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带林中挂

2020-11-16陆筱南

文教资料 2020年22期
关键词:结局林黛玉

陆筱南

摘   要: 本文根据《红楼梦》前八十回人物言行举止和重点诗句,参考《刘心武解读红楼梦》《红楼梦诗词解读》等书,结合前辈红学家的猜想,推测宝黛婚姻及结局。

关键词: 林黛玉   投水   还泪   结局

宋爱玲谈人生三大遗憾时便言:“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而今《红楼》有胜迹,我辈复登临。确实红楼未完,难知结局究竟如何,只能空怀猜测,不免让人扼腕,但是所谓留白,确实给后人带来了无限猜想,让这本隔了年代的著作旧瓶装新酒,生生不息。高鹗续写的《红楼梦》中宝黛婚姻结局和黛玉身亡确实存在很多疑点,但也不乏合理之处,对此学术界众说纷纭。在此挑拣书中线索及个人对人物性格的了解,结合各种猜想比对,谈谈对几种观点的思考和个人的薄见。

一、“流水落花春去也”——黛玉投水

刘心武在《林黛玉沉湖之迷》中猜测林黛玉在对爱情的失意绝望之下在大观园的紫菱洲沉湖自尽,反驳了高鹗续作中因得知木石前盟敌不过金玉良缘,焚稿病笃断痴情[3]。我不大认同这种结局,所谓“堪怜咏絮才”,在刘心武看来,黛玉身为绛珠仙子,必将质本洁来还洁去,干干净净地离开回归仙境。就原文中几个线索提出一些薄见:首先在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私以为这句话对于人物结局的悲剧性,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如果强行理解成花魂随着中秋的满月一步步下沉,未免有些强词夺理。其次,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提到的戏曲,不可否认这些戏曲与人物命运及特点有一定的共同之处,所引用的诗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确实表达着春光易逝、红颜命薄之意。在古代诗词意象中,以花喻美人,花残寓美人香消,确实有一定的传统。但是在此看来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表明这两句诗词的引用和林黛玉沉湖自尽的结局有必然关联。再提到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此处林黛玉作得《唐多令》,其中有这样一句:“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在刘心武看来,百花洲是一个湖泊的名字,暗示着林黛玉未来将葬身水中,诸如此类的各种证据都归结为一个原因:曹雪芹善用伏笔的行文习惯。对此,私以为,大多还是个人的联想与杜撰,红楼梦善用伏笔,但也是对于几个章节中的特定诗句,并非所有的诗句都隐藏着双关意味,个人认为,也许不必推测太多。

最后谈谈潇湘妃子这个称呼。在刘心武看来,潇湘妃子涉及娥皇女英两位女子和黛玉的共同点,这两个皇妃斑竹的典故来源与林黛玉的还泪之说,确实有诸多相似之处,正如原文中所说,这个称号不过是写诗开社时候的一个戏称,把两者的命运强行绑定,暂时也没有足够的证据。

讨论完刘心武《林黛玉沉湖之谜》中的一些论证,个人觉得对比原著,还有一些原因可以证明黛玉不会选择沉湖来了解自己的生命。首先,黛玉倡导“质本洁来还洁去”,重点就在于在林黛玉看来,哪一种离开的方法最为体面?最洁净?在初次葬花之时,黛玉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塌了。”就这句话看来,明摆着表现了对水葬的不认同,接下半句,她葬花的做法及言语表达了对土葬的认可。这样的观点在第二次葬花的葬花词中也有所印证。“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直接表达了对随水而逝的否定,对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认可,照应下文“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直接明了地表达了对未来命运的担忧,个人觉得可以作为最终结局的一种猜测。

且大观园的水源[4](96-109)值得一提,从地理布局分析,大观园的水源来自于宁国府,宁国府的情况如何?可用柳湘莲一句戏语简述:“你们东府除了门口那两个石头狮子,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这般诸事黛玉不可能一无所知,以她的个性自是不屑一顾,又如何会选择这般结束自己的一生?

