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在意象油画中的体现

2020-11-16赵静

牡丹 2020年18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道家老子

中国哲学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先秦诸子哲学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部分。意象油画是一种新兴油画语言,结合了中西的绘画语言和内在的人文精神。本文主要探讨意象油画语言中的中国哲学思想的理论支撑,即从先秦时期的哲学中找到期与绘画艺术的连接点,并将其转移吸收到意象油画语言这一中西结合的艺术范式中。

一、意象油画概述

(一)意象的含义

意象在《辞海·美术卷》中有两层含义。一专指中国文人写意画中注重主观表现、不重客观再现而“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形象,其特点是主观大于客观、神似重于形似、笔墨胜于造型;二泛指一切美术创作中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艺术形象。另外,意象在《辞海·哲学卷》美学部分的中国美学史中亦为术语,也有学说之意,属中国美学史范畴,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和艺术形象。“意象”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二)意象油画与我国传统绘画

油画是原本来自西洋的画种,在传到中国后,历经多年的发展,渐渐本土化、民族化。其间,油画吸收了我国很多传统文化艺术思想,运用了不少文人画和写意画的绘画特点,在表现技法和情感体验上加入了中国画语言和中国传统的人文情怀,使得中西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意象油画语言。意象油画的美学形象为“似与不似之间”,这也正是我国古代文人写意画家所追求的画面效果。“似与不似之间”在绘画上可以表述为:“似”即是物象的客观模样,原本的不加臆构的样子,俗称“画得像”;而“不似”则是脱离了原本物象的客观模样,加入了主观的意和想,二者之间的场域就是意象所带有的绘画语言上的表达。关于意象油画与我国传统绘画的关系,学者谢意佳在《谈油画的意象造型》中指出,意象绘画应以意境和神韵的表达为主旨,中国画家把“意在笔先”作为绘画的第一要诀,把意境和神韵视为艺术的最高境界,这是传统绘画的精神所在,也是意象造型的基本精神。意境和神韵是中国古代画家极力追求的表达,二者也是意象绘画所强调的。南齐的谢赫提出了“六法论”,其第一法就是“气韵生动”,这是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最高标准,而吸收了意象绘画表达所产生的意象油画同样适用。

二、中国先秦哲学思想与传统绘画艺术的联系

(一)中国古代哲学——先秦诸子思想

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当时,礼崩乐坏,诸侯混战征伐,他们发展、传播自己的主张或是存世之道。有的四处奔走,宣传仁爱之路,提倡圣贤之道,有的不与世争,保真求己,不论出发点如何,他们留下的宝贵哲学思想都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渊源。

孔子提倡“礼”,在“周文疲敝”背景下,孔子提倡恢复周礼,并通过“礼”来达到“中庸”,同时重视学习,即外学,如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而内求就是“求仁”,儒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老子的思想主要围绕“道”来展开,这个“道”主要是解释万事万物是如何生长的、怎么创生的,最终将其上升为宇宙的本根,“道”既是有又是无。老子的另一个思想是“无为”,这个“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无为”的目的是“无不为”,这是老子献给当时的诸侯的。

同样,在“周文疲敝”背景下,墨子提倡“十事”,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和明鬼。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墨家渐渐失传。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仁的思想,孟子的著名思想有王道思想、性善思想等。庄子进一步发展老子的思想,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并且认识到认知和语言的局限性。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荀子对孔子“礼”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并提出了“性恶论”,性恶论的本质其实是由恶转善。韩非子是法家代表,核心思想是“法”“术”和“势”。

(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艺术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主要为儒家和道家,这两家思想对我国古代艺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一部分具体体现为对于艺术的态度、艺术的相关术语或者品评标准。儒家对于艺术的态度基于“礼乐”,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艺术“诗”和“乐”是成为圣贤君子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儒家对艺术的看法多表现为礼的教化意义,对后世的文人画有一定影响。文人画讲究修身,提高自身的涵养和品味,从而更好地入画。

道家对于艺术的态度更加友好宽泛,显得更为自然。《老子·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批评了当时人们对名利的追求,指出这会使人“耳聋”和“目盲”。老子认为,艺术应该同生命的自由一致,艺术不应产生令人目盲、令人耳聋的效果,更不应该成为支配人的东西。庄子认为,艺术可以通向“道”,成为寻道的途径,庄子认识到语言的局限性,并提出“得意而忘言”。道家思想在山水艺术中体现得更加明顯。学者蒋伟在《道家哲学与山水艺术》中指出,山水艺术与道家哲学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道家哲学精神在山水艺术中得以全面呈现。道家哲学精神通过山水思想的“道”“气”“象”的哲学范畴衍发至山水艺术中,从山水艺术表现出来的“以形媚道”的实践主旨、“气韵生动”的生命主题、“大象无形”的总体范式中,人们可以探究山水艺术中的道家哲学主题。山水画吸收了道家的思想精髓,“道”用来解释宇宙中的万事万物,而山水岂不是在这万物之中?《老子·四十一章》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的象是无形的,道又是万不象,万物皆有象,而道无象。“气韵生动”何尝不在“自然”之中?《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些都是中国先秦哲学思想中儒道两家与绘画艺术的交融,其他学派对于艺术也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看法,但是出于篇幅和其影响的程度并不深远,文章不再赘述。

三、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在意象油画中的具体体现

意象油画与我国传统绘画有着不小的联系,在创作思想和笔墨意趣上和我国古代绘画艺术有着不少共通的范式,那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于意象油画的创作同样适用。不论是“意在笔先”“气韵生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还是其他思想,很多艺术家将其运用在意象油画创作中。在品评意象油画作品时,这些有着先秦哲学内涵的艺术品评标准同样可以运用于意象油画作品的品评和欣赏中。画家在创作意象油画作品时融入中国艺术哲学思想,使得“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审美达到充分的表现,追求意象油画的意境与神韵。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在意象油画中的体现,是更好地表达油画意象这一中式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其重要的理论支撑来源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意象观不断发展,吸收着不同时代的人文思想。这种精神思想更多地先被创作者吸收,其用这种中式审美来主导创作体验,而这种吸收又是自然而然的,是本土油画艺术家或多或少都会带有的,这是一种中国本土文化底蕴的特性,而这些特性源于中国先秦哲学。

(吉林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赵静(1994-),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方向:意象油画语言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道家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智者老子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商鞅军事哲学思想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