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声乐之咬字行腔浅析

2020-11-16马佳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戏曲

摘要:咬字行腔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戏曲表演的核心原则。而民族声乐作为一种新型声乐表演方式,仍保留了部分传统声乐的特点。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戏曲唱法的借鉴越来越重视,咬字行腔对民族声乐的学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将根据咬字行腔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民族声乐。

关键词:民族声乐;咬字行腔;戏曲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058-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39

一、民族声乐与传统声乐的继承关系

(一)什么是中国民族声乐

中国民族声乐作为一种保存下来的传统音乐形式,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和历史传承。它包括随着民族诞生而流传下来的传统民歌、戏曲、曲艺等。民族声乐包括歌唱风格、歌唱技巧、歌唱语言、表演等,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心声,表现了不同民族群体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特征。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着亲切动人的语言,劳动人民非常喜爱符合其习惯和审美的歌唱。

(二)中国民族声乐的起源

传统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无论是灵感的产生、创作、立意,还是表演理念,都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19世纪前期,我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断绝了与外国的交流,更断绝了与外国音乐、艺术层面的交流。因此,国内民族声乐只有戏曲、民歌以及说唱这几种单调的表现形式。

战争的爆发,国门被打开,也带来了西方文化的侵入,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来自西方的文化表达方式,影响了我国的民族声乐文化。本土的政治和文化精英们对西方文化之渴望,也加速了西方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的影响和传播,如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们开始寻找、创作反映出广大民众,表达民众情感需求的歌唱方式。“新歌剧”的出现,就正是这一思考探寻所得到的结晶。这一时期,涌现出《兄妹开荒》、《白毛女》以及新歌曲《二月里来》、《南泥湾》等等优秀的作品。后人把这一时期称为民族声乐的萌芽期,也是传统声乐突破固有形式、开始探索出新形式的变革开端。

二、戏曲中咬字行腔的具体表现

咬字、吐字在戏曲声乐中尤为重要。作为戏曲演员,基本功就是能够将唱词字音完整、准确、清晰的表达出来。在中国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中,凡涉及歌唱技术的篇章,无不将“字”的要义重重地书写一笔。

(一)“咬字”与戏曲声乐的本质

声乐家所说的“字”与语言学家所说的“字”不是同一概念,即不是指语言的书写形式——文字,而是指“字音”。字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意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读音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语意的表达效果,影响着思想的交流。对于语言与音乐的关系,中国传统声乐美学认为:语言是音乐(声乐)的根基,音乐是语言的升华,是语言的美化。同器乐相比,“达意”是声乐区别于器乐的根本点,因而也是声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古代声乐理论家认为:声乐如不能“达意",就同器乐没有区别了。因此,演员的咬字、吐字是否清晰直接关系着字意的表达,直接关系着故事情节的描述,直接影响着观众的欣赏情趣,

(二)“咬字”与戏曲声乐韵味的形成

熟悉戏曲的人大都知道一个约定俗成的戏曲美学术语:“韵味”,或简称“味儿”。在戏曲内部,不同的声腔、剧种亦有各自的“味儿”——“京剧味儿”“,评剧味儿”、“梆子味儿”。什么是“味儿”?“味儿”是什么?人们解释起来,或许见仁见智,或许说不清楚,但演员一开口,有味儿没味儿,一听便知。有些声乐演员或业余歌手按照歌曲唱法唱戏,戏曲观众就会说“:没有戏曲味儿”。而戏曲声乐以“字”为依托实现其戏剧音乐之功能,而正是由于凸显了字音特征而形成了其独特的韵味风格,因此,“字”是戏曲声乐艺术的根基。

三、戏曲中咬字行腔对民族声乐中语言的影响

戏曲咬字行腔对民族聲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在民族声乐语言的影响方面。众所周知,民歌、曲艺和戏曲是我国传统声乐的重要内容,它们形态各异地表达着我国的传统声乐。其中,戏曲是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戏曲表达留下了大量理论作品,为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创造了巨大价值。我国现代民族声乐不仅借鉴了西方声乐理论,更重要的是对传统声乐特征的继承。现代民族声乐必须尊重传统要求,而咬字行腔作为戏曲演唱的核心原则之一,也应遵守。

语言是民族声乐演唱的唯一手段和途径,是声乐艺术得以表现的核心形式。每个民族声乐的演唱者,都需要花一番功夫,去训练与研究准确的吐字与抑扬顿挫的音调,才能够更好的表现作品的感情。因此,咬字行腔这一基本功对民族声乐的练习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练好咬字行腔有助于更好的表达民族音乐作品中的歌词与情感,以至于打磨出更好的作品,促进民族声乐艺术价值的实现。

四、戏曲咬字行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

几千年来,在中国艺术文化的发展中,民族声乐不断地继承和发展戏曲、曲艺和民歌,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化的审美要求。民族声乐的重要转折点来自于戏曲和曲艺对“字”的完美追求。“字”作为一种媒介,它表达了歌曲的整体思想,并传达了歌曲的情感。歌手需要按照“字正腔圆”、“依字行腔”之类的发音和语调方面的原则,并与每位听众分享民族声乐作品的内容,以便听众欣赏和理解作品,并将心中的情感和共鸣进行表达。与汉语一样,戏曲语言同样有声、韵、调三个要素。咬字要正、吐字要清、归韵要准是民族声乐语言的基本要求。

