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 聚焦“民生”

2020-11-16

时尚北京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民生北京文化

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产业合作单元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2020先导展

北京国际设计周自2009年创办以来,坚持11年持续关注城市建设与建筑主题,今年特别策划举办“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2020先导展”,支持北京2026年举办世界建筑大会。本次展览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由北京建院建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歌华文化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展览以“多元·共生”为主题,旨在扩展学科的边界,在城市与文化的领域中探讨建筑的意义和未来,思考建筑与科技、艺术融合的新的可能性。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2020先导展”总策展人邵韦平先生介绍说:“新时代的中国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进,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不断将人类文明推向新的高峰,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格局有了新蓝图,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在这样一种对城市与建筑认知的视角下,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孕育而生,承接传统的丰厚、现代的复杂,滋养与包容本土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共生,以开放的态度呈现地域与全球的交汇互动与对话。它將以对城市和建筑文化意义的探求为起点,传达在此过程中所能发掘的最大价值。”

此次展览涵盖十个主题,从城市、建筑、艺术、科技四个维度,以有形实物、架上展示、视频及图片等形式,展现城市建筑设计与科技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设计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国内设计机构与国际设计组织开展广泛协作,推进国际化城市设计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活动期间还将举办“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2020先导展系列活动”,旨在搭建国际城市发展领域交流平台与互联通道。

民生之维 为真实而设计

由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主办,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承办,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世界设计周城市网络(World Design Weeks)和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联合支持的2020北京设计论坛主论坛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隆重举行。此次北京设计论坛主论坛紧扣本届设计周“民生之维”的主题,以“为真实而设计”作为论坛主题,选择五个最为贴近民生的领域,设立“为社会生态环境而设计,为地区振兴而设计,为公众生活而设计,为持续生态而设计,为传统延续而设计”5个核心议题,邀请全国11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进行深入讨论,通过他们代表性的设计、研究和行动,呼吁设计者和创新者行动起来,“为真实而设计”。

为生态环境而设计

设计师不是一个艺术家,而是深入这个时代的观察者

我们还在视金钱、商业利润、金融资本为“上帝“吗?还记得生态文明的公平与道德吗?还记得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绿水青山吗?“要关心的是海平面是否上升了,而不是浪花有多高。”当社会生态环境面临疫情、洪水、地震、干旱等涉及公共领域的灾害威胁,设计师该如何理解、面对和应对这种灾害威胁之下的设计需求,我们读懂了一些答案。

柳冠中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清醒的、传统的文化精神,而不是传统文化,不是帝王的东西,是我们真正中国传统的东西。而中国传统的东西是什么?是我们的观念、理想、文化、制度和能力综合而成的那个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国方案”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不能光“养眼”,也要“养心”。设计不能仅仅跟着市场、满足市场,要看到这个世界真正的“需求”,为真实设计是要我们去定义、引领、创造的需求。

宋协伟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这其中包含了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对于我们来说,全球化意味着要脚踏实地解决一些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比如清洁水源、贫困问题、气候变化、物种灭绝、自然资源的一些耗尽等等。一所好的研究型大学,应该要对这些问题担负起责任,并且应该与其他大学建立合作机制,那么找到共同兴趣的问题,以项目的形式来研究和学习。要培养学生能学习、能适应、能拥抱复杂性的能力。

为地区振兴而设计

设计的意义,是可以改变很多人命运的长期主义

尽管2020年中国将全面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但长期相对贫困仍然存在,为地区振兴而设计,从经济生产的源头解决地区的致贫问题,是终点也是起点。设计的意义不仅仅是商业价值,而是在美好商业下去创造的生态平台。

夏华

依文集团董事长、依文·中国手工坊创始人

乡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振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如何让百姓的手艺能转换成价值。我们一直致力于把民族那些最美好的元素与设计相结合,变成真正走进消费者生活的美学产品。通过深山集市,让都市读懂了大山,不仅是风景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更重要的还有如何把文化的声音、文化的影子、文化的基底变成现代的美学,让未来读懂过去。令人开心的是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仅仅是集市的参与者,他们慢慢地成为了集市迭代的创造者。

