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儿童剧走进孩子们的心田

2020-11-16史国生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儿童剧主题创作

史国生

摘要:儿童剧,顾名思义就是以儿童为观众对象的舞台剧。儿童剧除了具有一般的戏剧特征外,还要适应儿童特有的情趣、心理和对事物的理解、思考方式。古人曾用素丝来作譬喻,说它:“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可见儿童剧的教化责任之重。在目前的情形下,儿童剧如何以自己特有的魅力走进孩子们的心田,体现艺术价值和教化作用?如何用自己的特有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反映成长生活,演化培根铸魂,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这些课题,需要我们的深入思考和广泛探究。

关键词:儿童剧;创作;主题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84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130-02

笔者所在的艺术团自2002年开始面向广大儿童群体,顷力打造高品质的现代儿童剧。18年来,先后已创作排演《少年华罗庚》《飞吧大雁》《永远的雪梅》《留守小孩》《黎明的河边》《从长荡湖来的女孩》《田梦儿》《寻找红头发》《青铜葵花》《戏娃》等10台大型现代儿童剧,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8000多场次,观众达800多万人次。在各类展演和赛事中,所创演的儿童剧先后获得了全国文华新剧目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优秀剧目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集体奖、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特别奖、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文华大奖等30多个(次)重要奖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艺术之路,让我们对现代儿童剧的创演实践感触颇深,有了许多发自内心的认知。

一、把好儿童生活的脉搏

儿童剧与成人戏剧有非常大的不同,它不仅具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启蒙教育功能,而且可塑性非常大。然而,儿童年龄小、经历少,其情感和意志最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对儿童剧的要求也非止于一般。一部好的儿童剧,要想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田,首先要把好孩子们的生活脉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演给他们看的戏剧其创作要以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为主,即使是传统题材,也要做到古为今用,观照现实,适合他们的接受空间。

在我们的演出经历中,凡是看过儿童剧《田梦儿》的观众,都会被田梦儿的故事感动得流泪。演出所到之地,反馈最多的就是感动和感染。真实可信的故事引人入胜,触手可及的情节催人泪下,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位观众。全场75分钟的演出,每个孩子不仅看的那么认真投入,而且随着波澜起伏的剧情推进,观众们情恸难抑,许多孩子或嚎啕痛哭,或泪流满面,及至家长和老师们都感慨地说,这场戏远远胜过我们多少堂说教课的效果。每当演出结束后,校方都会频频挽留,希望能继续为他们多演几场。《田梦儿》为什么会使得这么多孩子观众以及老师、家长产生强烈情感共鸣呢?无外乎是剧情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因为它所描写的是发生在孩子身边“美德少年”的真实故事,是孩子们生活世界里的原型,没有距离,没有间隔,很能够被他们理解和认可。

事实上,至今我们投入的10部大型现代儿童剧,尽管风格不一,亮点各异,但基本都是现实题材和社会焦点、热点话题。这样的定位,无疑把住了儿童生活的脉搏,拉近了舞臺与观众的时空距离,从而赢得了儿童群体的喜爱、各地文化教育部门的认可以及业界专家的褒评,这也为我们的儿童剧走向全国演出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要让孩子们一看就懂

一台好的儿童剧并不需要庞大的事件背景,不需要错综繁杂的情节结构,也不需要扑朔迷离的推理和悬疑等。其剧中的故事情节,最好是结构简单明了,紧凑生动,要让孩子便于看懂、便于接受、便于互动。通常来说,儿童剧大都由成人写、成人导、成人演,但必须去掉舞台上的“成人化”,还原儿童的自然本色,符合儿童心理和欣赏习惯。

过去,有些儿童剧创作存在着成人化倾向,往往重观念灌输而轻艺术形象塑造,把剧作者自己设想出来的所谓人物性格,强加到本来很有个性的孩子身上,既缺少对当今儿童思想、情绪、愿望、意志和心理的深层了解,缺少对儿童生活的切身感受,也忽视了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误择了寓教于乐的传递方式。有些儿童戏结果尽管主题立意不错,思想内容也很健康,但观众席上的孩子们就是不入戏、坐不住。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儿童剧不够儿童化,存在“少年老成”的问题。所以,对儿童剧不要负担太沉重,只要能传达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再附加上一些孩子感兴趣、易接受的内容就可以了。

例如,以保护自然资源为主题的《飞吧,大雁》,演的是一群学生自发成立“野保组”想方设法阻挠独眼龙、老板娘掠杀野生动物。故事线索很简单,但典型的情节发展清晰明快,人与动物真诚的友情感人至深,喜剧风格的演绎精彩纷呈,令人捧腹的表演妙趣横生。整个故事主线简洁、清晰,环环入扣,每场都能引起小朋友们的兴趣和互动。还有,反映战争年代用生命接力的《黎明的河边》等,故事线索都很简明,前者是生动滑稽、令人捧腹,后者是扣人心弦的惊险情节和一波三折的人物命运,因为通俗明了,孩子们一看就懂,所以都紧紧抓住了儿童观众。再如《青铜葵花》,剧情也不是很繁杂,但那种“诗意苦难”中的童心之美,深深地感染了无数观众,每每戏到深处,总是满场唏嘘,泪光闪闪。

