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K.O工具人

2020-11-16湛秋杏杏

廉政瞭望 2020年19期
关键词:官场君子工具

文 湛秋 杏杏

王立峰教授认为工具人现象投射到官场,是一种不良上下级关系的表现。

“我听你做报告啊,东西呢!”近日,山东乳山党史办主任徐华伟扇打下属视频经曝光引起公愤。视频中随着徐华伟怒吼声而来的是他扇下属响亮的巴掌声。除了“徐大人的官威”引人愤怒外,被打下属唯唯诺诺的样子也引起网友感慨——妥妥一枚官场工具人诞生了!

徐华伟肆意妄为的原因无他,仗着官高一级,不把下属当人看,把下属看成随意打骂的出气工具而已。当然,说不定有的下属也乐得为领导“解气分忧”,甘当忠犬、背锅侠等。

其实,这起“打人事件”仅仅勾勒出官场工具人现象的冰山一角,工具人投射到官场,是一种不良上下级关系的表现,会对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进行反噬。

工具人是如何养成的?

在吉林大学王立峰教授看来,“工具人”和“佛系”“蚁族”等网络流行语一样,不是一种可以清晰严谨界定的概念,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应该多角度去理解。

那官场工具人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王立峰认为,从一些单位的小环境来看,不正常的上下级关系是一些公务员成为工具人的主要原因。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成为工具人,自然就有使用“这个工具”的人——个别威权化的领导,而正派的领导,是绝不会把下属当工具看待和使用的。

一些公务员透露,感觉自己是个工具人的时刻,莫过于领导只看重他某方面的用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从来不在意他的个人感受。不过,一个巴掌拍不响,他们吐槽归吐槽,大部分时候还是照样执行了。这里面的原因在王立峰看来很简单:“职位高低、权势优劣导致下属听使唤,甚至表忠心都很常见。如果拍马逢迎在一个单位没有市场,那么也不会有人主动甘为领导的工具人了。”

此外,抛开体制环境和领导因素,抱着“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这种心态在体制内工作的人,在王立峰看来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工具人。他们已经没有工作的热情,也不想有责任压身,更多时候只祈求平平安安、守住饭碗、直至“光荣”退休。对于领导的安排,永远选择机械执行,创造力在循规蹈矩的日常中逐渐消逝,一群工具人又诞生了。“这样的工具人,表面看不会干大坏事。长远看,当群体大多数都抱有这种心态时,这样的单位无疑也是没有活力的。”

没自我,到哪里都是工具人

在现实中,有些公务员自身庸懒散问题突出,能力不强业务不精,得过且过,自由散漫,长此以往在单位变成一条咸鱼。

对此,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韩建力认为,工具化的个体身上都有悲剧色彩,不仅本职工作被耽误,还会因自我成长缓慢产生认同危机。这类人在心态上放任自流,从不主动思考,干工作仅仅满足于“我在场”的表面形式。

像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小张就表示她保持乐观的哲学就是:“不去思考,就没有烦恼。”她认为,把自己变成没有感情的工具可以避免自我诘责带来的痛苦。领导安排每周写一份关于党政方针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小张却抱着“天下材料一大抄”的心态,开始东拼西凑最后使得工作变得流于形式。

在小张这里“去执行”的优先级高于“带着思考去工作”,更不会在乎工作效果怎么样。

“不做工具人,就把自己当人看。”韩建力认为,没有自我的人,走到哪里都是工具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就是对自己有认同感,对你所从事的事业有认同感,对你周遭的事有认同感,这样你才会去洞察、去思考,这才是摆脱工具属性的第一步。

大格局,避免交易思维

在豆瓣上有一个“工具人康复中心”小组,有一则帖子谈到:当工具有诸多好处,比如避免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偶尔获得一些小恩小惠,塑造吃苦耐劳的形象便于升迁,等等。如果成为工具人没有这些便利,谁会去做这些事呢?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交易思维,做任何事情都在考量利益。当你凡事要求回报,想着好处时,别人自然拿住了你的软肋,利用你的欲望把你反噬为工具。

北京某机关公务员陆明向记者透露,他们单位有个同事名校毕业,水平挺高,但以前从来不加班,下班跟脚底抹油一样,溜得飞快,工作8小时之外基本处于失联状态。近来听闻单位又有外出交流的机会,按照以往科室惯例若有交流的履历,以后晋升也是敲门砖。因此,他变得异常活跃,有加班或应酬,变得随叫随到。

陆明说,领导早把这个同事的心思看穿了,趁着他想上升的劲头,把平时难安排的私事也统统一股脑丢给他了。

事实上,像陆明这个同事一样本来有一些能力,但格局太小的人恰恰被交易思维套牢了。干工作不是一锤子买卖,没有哪个正常的单位存在“有功劳我来,没好处躲开”的这种干事导向。王立峰说,用相互协作的大格局替代以物易物的交易思维,才能不落工具人的窠臼。

君子不器,君子通才

对于该如何“K.O工具人”,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已经给出了另一套解决方案:君子不器,君子通才。他警醒人们不要像器具一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要多学习,成为通才,才不至于沦为工具。

今年刚从某985高校博士毕业的严双就告诉记者,不能因为不是学生身份了就不再系统性学习了。她强调工作中更应该时刻更新知识体系,这样上手快的同时,还不会因为存在感低而自暴自弃、混吃等死。

她谈到她拿到某211高校的offer后,还没正式入校授课,学院就安排一项重要学术书籍编撰任务给她,并且还与她硕博期间研究方向有差异。

“编撰的内容风格如何?受众是谁?”严双带着这样的疑问请教了一些前辈。“图省事,看一下最近几年编撰的,往里套就行了。”“也不要想着有独特的风格,不出错就行。”几番询问下来,严双得到很多类似的回答,可她不想还没开始传道授业解惑,自己就变得流程化了。两个月的时间,严双不是泡在图书馆就是线上与学生沟通,在学生的倾诉中,她也更确定自己要编撰一本什么样的书出来。

如今,严双作为主力编撰的这本学术书籍初稿已出,在送审后“令人眼前一亮”是最多评语。“如果我当初就按照以前的模板,自己不去补专业知识,这样的编撰在流程化的同时也失去了意义。”

试想,假如真正做到如孔子言下的君子一般,时时刻刻去调动自主意识,不停止学习和探索自我,又怎会轻易沦为工具人呢?

猜你喜欢

官场君子工具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君子无所争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有君子之道四焉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