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木兰诗篇》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2020-11-16班玉玲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演唱分析音乐风格艺术特色

摘要:音乐作品《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是我国大型民族歌剧《木兰诗篇》中花木兰的经典唱段,歌曲作为新时期民歌音乐作品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歌剧相融合,深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喜爱。本文以个人实践演唱为基础,通过对歌剧的创作背景以及《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的音乐风格、曲式结构、演唱技巧等艺术特色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广大声乐爱好者提供理论依据,使歌者能够更准确的对作品进行诠释。

关键词:《木兰诗篇》;音乐风格;艺术特色;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139-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100

一、《木兰诗篇》的创作背景

歌剧是一种能够把戏剧、音乐、文学、舞蹈、美术等集于一身的一门综合性艺术创作形式。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在传入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吸收融入中国的民族特色,从而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化风格。随着民族歌剧的兴起与发展,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提升,使得歌剧创作拥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木兰诗篇》是中国新时期出现的一部大型情景交响歌剧,取材于宋朝时期郭茂倩所撰的《木兰辞》,由关峡作曲高牧坤执导,吸收并融入了大部分河南戏曲的元素,充分展示了中国故事与西方歌剧的融合,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是对中华文化艺术的创新。它昭示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表达了全人类呼吁和平与正义的心愿。完整的呈现了中西方文化的融汇,用优美的音乐语言演绎出中国古老的故事。

民族歌剧的产生与发展伴随着诸多的争议,歌剧《木兰诗篇》的产生,使民族歌剧有了新的希望,其中彭丽媛饰演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报效祖国的英勇形象深入人心,而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也被全世界熟知。歌曲《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为歌剧第二章塞上风云中木兰为救将军刘爽不幸中箭受伤后的一段女高音咏叹调,木兰在歌中向刘爽倾诉自己无法言明的爱意,明明是女儿身却身负重任扮作男子战场杀敌,以至于迟迟不能同心爱的人表明心意。

《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歌词旋律优美动听,反映出战争使整个社会民不聊生,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音乐作品曾多次出现在大型声乐比赛当中,通过对该音乐作品的研究与分析,进一步了解木兰的人物情感从而去理解整个歌剧所表达的精神内涵,使演唱者的表演更加形象化,加深对民族歌剧的理解。

二、《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的艺术特色

(一)《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作品分析

《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女高音咏叹调,整个唱段是并列复合三部曲式结构,即(A-B-C)。整个唱段具有七十七个小节,在第1-11小节是该唱段的前奏部分,旋律优美舒缓,慢慢的把听众拉入到木兰心怀爱意的情感当中。紧接着在第一部分前两句“啊,哥哥,我的好哥哥”是主人公的倾诉,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应该通过相互对话的方式来诉说出主人公的情意,该作品所表达的旋律是平稳而又舒缓的,通过收拢式的乐段结构,伴随着动听的旋律将歌者带入到木兰的内心深处。

第12-58小节是整个唱段的中间部分(即 B部分),该部分可以看作是并列的复二部曲式结构。该部分由4/4、2/4、5/4三种节拍交替进行。通过对绿野花海、彩蝶翻飞的描写,表露出木兰心中对爱情的祈盼与渴望,却又同前面翻飞成双的彩蝶作对比展现出木兰此刻的孤独。旋律中的两个“你听啊你听”依次递进倾诉了木兰爱的心声,将歌曲的情绪推动至一个小的高潮。在演唱时,“听”字为闭口音而“你听啊你听”的音程跨越较大,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需要气息大量支撑,保持呼吸的力度并加强对气息的控制,以情带声完整地表达出来。

第58-77小节是整个唱段中的最后一个部分,该部分是对呈示部以及中部乐段典型的综合和概括,采用了复乐段旋律逐层递进的手法,为主题的动力性再现。该段突出了木兰对爱情的誓言,整首歌也迎来了高潮部分,木兰激动地情感表达与歌词旋律相结合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反复强调主题,最终在木兰高亢的誓言中结束,强烈的归属感将整首歌曲木兰对刘爽情感的冲击、对爱情的忠贞表现得酣畅淋漓,使观众回味无穷。

(二)音乐风格分析

《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作为歌剧《木兰诗篇》中的经典唱段,讲述木兰与刘爽的的爱情,歌词与旋律都透露着经典的民族气息。首先在在第一部分木兰表达了自己对心上人情感上的诉说,充分体现出来木兰急于向对方表露自己是女儿身但是苦于战争还未結束自己又无法坦言的情感慢慢的变化成对心上人的爱恋。整个唱段的引子部分对同一个材料“啊,哥哥”进行了一定的模仿,音乐织体通过旋律一层层的不断推进从而让整个音乐的情绪变得跌宕起伏,在引子部分的最后一个乐句当中使用了新的音乐材料“你可知道木兰心中的女儿情”,木兰缓缓倾诉心中的女儿情,将她对刘爽的爱意徐徐道出,将整个唱段的情境和气氛向前推进。和旧材料中的“啊,哥哥”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并且根据歌词的变化也能够看出音乐情景上的变化,了解木兰急于对心上人表达自己的爱慕,但最后迫于现实原因而无法流露自己感情的矛盾。