三、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儿童戏不能没有童心,一定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儿童的特征和儿童的审美需求。在创作演出和加工打磨时,我们总是要蹲下身来,将视角放低,从儿童的视角去了解他们在想什么、缺什么?他们希望得到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舞台上的一切是展示给孩子们看的,思考和判断要尽可能地留给他们。儿童知识、生活经验不丰富,理解力薄弱,对那些复杂的真理不易理解,对成人的生活经验和某些思想感情也难以体会。他们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内容往往就坐不住、看不进。

儿童剧的舞台创作和人物语言,一定要适合当代儿童的审美。通过儿童剧的表现形式,用通俗化的语言、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听清、听懂、听明白,使他们在感受到欢乐的同时,受到良好道德素质的熏陶。我们的儿童剧非常注重人物语言的通俗易懂和表达形式上的生动活泼,不仅要求主题明确突出,形象具体鲜明,语言浅显精练,而且生动有趣。其语言承载的剧情要想象丰富,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尽可能适合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能为他们津津乐道、喜闻乐见。其中一些精典台词甚至成为了正能量的流行语。

另外,语言还要具有形象性。抽象的说教是儿童不容易也不乐意接受的,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要借助各种各样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儿童年龄越小,越依赖于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手段。儿童剧要求在语言表达时富于动作性,更多的以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做到有声有色、娓娓动听。调动一切语言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来奉献给青少年观众。

比如《少年华罗庚》,虽然故事取材于二三十年代,但为了实现语言的通俗化,我们根据观众需要采用了多个语言版本,同时以无场次、冰糖葫芦式的结构,将全场戏串为16个小段落,用灯光的开闭替代幕帷的启合,使场景和时空的置换于瞬间完成,加上不间断的音乐和起到启承转合作用的女生合唱,一气呵成。全剧语言生动活泼,结构紧凑,妙趣横生,整个舞台展示了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有情、有理、有趣、有味,因此久演不衰,深受广大儿童观众的喜爱。

四、让舞台充满童趣

儿童的视觉和感官注意力相对分散,一部优秀儿童剧,需要舞台呈现的千姿百态,需要调动多元化的艺术手段。儿童剧的主人公,可能不一定都是人,也可以是其他动物、植物,但这些在舞台上都是人格化了的。不管是人或是其他东西,他们的思想、性格都要借助艺术手段表现出来,从而增强观赏性和吸引力,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些都是我们打造儿童剧的基本法则。同时,我们还借助灯光、布景、动画、木偶等多种表现手段,增强艺术效果,为儿童所喜闻乐见。

一部优秀的儿童剧必须是在轻松有趣的舞台呈现中,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们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或做一些有益的启示。比如,《永远的雪梅》中两次不同形式出现游戏老鹰抓小鸡、母鸡保护小鸡的寓意来托老师妈妈对学生的母爱;又如《留守小孩》中出现的雪人,让盼望爸爸回家过年的孩子与远在外地的雪人“爸爸”对话;还有《青铜葵花》中的大水牛、老鸭子以及向阳盛开的朵朵葵花等,都为整个剧中情景展现增添了浓郁的色彩和趣味。特别是青铜和葵花两个角色,巡演中每一地的孩子们观看后,都围着演员们亲热地直喊“青铜”哥哥、“葵花”姐姐,足见人物形像深入童心。比如以戏曲传承为主题的《戏娃》,巧妙地植入“美猴王”面具,作为拟人化的“通灵人物”,它既是戏中主人公庄石兰心灵外化的一个载体,也是她与父亲情感沟通的心灵桥梁,更是这个儿童剧独特的舞台艺术风格的定位体,契合了少儿思维的超现实主义特征,开拓了浪漫主义的灵动空间。

五、戏要好看,更要耐看

常听人们感叹,现在缺少好的儿童剧作品,有些儿童剧虽然热闹,虽然花头好看,但是实际不耐看,缺乏品味。其实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一些儿童剧缺少对儿童生活的体验,儿童戏剧舞台上发生的一切,往往都不是儿童生活的本身,而常常只是对生活创造性的反映。与生活真实相比,它只是一种严格的摹拟和再现生活的戏剧样式。那么,为什么我们创演的儿童剧能那么感人肺腑呢?其缘故和诀窍无非是,在一个好剧本的基础上,加上舞台呈现的真实和表演技巧上的投入,让孩子们觉得有看头、有回味,从而形成了舞台效果的深广互动。

比如在《飞吧,大雁》中,我们运用了一些幻觉或穿越的情景表现,尽管它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虚构,但所有的观众都为之动容,都认为这是真实的,为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比如在《黎明的河边》中,我们在舞台第二表演区中融合多媒体影像等形式,将战争场面放大渲染,同时将传统的幕后乐队搬到舞臺上,与演员同时作为剧中人物参与演绎,这种新颖的表现手法,让观众有了对音乐、效果等视觉的直接体验,获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又比如《留守小孩》,反映的是一群农民工孩子的朴实生活,爸爸妈妈长期外出打工,留守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学会了自理、自立和互助,并且懂得了“给予”比“索取”更快乐的人生道理,舞台上的人物个个鲜活、可爱,感染了无数观众。《留守小孩》演红了之后,剧中的演员们也被央视“面对面”栏目称誉为舞台上的“留守小孩”。

猜你喜欢

儿童剧主题创作
Jazz
儿童剧艺术实践思考
儿童剧海报设计作品《九色鹿》和《丑小鸭》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