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伯特奏鸣曲中的“异步交混”现象研究

2020-11-16邹昱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作品分析曲式结构

邹昱

摘要:弗朗茨·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年),奥地利作曲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在他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主要包括600多首艺术歌曲,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1首钢琴奏鸣曲等等。《a小调钢琴奏鸣曲》(D.784)创作于1823年,是其钢琴奏鸣曲创作成熟的开端,本文对该作品第二乐章结构中的“异步交混”现象进行研究。

关键词:作品分析;曲式结构;异步交混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073-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47

一、主题材料分析

例1:见谱1。

呈示部主题句(1-4小节)以双手相隔八度齐奏的方式呈现,突出旋律性,削弱和声性。主题句可以分为三个音型,分别用X、Y、Z命名,X音型中又细分为XA与XB,各个音型的主要特征见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

1.    X、Y、Z三个音型的音程数量呈现一个递减的趋势:X音型包含四度音程、三度音程以及二度音程,Y音型包含四度音程和二度音程,Z音型仅仅只包含二度音程。

2.    X、Y、Z三个音型的节拍长度呈现一个递减的趋势:X音程包含4个八分音符,Y音型包含5个半分音符,Z音型包含3个八分音符。

由此带来主题句乐句非常具有收束感。

二、主题句音乐效果分析

例2:D784第二乐章主题乐句(1-4小节),见谱例2。

作品调性为F大调,主题句第一小节旋律进行为上行主和弦分解,理论上来说大调式应该为明亮的色彩,上行和弦分解应该带来力量感。但从音响中听到的音乐情绪并不是如此,相反而是忧郁阴暗的基调。笔者认为其原因如下:

3.    呈示部(1-18小节)结构分析:

呈示部结构为展开再现的二段式曲式结构。呈示段(1-8小节)为4+4的两个并行、等长、方正型乐句。展开再现段(9-15小节),再现句中省略了主题中的XA音型,16-18小节为补充,将再现句高八度重复强调一次。

整个呈示部力度布局以弱奏为主,主题以左、右手相隔八度齐奏的方式呈现,使呈示部具有歌唱性。

4.    对比中部

(1)     织体写作

1)  :“厚”,对比中部织体加厚,以柱式和弦为主,使音乐更加饱满;

2)  :“密”,节奏以连音为主,发音点加密,推动音乐向前发展;

(2)     主题材料

对比中部材料为呈示部主题材料的派生式对比,保持呈示部中主题的XA音型材料(上行和弦分解),改变节奏。

(3)     力度、调性

中部力度以fz为主,这部分相比较呈示部而言,稍显“器乐化”。

调性:bD大调,主调降六级方向。

(4)     呈示部与再现部对比。

5.    再現部

再现部有两种看法:

看法一:再现部在C大调换调再现,后半部分回到主调。这个位置的再现部分为三个层次:高声部为对比中部三连音节奏型的动力性延伸;中声部主题句呈现;低声部为和声支撑。对比中部节奏型和呈示部主题乐句一上一下对置出现,起到一个总结性作用。

将其看作再现部有两个原因:(1)从结构位置上来看,对比中部完成以后,呈示部主题再次出现,因此,判断为再现部;(2)从和声使用上来看,该部分,虽然调性为C大调,但和声的使用与呈示部一模一样,甚至和弦的形式都一样,因此,可以判断为再现部。

看法二:再现部在F大调,将F大调看作再现部主要原因为调性回归主调。因此,对比中部与C大调的主题发展部分看做为双重中部。

由以上对再现部的两种看法,带来对整个作品第二乐章的两种观点:

观点一:再现部换调再现的三部曲式,再现部首先在主调的属方向C大调呈示,后一部分调性回归主调。

观点二:使用双重中部的三部曲式,对比主题首先在bD大调呈现,随后呈示部主题在主调的属方向调上进行发展,接着再现部紧缩再现,调性回归主调。如图1所示:

由于换调再现的C大调部分在归属上难以确定,从结构位置与和声使用来看属于再现部;从调性角度看待可能属于对比中部,从而带来“中介交混”现象。

猜你喜欢

作品分析曲式结构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版本比较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