質本洁来还洁去,黛玉的一生不染,在我看来,自是不会这般草草收场。

二、“一声你好香消散”——原著结局

一边是红烛摇泪,笙歌酒迷醉;一边是竹影摇乱,回首故人非,一喜一丧,一成全一落空,木石前盟终不及金玉良缘,在强烈的对比中,产生了极高的艺术效果,确实是续写后四十回的巅峰所在[5](39-40)。

虽然对于黛玉的结局众说纷纭,但我认为这种结局依旧存在不少合理之处。这种结局是泪尽气急发病而亡,其中的焚稿断痴情,嘱咐殓归乡,最是那两句“我身子好歹是干净的,你让他们送我家去”和“宝玉,你好……”,把人物对爱情的落空和一身的孤洁展现得淋漓尽致,存在极大的可行性。特别是其中调包计的设计,在大喜大悲中形成强烈的对比,达到了极强的艺术效果[6](61-67)。

但是细细思索,黛玉是否应该在宝钗大婚这个时候巧合地离开,种种迹象表明,结局应该有一定共同之处,但并非如此巧合。《红楼梦》支持宿命论,人物判词是人物一生的写照,那么就首先从判词入手分析。首先仔细看看宝黛钗一生纠纷的爱情判曲《终身误》,姻差缘错,情深缘浅,到头换来判词中“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的结局,“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以宝玉之口表达出了没能和黛玉终成眷属的意难平。从中看出,心系黛玉却每天和宝钗相敬如宾的悲凉,在这个判词中,理想与现实的冲击,梦圆与梦醒的交替,在强烈的对比中十分明显地表明了木石前盟未得善终,黛玉未婚先亡的悲凉,可以初步推断,黛玉早逝,木石前盟抵不过金玉良缘的结局。

这么看来,结局有它的合理性,但定当不会这般巧合,应该留给宝玉一个梦醒梦中的虚幻落差。黛玉的结尾大概也是一种殉情,这在元春点戏的一曲《离魂》中就已经暗示黛玉离开的悲凉。

黛玉和杜丽娘都是至情之人,学术界对黛玉是杜丽娘形象的继承这一呼声很高,两者都对感情看得极重,在落空之后,自然不免香消玉殒,黛玉也该是未婚而亡,导致宝黛爱情的落空,只是没有这般戏剧化效果,落空便落空了,再没有重来的可能,大大加深了意难平的效果,悲剧意味极度上升。

三、“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寶黛爱情结局

这么看来,黛玉为情伤身,很有可能泪尽病亡,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宝黛爱情为什么落空?为什么如判词所言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大梦一场空?不免要分析宝黛爱情结局[7](60-65)。

高鹗续写《红楼梦》确实对很多人物的性格态度没有正确把握,续写红楼梦第七十九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贾母有过这般言语:“我看这孩子的病,不是我咒他,只怕难好!你们也该替他预备预备,冲一冲,或者好了,岂不是大家省心?就是怎么样,也不至临时忙乱,咱们家里这两天正有事呢。”和贾母的一贯形象产生了极大的偏差,贾母作为一家掌权人,对宝玉婚姻向有很大主导权,那么贾母对黛玉的看法,和对宝玉成婚的取向就变得极其关键。