季铁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无论是老师还是年轻人,我们要思考的是百年变革后的30年,我们要做些什么?在设计这个领域,我们也要面向未来。在第一产业生态资源产业这个领域里面有什么样的设计方法吗?我们的水电、油矿、海洋、草原、军事的设计生态是什么?每一个问题都是未来十年、二十年要探讨的事情,但其实并没有多少高校真的在研究。

学校其实并没有太多资本的支持,做一个成熟的商业项目很难。但我们还是要跟科技靠近,真正地介入主战场。比如用数字化来解决与偏远地方的合作问题。让公众了解到每个地方的风采风貌。

勒鑫

中国文化IP及创新设计展联合策展人

我们绝对不能让艺术一直在美术馆里面,它一定要活到大众的生活视线之内。更多是大家能不能坐在一起分享朋友圈,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生活中的一点点小甜美。

一件艺术品好几万好几十万,老百姓是买不起的。但是如果变成他们能接受的价格,是否就是一個很好地把艺术创意融合到生活中的一个机会?我们对接中国的优质供应链,让他们把艺术家的创意通过产业工人高效地复制下来。这一过程,就是创意正在被消费品大众化的普及过程。

童慧明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

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现状是低端医疗健康耗材领域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但创新设计能力不强;高端医疗健康设备领域科技、设计与制造能力均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后疫情时代,以人为中心的健康创新设计会主导科技与产业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方式重大的范式转移,在消费、服务、医疗方面都会面对全新的调整,出现全新的机会,也会在工作、生产、管理等方面带来创新的可能。

为公众生活而设计

真实的设计,要落地

从包豪斯时代到今天,尽管“为更多人的生活诉求而设计”似乎已经成为设计界的普遍共识。但是现实却远非如此。为更多公众和群体的利益与需求而设计,为大多数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设计,设计工作者仍然任重而道远。

为持续生态而设计

不是一个人的改变,而是一群人的责任

生态战略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但生态挑战仍然是长期和持续性问题。生态不仅是关于环境的问题,更是人类社会如何持续存在与发展的问题。生态设计不仅指向环境改善与创新,更指向一切有机可持续的发展体系的设计。

赵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如何让坐轮椅的人方便地进入车厢?如何让患者进入医院后能够迅速找到相应科室?当下设计师的职责,是如何构建人造世界的意义。

在疫情前,设计师要做公共卫生及健康需求监控体系与应急储备产品与服务的设计研发;在疫情中,要做公共卫生和健康医疗空间、产品、服务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在疫情后,满足“后疫情时代”生活方式的转型与升级的产品、服务的设计研发生产。

娄永琪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可持续发展其实是牵涉到整个地球的人类如何进行几何式的行为改变。一个人的改变是没有用的,一群人的改变才有意义。这其中既要有自上而下的政府的、国际间的合作,也要有自下而上的、每个人都要做出的负责任的行为选择。

设计可以做什么?设计是中性的,可以很积极,也可以很负面。关键在于如何应用。不仅要关注底层的需求,也要设计出更高级的需求。其实我们可以把社区作为未来生活的实验室,因为社区是最贴近问题、最贴近消费,社区里面有行动者,也有生活场景。这可能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路径。

为传统延续而设计

发展和创新,是最好的传承

无疑,我们正处于传统生活与文化代际传承最危险的时刻,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传承与转化不只关系到传统文化本身,也关系到新兴文化走向。设计文化作为生活文化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设计师应该站在文化传承角度思考创新发展并付诸行动。

刘江华

十八纸创始人

从最开始因为自己搬家,想做一些便携、经济、实用的家具,所以创办了十八纸这个品牌。到后来我们探讨不同的纸、不同的工艺、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处理。现在我们做得越来越环保,也为小小的古老的纸张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未来,我们希望把小众纸艺融入大众生活。

陈彦

小象智合董事长CEO

设计在文化延续的维度上也有责任。面对东西方的文化冲突、传统与现代的种种冲突,当下最佳的选择其实是包容融合和再创造,很多东西值得在当代被发扬光大。同时,也有足够的心胸去学习西方好的东西,把它们内化融合为我们自己的。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会达成我们传统的迭代和升级。当一切能够生生不息地迭代发展和创新的时候,这才是对传承最好的回答。

猜你喜欢

民生北京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北京的河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