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雅俗并荣、率真悲美的音乐美学思想

2020-11-16刘瓅群

戏剧之家 2020年31期
关键词:俗乐汉代雅乐

刘瓅群

【摘 要】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发展较好、文化繁荣的朝代,汉代文化比起其他朝代文化,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汉代音乐思想吸收周代先秦的礼乐制度并且融合新兴俗乐,吸收儒家道家思想精髓,在音乐理论、器乐制乐上有着出色的成果,奠定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

【关键词】汉代;雅乐;俗乐;以悲为美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1-0062-02

一、汉代音乐文化的形成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代社会环境长期稳定、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国力兴盛,百姓安居乐业,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精神的形成、民族文化的弘扬,这是汉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先行条件。

“礼乐”是汉代重要的音乐制度,“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①,汉代礼乐受到西周“制礼制乐”与秦时“雅乐”的影响,与先秦相同,统治者认为,礼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重要的制约,乐与礼结合,既统一思想又符合当时的音乐功能。汉代音乐的主要功能在于乐的运用,不似现代音乐,既可以拥有审美功能,又可以拥有治疗功能。在当时,乐与政的关系有着紧密联系,“乐”可以统治人民的政治思维,成为治理国家的工具。古人用乐器模仿风、气的声音使之构成音乐,也就是说音乐是模拟风声形成的。还认为音乐可以“省风宣气”,有利于耕作,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之时,人民安康和乐。汉代受思想领域上百家争鸣的影响,音乐种类也同样丰富多样。汉代包括雅声、楚声、秦声、新声等音乐种类,吸收了先秦的音乐理念以及汉代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精华,形成了汇通古今又具楚汉特色的音乐文化,这种音乐文化间接导致了审美心理的形成。汉代首先打破先秦时期雅乐霸占乐坛的局面,直接将雅乐俗乐以及民间音乐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后又有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异域乐器胡笳、胡角、胡笛、羌笛等传入我国的先河,大大丰富了汉代的乐器种类,自此一些音乐作品也开始使用这些异域风情的乐器进行创作。汉代这种收纳百家之长、兼收并蓄的包容方式对汉族文化传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排斥异域不同的文化,又意在充实本国音乐库。

二、汉代音乐中的雅与俗

早在西周时期,周人就在夏商文明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完整、成熟、功能完备的“雅乐”文化体系。西周的雅乐主要为政治、伦理、秩序、风俗、教化等社会制度服务,通常用于祭祀、宴飨等场合。音律普遍平和,无大的起伏,能起到统一政治思想、教化人心等作用,符合当时礼仪用乐的要求。雅乐的用乐仪式与所用曲目有着严格的等级特征,根据不同场合所用的仪式与曲目都有所规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周王朝政治体系衰落,原本的宗法制度、社会稳定被破坏,同时也导致了“雅乐”体系走向解体。后随着汉高祖建立汉朝,同时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动乱,一切走向新的秩序与长久稳定,而这时的雅乐已从稳定的周王朝兴盛时代逐渐走向衰败,雅乐的用途也被大大消减,不再是一家称霸的局面。

伴随着周王朝的衰落、“雅乐”的消匿、社会的稳定,曾认为不能用于祭祀典仪、庄严场合的世俗之乐——“俗乐”蓬勃兴起。汉武帝实现了全面统一,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之后,命人改组重构乐府机构,除保持原先宗教礼化的作用之外,还采集各地民间歌谣以观民俗风貌,一则监督倾听地方讽谏歌谣,二则收集保存加以创新。汉乐府将“乐”中的娱乐表演功能突出,歌舞结合的体裁创作也逐步加量,用于宫廷歌舞表演。俗乐与雅乐相比,俗乐自诞生以来就不存在教化用途,到汉朝时它受到的周礼制度与“雅乐”理念束缚相对变得更小,它的存在意义在于强调情感需求大于伦理道德需求,追求一种世俗的愉悦感,而不是肃穆庄严之感。俗乐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娱乐享受的音乐。汉代的俗乐文化既继承了先秦时固有的乐教礼仪传统,又体现了对音乐风俗变化作用的重视。尽管音乐仍以教化作用为主,但此时汉代的音乐文化已经缓慢由雅向俗转变,形成了汉代独特的、恢宏大气并独具民间特色的混合新风格体系。

雅乐因为汉代的建立,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已经不能单单满足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与百姓表达生活情感的需求,此时的人们更加看重的是音乐艺术当中的审美乐趣以及情感表现。雅乐为适应社会变革速度以及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汉代人将先秦雅乐与俗乐结合发展成为一种“新雅乐”,其实就是将俗乐的抒情性与雅乐的功能性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型“雅乐”,既具有教化功能又能满足审美需求。