我认为贾母对黛玉的偏爱和对金玉良缘的不认可态度还是明显的,证据如下:首先从原著中的一些言行举止来分析。初相见时,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完全就是个心疼晚辈的邻家姥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在古代外孙女是比不得亲孙女的,所以当时王熙凤要说“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孙女似的”了。诸如此类的行为确乎很多,贾母对于黛玉的疼惜绝无半点虚假,真正把黛玉当作自家孩子心疼。其次就是从续写来看,贾母亲自促成了金玉良缘,而对木石前盟极度反对,从这点来看,我认为是不合理的。这就要和她对于金玉良缘的态度作对比。其一,好些人说贾母出资二十两给宝钗过生日,可以看出贾母对宝钗的偏心,那么看看贾母给宝钗过的是什么生日——十五岁,古代女孩子十五岁及笄,如果当真有许配的意思定不会这般草率完事。其二,贾母这般精明之人怎会看不出金玉良缘的人工雕琢,木石前盟虽然不被外人所知,但金玉良缘随着薛宝钗的到来就不加掩饰地传得沸沸扬扬,不过是个道士题字,不及宝玉生来自带的玉石,哪里会值得信?贾母是个聪明人,不会被这种雕虫小技给收买了过去。其三,贾母对王夫人的看法。其实王夫人一向不喜欢黛玉有一点出于对黛玉生母的嫉妒,贾母说:“那时你母亲出闺前才是真正的大小姐教养。”虽说是四大家族,但其实细细分析薛家根基最是高攀,古代重农抑商,要不是红楼梦所在的年代有了商业的发展,薛家地位哪能上升这么快?还入了四大家族之列。但是在那个时代商业依旧是末流,就从一点可以看出。在把宝钗比杨妃的情节中,薛宝钗有些不明所以的气恼:“我可是没有个好兄弟好哥哥可以做得杨国忠的!”都知道薛宝钗刚刚来是为了同元春那般选秀的,但失败告终,差就差这出身,也是宝钗的逆鳞,最不甘心的所在。以此类推,退而求其次,出了个金玉良缘,想入贾府为夫人,贾母自然看得出,也不会支持。最后,谈及出身,有人会说,林黛玉虽然是五氏封侯的后代,但家势衰弱,贾母不会支持他们的感情,那么就谈谈贾母在不在乎这一点,贾母在乎出身是看中家养的人品,贾府不差这钱,那时不需要用最最疼爱的孙子的婚姻来换取。特别贾母在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中,对张道士提及的对宝玉婚姻的态度:一是宝玉不宜早娶;一是女方家不必富贵,从这句话看来,贾母不在乎林黛玉的寄人篱下,也明确表达了不在意金玉良缘。

既然贾母对宝黛爱情没有阻拦反有推动,就有人会说,黛玉没有理家之才,只能成为梦中情人,没法举案齐眉,没法像王熙凤那样作为少奶奶支撑起贾府。这一点明显是不成立的,首先从王熙凤的观点就可以看出来,黛玉笑闹的那句,“这不喝了他们家一点茶就开口差遣人起来”,王熙凤精明能干还要请黛玉帮忙,就可以看得出不管王熙凤对黛玉的看法如何,在才能上是完全认可的,且在生病找姑娘代劳时,亲口夸赞了三个姑娘:林黛玉、薛宝钗和贾探春,所以她是认可黛玉有理家之才的,只是寄人篱下,黛玉无法像薛宝钗她们直接表现出来罢了。并且,黛玉早就看出了贾府的内部空虚,有过感叹担忧,和宝玉说起过,可惜那呆子自然没有放在心上,只是说不会缺了咱俩个的,黛玉没有多加言语罢了。

我大胆推测了红楼梦的后续,认为贾母大概比林黛玉先行一步,导致黛玉验证了她写的那首诗“嫁与东风春不管,任尔去,忍淹流”[8](69-74),没有了支撑,一下子变得无依无靠,爱情陷入了迷茫。更加上贾府的落败,宝黛爱情终成幻影,黛玉在不平和对爱情的绝望之下泪尽病亡,红楼终成一场幻梦[9](19-22)。

前生石木河边候,今世缘来上世谋。美玉含光尤自收,远山如黛几回眸。韶华垂暮当年事,牙笏空堂一蜃楼。我寄人间长阙月,君离槛外弃多秋。为其作诗,到底意难平,以上不过一些浅薄的看法,无论如何,木石都是一场幻梦,身是红尘客,情不过梦中人。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上海市红楼梦学会.红楼梦鉴赏词典[K].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贺孝辉.高鹗续《红楼梦》与《刘心武续红楼梦》比较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6.

[4]徐建平.大观园平面布局考论[J].曹雪芹研究,2018(01).

[5]鲁文婧.《红楼梦》中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J].文学教育(上),2018(07).

[6]沈新林.《红楼梦》中林黛玉结局考论[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02).

[7]薛志霞.“细节之中有神在”:论贾母对木石姻缘和金玉姻缘的态度[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1).

[8]梁竞西.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词[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9]胡淑芳.林黛玉悲剧结局新论——《红楼梦》探佚之一[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

猜你喜欢

结局林黛玉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产程中实施自由体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研究
论《水浒传》中时迁的人物形象
第二产程中持续胎心监护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