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绘画中的“感受力”

2020-11-16高志学田晓露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理性思维视觉感受力

高志学 田晓露

摘要:关于绘画在创作中感觉方面“感受力”的解析,从而分析感觉在绘画中的发挥重要作用,重视感受力反过来更有利于促进画家在艺术创作往深层次里挖掘,对“感受力”和画家创作时心理状态进行分析。

关键词:视觉;势;知觉;感性思维;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042-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29

“感受力”一词在我们生活和艺术创作之中好像司空见惯了,听起来似乎也没有好的新鲜见解,而今天我想把这个词拆开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首先,好的艺术作品对我们的视觉“感觉”有一定冲击和刺激,通过视觉进入我们的感官神经进而影响我们大脑对其作出判断。

关于“视觉和知觉”康斯特布尔:“自然的观看术就如埃及象形文字的解读术[Egyptian hieroglyphs]一样,需要学而知之。”他认为观众的视觉受到了物质和成见的蒙蔽;而拉斯金把我们实际所见的东西跟仅属所知的东西截然分开,从而恢复——纯真之眼普林尼的观点:“心灵是视力和观察的真正工具,而眼睛则充当一种容器,接收和传递意识的可见部分。”无论是视觉、知觉最终需要感觉来传递,对于视觉、知觉以及感觉三者的理解在创作中有积极的作用,这就好比美食对我们的诱惑一样,美食之所以让很多人欲罢不能除了视觉上带来的感官享受以及知道食材的价值之外还有“味觉”上刺激,带动人体的肠胃功能不断的收缩,达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感受。

动物界有些动物就特别喜欢“咀嚼”带来的快感,比如穿越沙漠之中的骆驼,吃饱之后在行进途中它会进行一次、二次甚至多次反刍:咽下去后从胃里反吐出来重新咀嚼,这种快乐的感官享受是我们人类所没有的,人类喜欢的感觉偏向精神性的感觉,正如卢西安所言:灵魂的富有才是唯一的真正富有,其他所有的财宝甚至会导致最终的毁灭。

其次,“力”一词可以理解为:力量。

力量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势,中国画中好的作品最善于造“势”,对于造势来说:著名画家段正渠老师作品,通过强调凝重粗糙的黑色轮廓线和营造厚重的肌理创造出强烈的视觉触感和触觉质感,传达出强烈的力量感。南北朝谢赫的“六法论”中其中一法就有:经营位置。“势”的构建需要用心去經营画面中物象的构成关系,除了在主次、繁简、虚实、位置等方面用心经营之外,还要在形式上偏向隐性和抽象的特征。

当我们面对自然物象之时,有些物象或者场景对于我们创作就具有启发意义,并且单独的个体艺术创作活动会随着艺术家的个体审美而有所变化,用绘画中的“构图”举例来说:面对自然风景有的艺术家就喜欢经常使用横式的构图,来表现自然物象的开阔视野,而有的艺术家喜欢使用竖式的构图来表现,当然,这里不是来讨论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来说明这种差异性造成画面中的不同“势”,而不同的“势”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反应。

最后,“感受力”如何养成或者培养?

好的艺术家不仅仅具备感性认识,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比较容易在心里触动之外,还需有一颗“柔软的心”并且具备弹性(如果弹性不足,长期浸染在感性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认识有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等几个方面)容易陷入精神的恍惚和虚无),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理性认识,通过视觉和感觉上的心理反应,把这些感性的思维利用理性思维进行筛选和组织,在内心深处建立一个“感受收纳盒”,通过对视觉、知觉以及感觉产生的心理反应进行长期的收纳,就像人生“酸、甜、苦、辣、咸”五味一样,有组织、有分工的进行。

假如一幅作品让人们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基本上可以判断是感受力的不足,甚至有些可能都是艺术家编造和臆想出来虚假的感受,不是从生活中真切感受到的,比较空泛,亦比较苍白;有时候文学在这方面胜过绘画,好的文章字句之间暗藏珠玑,见字犹如见面一般,一段文字读完视觉画面会在读者的脑海里显现出来,比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这样的细节描写既是视觉上的感受,又有感觉上的心理反应,对这些穿着以及动作的描述来说明作者内心的细腻与敏感,也为后面描写父亲买橘子的情节做好铺垫。

当然绘画有自身的局限性也有自身的优越性,一个场景、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细节就可能影响到整体的表达,比如我国著名的水墨人物画家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中每个人物的姿态、动作和神情的刻画与表达,画面中传达出强烈的家国情怀。我相信:老先生肯定亲眼见过、亲耳闻过也真正的感受过这样的场面,才能在绘画中表达的那么贴切和真实!

“感受力”既不是一个简单词汇,也不是表面的感官心理反应,它需要艺术家真实的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以及体悟生活之后的“凝结”转化到画面之中,它是通过画面的最终效果所传达出来的力量!

参考文献:

[1]E.H.贡布里希著.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第8-13页。

[2]   生命的底色——殷双喜对话段正渠[J].段正渠,殷双喜.油画艺术,2015,01/2015(3):35-42页.

[3]   百度百科:谢赫六法.

猜你喜欢

理性思维视觉感受力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亨利摩尔雕塑的外在视觉意义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做法和反思
过氧化钠的性质及产物验证探究实验
培养感受力 提升写作效率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