信息处理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智能信息系统通过与体验该系统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随之推荐相关所需要的各类文献信息,及时满足不同读者的各性化需求,增强他们对使用智慧型图书馆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4 本馆智慧图书馆空间建设与服务实践

4.1实现创新管理模式

本馆一直延续着分借通还的流通管理模式,也就是读者分别在不同类别的阅览室借书,统一在还书台归还。自2016年图书馆经过改造后,实现了通借通还的大流通服务模式,并且通過自助借还设备和自助打印设备,优化了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大流通服务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开放服务空间和服务时间,满足读者阅读需求。

4.2创建个性化阅读空间

在满足大众化阅读空间需求的前提下,个性化的阅读空间逐渐受到师生们的喜爱。我馆把握时机,因地制宜,利用原有建筑格局进行空间再造,打造出了具有明显特色的研修间29个,自修室16个,并且配备了网络、显示器、白板等教学研讨设备,满足了师生小范围教学、研讨和自修的个性化需求。

4.3多元化的新技术体验空间服务

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空间设计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模式,给读者带来了全新智慧空间体验。近年来,我馆陆续创建了匡明试听空间、国学养心堂、中华文化素养基地等新技术特色体验空间,读者可以在空间里感受网络冲浪、琴棋书画、视听体验等,不仅可以达到互动的效果,而且还能感受其中的奥妙和乐趣。图书馆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多元再造探索空间服务的新场景与新生态,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对新技术体验的需求。

4.4利用智慧墙,提供大数据服务

随着智慧校园进入高校,高校师生对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馆充分利用智慧墙的功能和特点,将其运用在图书馆服务中。如:实时提供到馆人次、当日借还册次、座位预约情况等,将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内容知识以流动的、个性化的、实时精准的提供给读者,让读者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高品质的文化服务,起到了文化育人和能动学习的作用。

5 结语

随着智慧型社会的到来,高校图书馆应当不断探索创新,把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为高校师生提供便捷服务的目的相结合,包括:提供服务的形式、内容、资源等方面。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探索如何建设智慧型高校图书馆空间环境是大势所趋。在建设和改造高校智慧型图书馆的同时,应该与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相结合,不仅为本校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同时也能够满足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构建智慧图书馆空间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这也是图书馆创新服务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凌征强,黄辉,曾小英.高校图书馆空间规划与再造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12):66-70.

[2]安娜.供给侧视域下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转型研究——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艺术共享空间再造为例[J].情报探索,2018(11):108-111.

[3]何志俊.行业特色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创新与策略研究——以武汉纺织大学时尚创意图书馆为建设模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30(03):93-96.

[4]王徽,殷占录,宋妮,魏云松.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延伸探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6(3):49-51.

[5]尹克勤,张立新,基于智慧图书馆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9)109-113[J].

作者简介

李若,女,1964年出生,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学、读者服务、阅读推广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高校
基于“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
Beacon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
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智慧信息服务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