通过汉代乐府的改建,音乐家与民间专业音乐人士被收纳进乐府,汉代的音乐文化建设总体水平也由此得到提高,这些音乐家为汉代的音乐注入了新能量。汉代乐府中几乎涵盖当时出现的一切音乐形式,有相和歌、鼓吹乐、郊祀乐歌等。乐府不谈雅俗,将这些音乐体裁收集起来,使得雅俗两种音乐体系在乐府中各自独立发展又互相交融,这种雅俗并荣的音乐文化生活渗透到汉代人的方方面面,雅俗之间相互交融形成全新的音乐风格。也就形成了汉代音乐气势磅礴、恢宏大气且豪迈的特征,听者能够意会君王的魄力与当时人民的安居和谐。正是因为汉代统治阶级以及人民群众对音乐生活的需求,汉代音乐吸收了外域的精髓,引进了乐器,创作了诸多新作品,促进了汉代音乐文化的发展。

三、汉代率真悲美的审美思想

悲美属于艺术当中美的一种,如同西方文学艺术中的“悲”意义一样,是一种文学作品中特定的审美特征,悲美一般指文学作品中以悲为美的情感表达、情感体现。“美”指的是令人满意的,而悲乐就是能够满足人们在当时社会发展中所需要的令人心里满意的美的工具。

悲之风的起源是先秦时期,根据蔡仲德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的分析,先秦悲乐主要内容是表现百姓对帝王暴政的哀情苦楚,渴望反抗暴虐执政的心声,是对统治者不利的倾向,主要是由当时社会情况造成的,百姓苦不堪言,只能用悲乐宣泄情緒。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先秦时期民间就已经出现了以悲为美的审美意识。

战国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悲伤之乐,汉代末期悲伤之乐的数量较多,因受当时文人鸿儒的审美观影响,这些以悲为美的作品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以悲为美的造诣也达到了一个巅峰,用“悲”字所能够表达的情感诸多,悲字有悲壮、悲凉、悲伤之意,在汉代人的生活细节中皆有悲存在,用单单一个字的不同之意来感叹人生疾苦,可见汉代文人对悲之风的崇尚。汉代的悲美可以根据主要情感特征,划分出多种悲,对国对家对命运的悲哀,外出游子对亲人的悲思,有情人分别天涯的悲情等。在动荡的历史背景、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下展现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悲。“汉代音乐的‘乐与‘悲之争,恰恰说明当时的音乐中尚悲的情感态度,不再受理性的约束和抑制,人的多种生活情感在音乐审美中得到自然宣泄的状况。这是一种带有情感倾向性的审美。”②这也说明汉代人在审美趣味上表现出的是愈悲愈美的情感倾向,似乎越悲越能够宣泄这种压抑的情感。欢乐也许不能通过音乐所表达,为人不能理解,但悲伤的心情可通过音乐被人所感受。

笔者认为,如同钱茸在《古国乐魂》中所说,中国音乐的产生条件由国家产业模式决定,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经济国家,农作物、农产品朴实但多样,人们从辛苦劳作中逐渐产生了乐,而中国人自古追求一种“小而全”,音乐如同农作的一些附属加工项目,乐也不会是单一的形式,在笔者看来雅乐作为如高山流水、清丽高雅般的存在,俗乐则作为山间涓涓细流,谁都可以接触到而存在。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欢乐也可以表达悲伤,音乐带来的欢乐也许是短暂的,也许不能带给极度哀伤者以快乐,但悲哀的声音可以使人感受到那份哀切,不论快乐与否,都会让人产生一种共鸣,体会创作者、演奏者的那种心情,悲情的音乐似乎更加容易与内心产生一种联系。听者通过声音来联想最终达到共情,听音乐是与自身经历产生的一种联系,甚至是达到一种精神快感,这就是悲美的审美观。这是一种很直接的感受,不掺杂其余的情绪,只与悲思相连。要求听者宣泄情感的同时,唤醒内心深处对宇宙人生、生命价值、理想追求、真理等问题的思考。汉代人所表现出的“以悲为美,以悲为乐”的审美思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人的情感主要是喜怒哀乐,其中“乐、悲”是最能让人共情的。笔者以为当时的百姓已经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动荡生活,导致汉代人民对命运的理解与其他朝代百姓不同。汉代人因对自己命运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悲”的情感。

四、结语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经济与文化发达的时代,音乐艺术种类多样且风格大气豪迈。汉代音乐是雅乐衰微、俗乐发展,音乐种类、音乐形式十分丰富的时期。汉代音乐在美学思想、音乐体裁、乐器种类、音乐曲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雅俗并荣作为音乐风格上的转型,悲乐能够表达的情感多种多样,使听者感同身受,在听乐曲时能够回顾自我一生,抒发自我情感,这是汉代人“以悲为美”的音乐美学思想。

注释:

①(汉)班固.汉书·礼乐志[M].中华书局,1962.

②修海林.汉代音乐文化风貌散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9,(03).

参考文献:

[1]张自慧.礼文化与致和之道[M].北京:上海出版社,2012.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钱志熙.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M].北京:大象出版社,2000.

[4]周德清.先秦儒家以和为贵的音乐美学思想[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5):45-48.

[5]杨春丽.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之现代诠释[J].藝海,2014,(11):51-52.

猜你喜欢

俗乐汉代雅乐
明嘉靖时期张鹗及其雅乐改制
中古荆州雅乐中心地位的形成与贡献
朝鲜李朝时期宫廷雅乐的传承与发展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音乐雅俗问题现状研究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