(一)尾声强化

民族声乐经常运用特殊的咬字手段来处理作品,保证声乐作品的顺利、流畅表达。例如,尾声强化是处理民族声乐发音的一种特殊方式。此外,还有延长字头这一特殊的咬字方法,这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在歌剧《江姐》中,《五洲人民齐欢笑》这一唱段中,“不要用哭声告别”的“不”,在加强了对信头的处理后,更加生动地刻画了人物,为江姐塑造了一个坚强的英雄形象,并使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受到这种精神的影响。

(二)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在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中,就运用了川剧的咬字念白,以平舌音居多,如,歌曲中的“山上(shan shang)”念(san sang),“几时(ji shi)”念(ji si)。第一乐句“高高山上(san?sang)”用悠长的旋律演唱,仿佛使观众置身于高谷中,以字导音,以音传情。第二乐句的旋律逐渐下行,呼应了第一句。

与平时谈话时的声音不同,要想表现出歌曲中好的感情,演唱者需要练好嘴皮功夫。借鉴川剧中的“喊嗓”,以往外送(上口盖)的方式,喷吐有力地唱好每一个字,平稳舒缓地唱出字头,准确、短促、有力地咬字。行腔时,要短暂的唱出声母,时值不能长,高“g”一定要咬紧,字腹“a”要延长韵尾“o”则一定要收准,“山”“上”等字都要遵循这一规律字行腔。

好的情感的表达是所有音乐形式的终极目标。在民族唱法上,结合音乐风格和意境的变化,咬字行腔也发生了变化,使歌曲因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而更加生动,形成了独特的民歌演唱风格。

(三)《木兰诗篇》结合豫剧与美声

《木兰诗篇》结合了豫剧的传统元素和旦角唱段的特点,对本土歌剧风格和气质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在运用各种技法时,体现了出不同元素在作品中所合璧的特点。

民族歌剧《木兰诗篇》根据河南的戏曲豫剧旦角的咬字方法,对女高音的演唱进行借鉴。“,真假声混合法”这一音色处理,不仅引用了西方传统歌剧的演唱,也探索了女高音多样化的演唱审美,对女高音的演唱审美素养进行提升,审美视野进行拓展,进而显示出女高音演唱的民族特色。

西方歌剧演唱,先做到气息托住、嘴巴打开,再强调吐字咬字的重要性:在豫剧风格与韵味的基础上,加入美声唱法和女高音。无论是受到《木兰诗篇》中女高音风格的影响,还是受到豫剧行腔的影响,不断地探索民族女高音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用中西合璧的方式,很好地揭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内涵,丰富了民族歌剧的发展。

五、我国民族声乐在咬字行腔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借鉴西方美声

现代民族声乐具有继承中国传统声乐、学习西方先进声乐技术两个特点。因此,大多数人认同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性,这一认同使得人们对民族声乐的感知和体验趋于一致。西方美声唱法不同于民族声乐。西方美声唱法在表达西方艺术歌曲、歌剧和本国特点歌曲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给人类的听觉和精神带来极大的享受。民族声乐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深受不同民族风格的影响。中西方在语言、文化、民族审美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美声唱法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中的片面運用,可能导致声乐作品难以被观众接受,失去艺术价值。

(二)演唱者情感不足

我国的一些现代民族声乐演唱者,只重视对作品的歌词、内容的宣读,而并未将作品的感情演唱出来,使得优秀的作品变得枯燥、乏味。还有部分演唱者只重视歌唱技巧,力图把技巧性的东西唱对,而过于谨慎,从而丧失了自然的情感流露,使作品丧失了演唱的意义。

(三)演唱者审美盲从

此外,现阶段还存在着表演者盲目服从审美意识的问题。他们只注重与他人的比较,而忽略了对自己声音条件和音色的准确把握。要实现民族声乐对歌剧的继承和发展,必须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语言与声音的密切关系。在正确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的同时,要深入地了解各少数民族、各历史地区的语言特点、风俗习惯和其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

六、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有着历史悠久的乐律学。目前,民族传统声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戏曲艺术表现形式,其在科学研究、教育、表演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但是在现阶段,民族声乐对戏曲特色的借鉴大多停留在实践中,没有变成一门理论学科。因此,中国传统戏曲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实现民族声乐对戏曲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讲真.汉族民歌润腔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33.

[2]周淑真.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咬字吐字问题浅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3]   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154,3,25.

[4]   张君,刘纪秋.谈歌唱的咬字与吐字技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6).

[5]   杨云惠,宗德琴.汉字发声之依字行腔与情感体现———以歌曲《我爱你,中国》为例[J].音乐探索,2012(01).

[6]   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216,217,174,37,27.

[7]   肖然.谈民族唱法中的咬字与吐字[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作者简介:马佳,女,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