在第二部分从旋律上进行分析发现创作者通过不规整模进的作曲方式,从对自然场景的描写侧面去烘托出木兰对刘爽的爱意,以景喻情表达出女主人公内心的爱恋,也彰显了中国古代女子爱情的含蓄与娇羞,极具中华民族特色。

最后一部分表达了木兰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通过和之前音乐织体相比有明显的变化,速度明显加快,从而让音乐中的情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升温,风格相对开始部分更加浓烈表达出木兰对于心上人的爱恋以及这份感情的忠贞与坚定。

三、《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的演唱分析

(一)润腔的使用

在唱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的演唱分析方面需要特别重视的演唱技巧便是润腔,在歌剧当中合理而正确的把握润腔这一技巧能够让声音变得更加有内涵而丰满,也能够进一步表现歌曲当中的内容。在该唱段的演唱当中,通过润腔能够对人物把握更加形象,推动整个歌剧情节的发展。

在其中谱例1中所示的“激情”两个字便使用到了润腔中的下滑音,“让这蓝天流水作证”中的“作证”使用到了润腔当中的波音润腔。通过正确使用润腔也能够让整个唱段变得动听而优美,使音乐更加打动人心。也能够进一步突出民族特色。谱例1:

(二)气息的使用

声乐演唱者必须具有的基本功便是正确的使用气息,在该唱段的演唱过程中通過合理科学的使用气息也是对此进行演唱的前提条件。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有着丰富的情感变化,所以在进行演唱的时候就要把握好对气息的控制,通过对乐句当中音乐的调整、乐句中的强弱变化以及人物当中的情感表达,都要求演唱者具有在扎实气息功底。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根据人物心理变化调节气息的支撑点,以便更好的将木兰这个丰富的人物性格充分表现出来,从而带来更多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在谱例中的这一句“让这绿野仙花为媒”,演唱的气息要做到饱满而深厚,在演唱的时候应该保持兴奋的状态,让气息自然的流动起来,从而进一步正确的掌握气息的强弱对比从而更好的表达出整个歌曲内容以及丰富的人物形象。掌握好气息的运用以及气息的强弱并且能够根据故事情节控制好自己的声音,从而彰显人物的情感,促进歌剧情节的发展。

(三)情感的处理

音乐是一种情感上的艺术,在进行演唱的时候,演唱者要用心的感受音乐当中的情感,从而进一步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真实情感进行演唱才能够打动听众与他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唱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描绘的是木兰对刘爽的爱,所以演唱者在进行演唱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人物角色中的情感表达,进一步掌握木兰细腻的情感从而表达出该歌剧的核心内涵。

四、结语

这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女高音咏叹调,在歌词的构成方面具有十分强烈的民族色彩,本文从唱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的艺术特色作为切入点,对其曲式以及音乐风格进行了一定分析,从而让音乐变得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活力。正确的运用润腔、气息以及把握好情感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物角色的。通过对

《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的艺术特点以及演唱技巧进行研究分析,力图对我国歌剧演唱者以及演唱中提供更多的理论帮助,为我国的民族歌剧尽一份薄力。

参考文献:

[1]   史倩,试论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技巧一一如何演唱歌刷《木兰诗篇》选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J].剑南文学2013(08).

[2]   卜大炜.?有感于歌剧《木兰诗篇》在维也纳上演[J].歌剧,2008(11).

[3]   孙芳.浅析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的艺术特色与文化理念[J].黄河之声,2008(04).

[4]   石夫.漫谈歌剧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1996(02).

[5]   居其宏.我国当代歌剧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音乐学,1991(02).

[6]刘丹丹.艺术化的女性形象,历史性的英雄诗篇[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

[7]   韩林林.歌剧选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的演唱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8]   刘橙橙.刚柔并济忠贞不渝[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9]   郑琦.歌剧《木兰诗篇》“花木兰”唱腔的演唱艺术[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2.

[10] 俞岚.一身戎装的女儿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班玉玲(1996-),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石河子大学硕士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

猜你喜欢

演唱分析音乐风格艺术特色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声乐套曲《冬之旅》第十一首《春梦》歌曲演唱分析
《琅琊榜》浅评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