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诗歌《苔》的审美解读

2020-11-16王小逢

牡丹 2020年18期
关键词:苔花随园袁枚

王小逢

清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袁枚曾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苔》是袁枚所作的一首极富“真性情”的小诗,它在情感、意象、手法、语言四个维度都给人带来极深的美感体验和审美愉悦,还给人带来生活的启示——生活如诗,人们可以把生活设计成诗歌的模样,把生活过成诗!

袁枚曾经在一个夏天写下一首充满童年乐趣的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悠闲的牧童、温柔的黄牛、嘹亮的歌声、调皮地捕蝉,构成了一幅极富生活情趣的画面,它唤起了人们对童年的回忆,这也是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这一派和平宁静、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也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苔》是袁枚的另一首极富“真性情”的小诗,能给人带来独特的审美愉悦。诗歌写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33岁时,袁枚辞官回乡,在江宁(今南京小仓山)买了一座园子,它就是有名的“随园”,自号随园先生。他于园中写诗作画、招学生授课,直到去世。袁枚把随园经营得非常好,还邀请风雅之士来写诗、写文章,他不求自己能官运亨通,不求被人注意,却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快乐,他甘愿做一个普通人去发光发热,为周围的人带来清新的色彩、热烈的诗意。他的生命像那小小的苔一样美丽而有光彩。

人们或许可以“苔”的口吻来描述这首诗:我是一棵小小的苔,阳光照不到,我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角落,可是呀,春天一来,我内心蓬勃的渴望就萌发生长,有了青青的颜色,也一样洋溢着生机和活力,春天的盎然生机也在我的身上体现出来。我的花呀,是非常小的,虽然没有牡丹的花那么盛大,那么鲜艳,可是在我怒放的生命中,不一样有一种盛大和鲜艳吗?

人们也可以读者的视角来解读: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长得也不帅,也不是有特色的名师,教师节的表彰也没有我,可是在平常的岗位上,我也努力地学习,静静地成长,我也渴望我的课堂越来越精彩,我也喜欢我的课能上到学生的心里,我希望我的课堂上,孩子们没有睡觉的,都在认真地听讲,愉快地分享。没有领导和老师来听课,但这里依然洋溢着欢声笑语,不时会响起热烈的掌声和会心的笑声。我陶醉于我的课堂。我甘做一颗小小的铺路石,为的只是可以延伸到远方,带领孩子们看到更美的风景。我也是一棵小小的苔呀!

这样的“苔”会让人们想到太多人!人们会想到周围那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想到不曾被关注却依然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想到自己的父母,想到学校茶水间烧茶的阿姨……

在读懂《苔》的同时,人们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共鸣,那就是作为普通人的你、我、他,人们的生命一样有美丽的渴望,人们一样可以为自己喝彩!

如果再深入走进这首诗,读者会发现处处让人欣喜的审美愉悦。

首先,情感之美。这是一首写给普通人的诗!人人心中皆有诗意,人人都可以诗意地生活。自信的,乐观的,热烈的,浪漫的,欢喜的!我们为自己喝彩,让生命之花勇敢绽放!有一种青春的色彩可以用你的名字命名!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说:“从《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自性灵,不关堆垛。”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是心底涌出的清泉,是不吐不快的胸中块垒,读者仿佛期待了很久,“相逢何必曾相识”而又“心有灵犀一点通”。诗人心中有的也正是读者心中有的,于是就有了共鸣和感动。

其次,意象之美。什么是意象?意象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特定意境的典型物象,是寄托作者情感的艺术形象。在古典诗词里,用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是什么呢?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是留恋,是依依不舍的寄托。他在《相思》中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是相思的象征。这就是意象。

苔本身就是诗歌《苔》的主角。它不仅是这首诗歌的主角,而且是青春的主角。它不仅是青春的主角,还是盛开得像牡丹一样鲜艳的主角。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的人生都可以像牡丹一样盛开。相反,很多普通人可能就像苔藓一样默默地生长着,默默地存在着,默默地绽放着。他们绽放的花朵仅有米粒一样大小,但是并不等于说他们的青春、他们的人生不重要。恰恰相反,中华民族历史就是由千千万万像苔藓一样,默默地绽放、默默地奉献一片片绿色的普通人创造的。所以,笔者觉得这首《苔》就是袁枚写给普通人的。袁枚创造的“苔”这个意象是多么新鲜,多么深刻,多么美好!

再次,手法之美。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托物言志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常常源于作者对某一特定事物内在意义的直觉顿悟,之后将这种直觉的顿悟进行提炼并完善,最终形成单一而明确的主旨。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能促进读者联想和思考,使立意深远,表达含蓄,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苔》这首诗里,作者以苔自喻,表达了为自己而喝彩、为自己的人生而盛开的美好情怀,表意鲜明而深刻。

最后,语言之美。“恰”字用得好!“青春恰自来”,前面第一句“白日不到处”让人感觉苔藓好像是被太阳遗忘的地方,那被太阳都遗忘的地方,何来青春呢,又怎么可能有蓬勃的青春?不!作者的回答是“青春恰自来”,这个“恰”字用得非常好。虽然这里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但是苔的青春依然在。青春的光芒是苔自己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的,发自内心。苔虽然见不到阳光,但是依然有自己的青春。

“也”字用得好!“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生活中,很少有人关注苔藓,更不用说看苔藓开花。人们一般看什么花呢?看月季、看牡丹、看荷花,看各种各样绽放得非常艳丽、花朵盛大的花。很多人连苔藓都不会关注,怎么会看苔藓开什么花呢?所以,作者想到这一点了,他告诉人们“苔花如米小”,苔藓开的花就跟米粒大小一样,根本就不可能受到世人的关注,但是它会像牡丹一样盛开。换句话说,虽然苔地处阴暗潮湿的地方,太阳照不到,但苔依然有自己的生命,依然有自己的青春。虽然苔的花开得太小了,像米粒一样,但是苔有蓬勃的花朵,其花朵的生命和青春也像牡丹一样,毫不逊色。

面对牡丹的盛大绽放,苔花没有气馁,采用一种“也学”的学习态度:人家好,我要学着变得更好,我要全力以赴,做到我的最好!这个“也”字写出了一种豁达、坦荡、开朗的学习态度,这不正是人们常说的“见贤思齐”精神吗?人们既要看到別人的光芒,也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自在绽放!

生活如诗,人们可以把生活设计成诗歌的模样,把生活过成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苔花随园袁枚
我变成了苔花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的班导情怀
生如苔花之绚烂
聚是一团火 散作满天星
——“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10周年学术论坛活动掠影
袁枚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才子袁枚
春风
随园捶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