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探索思考

2020-11-16何晓军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探索思考互动发展文化产业

摘要: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新形势下,把握规律,勇于创新,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整合与互动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241-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166

一、关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的两个方面,内容不尽相同。文化事业是指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公益性活动,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是非盈利性的。文化产业是指按照经济法则和价值规律,采取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是营利性的。二者虽各不相同,但又存在资源整合利用,互为推动的发展基础。

首先,两者主要目标相同。无论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都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它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必须符合先进文化的要求,文化产业在本质上要与文化事业相协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兼顾社会效益。

其次,两者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构成要素相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是在为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需要有资金、文化设备设施、文化队伍、文化资源等基础条件,这为两者共享资源、互动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三,两者在内容上互为补充。一方面,文化事业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合力推进的公益性文化,具有公益性、普及性的特点,包括基础性的文化设施,图、文、博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等,文化事业的繁荣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是注重经济效益的企业性行为,是新时期地方税收的重要补充,有利于反哺文化事业,同时,文化产业有偿的文化服务,也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文化事业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体系,文化产业属于经营性文化产业体系,虽然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两者的紧密结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两者是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同时还要通过政策的引导,提供原动力,推动两个“轮子”向前运转。

二、越秀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越秀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互动与整合度不够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    文化事业的资源尚未被文化产业充分挖掘利用,文化引导消费的作用尚不明显。越秀区文化馆建筑面积共有7800平方米,设备等固定资产总值达到了1000多万元,硬件建设达到了国内同级文化馆的一流水平,先后被评为“省特级文化馆”和“国家一级文化馆”。越秀区图书馆新馆建筑共有1万余平方米,总藏量达53.44万册,阅览座位1000多个,并设有18个图书分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区共有18个街道文化站,其中省特级文化站12个,社区文化室222个,文化广场167个。从硬件设施和文化投入来看,越秀区公共文化的基础资源已位于全国一流水平,对繁荣群众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越秀区文化事业在完成常规性工作之余,对创意文化的开拓性不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互动与资源整合还不够充分,文化基础设施还没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    文化产业发展尚未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虽然目前越秀的创意设计、时尚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稳步发展,但越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目前,全区有全国及省市级不可移动文物有176个202处。这些资源不仅要保护继承,更应该整合、开发、利用,使之产业化。例如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印象》就是将当地民族、民间文化通过文艺演出形式转化成了产业优势。越秀区也可以组织专家,对五羊传说,千年商都等文化进行研讨,开发、利用,使之与文化创意产业、商业创新有机结合,将文化资源完转化为经济效益和产业优势。

三、关于促进越秀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思路

针对越秀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分析研究,在充分整合文化资源、促进两者互动发展方面,形成了以下发展思路。

(一)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科学规划

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及时制定合理可行的配套政策,形成激励机制,促进公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大融合。一方面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在完成常规性工作之余,加大对文化场地、设施的开发力度,最大限度地盘活辖区内的文化广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文化设备,加强与文化产业机构的合作,使部分闲置的公共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另一方面,这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平台和新的發展空间,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弥补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不足。在加强政策引导的同时,政府还要加强科学规划,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搭台、产业经济唱戏”的发展战略。通过公共文化活动,聚集人气,营造文化氛围,刺激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逐步打造以北京路及环市路东路为中心的购物旅游文化圈,带动文化展演产业、广告设计产业、品牌时尚产业、动漫设计产业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开拓文化产业市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拉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越秀区文化馆、图书馆以及各街道文化站等都是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窗口。在文艺演出、图书事业、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中,蕴涵了广阔的文化产业发展市场,可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拉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积极组织艺术节、读书节、服装节、博物馆开放日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为文化产业单位主动参与公益文化创造机会。

例如,可以通过策划“越秀之春”管乐交响音乐会,让乐器一条街的供应商参与进来,提供乐器支持,一方面降低了公益文化活动的投入成本,提高了公益文化的质量,同时也扩大了乐器一条街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最终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

又如在群众艺术节、文化广场等大型文化活动举办的同时,借势浓厚的文化氛围,引入与文化活动相关的图书、音像制品销售,油画、陶艺等原创艺术品展销,以及特色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展卖等文化产业内容,在丰富群众文化消费内容的同时,拓宽图书出版、原创艺术、工艺品销售等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公益性文化活动提供有益补充

文化产业参与公益性文化活动,可以为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资金和物质的支持。例如,越秀区政府与广百、中国电信等合作的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活动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了企业作经济后盾,很好地提升了迎春花市活动档次和质量。其次,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扩大影响,形成社会效应,企业可以在公共文化广场举办一系列的商业文化活动,例如“新年钟声倒数”、“新年音乐会”“、灯光节”等。这样使得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四)借助文艺队伍,补充文化产业活动的人才需求

目前,越秀拥有包括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美术家协会、音乐舞蹈家协会等一批群众性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组织能力强的区级中心团队16个,群众性基层文艺团队321个,社区文化站辅导员1400多名;近年来,我区文艺工作者及爱好者在国家及省市文艺刊物发表或参加演出、展览的作品达1000件以上,有300多个作品分别获得国家及省市奖励。在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之余,这些文艺骨干和文艺队伍可探索开展营利性的专场演出和巡回演出。同时结合时尚休闲、原创艺术、民俗风情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成为文化演出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的人才基础,补充文化产业开展活动的人才需求,促进产业文化的发展。

(五)借助文化遗产资源,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内涵

越秀独特的历史文化及文物资源,具有基础好、认知度高、内涵充实、经济渗透性强等特点。越秀区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化的挖掘利用,对促进越秀文化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例如可以利用光孝寺、六榕寺等知名寺庙形成旅游景点;利用“东山少爷”、新河蒲等历史民俗资源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影视剧本、摄影、雕塑、动漫、游戏软件等系列文化产品,开发具有较强观赏性、娱乐性,游戏性的创意衍生产品;创编具有浓郁岭南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节目,形成文化旅游特色及区域文化品牌,不断打造区域文化产业的新亮点。

(六)以文化产业推动越秀区域文化形象的塑造

未来,越秀可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优化紧密结合,通过文化产业与城区特色文化發展的联动,在城市建设发展中融入文化和创意要素,以文化产业完善城区的空间形态,凸显城区的个性形态,营造城区的活动形态,使文化产业成为越秀特色文化形象与城区魅力提升的催化剂。

四、结语

总的来说,文化事业发展不仅能有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反之,文化产业也将极大促进文化事业的进步。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为社会提供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高城区人口素质,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提升文化竞争力,对繁荣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事业先行、产业反哺、资源整合、共同发展,将会为越秀文化建设繁荣注入强大动力,有效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铭.厘清文化事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文化产业的关系[J].人民论坛,2017(20):125-127.

[2]   周正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关系辨正[J].东岳论丛,2010,31(11):140-144.

[3]   喻佑云,卢伶俐.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与互动[J].特区经济,2006(1):329-330.

作者简介:何晓军(1967-),男,广东广州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摄影摄像。

猜你喜欢

探索思考互动发展文化产业
广播服务类节目主持人听众意识刍论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