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GIS 在国内外旅游空间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2020-11-14李会琴郭亭宏谢雪莲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空间旅游分析

李会琴,郭亭宏,谢雪莲

(中国地质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输入、管理、编辑、查询、分析、模拟和现实,采用空间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信息,从而为地理研究和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1]。1963年,加拿大专家Tomlison RF 提出“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并与1971年建立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率先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从而掀起GIS 应用研究的高潮[2]。随着GIS 在社会需求与应用的日趋广泛,GIS 从一门专业技术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在智慧旅游信息化时代,旅游业的发展须借助GIS 在处理海量空间地理数据上的优势,发挥其在智慧景区建设、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中的优势。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与梳理,笔者发现美国学者Berry 于1991年对美国原始海岛的旅游规划研究是GIS 在旅游业中的最早应用[3]。而我国GIS 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迄今也取得了显著成果[4],GIS 在旅游资源空间分布[5]、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分析[6]、旅游规划制图[7]、旅游线路制定[8]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功效。目前学者们对GIS 应用于选址[9]、城市绿化[10]、国内旅游业发展[11]等方面做过综述,而对GIS 在旅游空间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综述尚不多见。旅游空间分析是GIS发挥决策功能的重要部分,也是智慧旅游不可或缺的基础。本文着重分析2000年至2019年以来,国内GIS技术在旅游资源空间分析、旅游交通网络及景区可达性、区域旅游空间分析和国外GIS 技术在旅游者行为空间分析、生态适宜性空间分析、旅游目的地空间分析等多个方面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并对GIS 空间分析技术进行展望,以期更好地推动GIS 在旅游业中更广泛应用,发挥其技术优势与管理优势。

1 文献统计分析

本文主要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为检索平台,以检索到的期刊文章为分析对象,进一步探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旅游空间中的应用研究。在相应数据库选择时,按照“主题”键入“GIS”、“旅游空间分析”等词进行检索,将时间段界定为2000~2019,在不同检索项下整理出了GIS 技术在旅游空间分析中的应用情况。通过整理,剔除报纸、硕博论文等无关文章,最终共获取780 篇文献,其中中文599 篇,英文181 篇(见图1)。通过对标题、摘要、关键词等信息进行筛选后共得到文献121 篇,含中文86 篇,英文35 篇(见表1,表2)。从趋势上来看,国内外发展趋势都呈现出递增趋势,且国内增长速度高于国外增长速度。对筛选后的121 篇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从文献数量和研究方法来看,GIS 在旅游空间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研究重点来看,国内外应用研究各有侧重点,国内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空间分析、旅游交通网络空间分析、旅游景区景点空间分析、区域旅游空间分析,其中区域旅游空间分析主要是指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分析、区域旅游空间关联分析等。国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态适宜性空间分析、旅游目的地空间分析、旅游者空间行为分析等。

图1 GIS 在国内外旅游空间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献检索统计(2000~2019)

表1 GIS 在国内旅游空间分析中的应用与研究文献数量(筛选后)单位:篇

表2 GIS 在国外旅游空间分析中的应用与研究文献数量(筛选后)单位:篇

2 国内研究进展

2.1 旅游资源空间分析

GIS 在旅游资源空间分析中主要用来探索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将GIS 应用于旅游空间布局,为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准确、可行的方法。从研究内容来看,苗红等[12]发现西北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资源有“六簇一带”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相对分散的特点;林巧莺[13]得出泉州市宗教旅游空间聚集性较强的结论;杨霞等[14]发现广西省不同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密度以“崇左—南宁—来宾—桂林”为割线,以北为资源热点区,以南为冷点区;樊昊等[15]发现我国石窟旅游资源有集中程度高、区域间的离散度高、省际间不平衡指数高、呈线性和辐射性分布等特征。

从研究方法上看,吴必虎等[16]利用GIS 最邻近指数分析得出我国世界遗产地呈凝聚型分布;吴亚娜等[17]利用最近邻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均衡比系数等技术发现海南省旅游发展吸引力较大的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呈集群分布模式;陈勤昌等[18]利用全局自相关分析与核密度分析揭示了中部六省12 项旅游资源为正空间自相关,分布态势呈显著“高—低”集聚的特征;董燕娜[19]利用地理联系率、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发现浙江省旅游资源受自然、文化、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呈整体分散、局部聚集的特征。总体来说,GIS 对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方法较为成熟。

2.2 旅游交通网络空间分析

GIS 在旅游交通网络空间分析应用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交通网络结构的特点、旅游交通网络结构与旅游流、景区通达度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及优化对策、旅游交通与旅游经济的关联性分析、旅游交通空间结构优化、旅游交通的变化对客源空间结构造成的影响等。在研究方法上,利用网络分析,张兴平等[20]针对杭州市西山路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提出了对一般交通与旅游交通进行分流的优化对策;将最邻近指数与旅游需求引力模型结合,戴学军等[21]得出不同时间段对旅游交通变化驱动下,惠州市龙门县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扩展方向基本与交通变化路径一致的结论;利用拓扑和度量的空间分析方法,王恒等[22]发现大连市旅游交通网络有回路性较好、连通性不高、但连通度较高的特征;利用网络空间分析、引力模型、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方法,陈刚等[23]得出湖北省旅游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量相关性明显,其组合状况在空间上呈渐进式阶梯状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来说,GIS 在旅游交通网络空间分析中,研究内容较为全面,研究旅游交通网络空间的方法虽比研究旅游资源空间分析的方法少,但均比较成熟。

2.3 旅游景区景点空间分析

运用GIS 分析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是GIS 空间分析的又一重要内容。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有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规律、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24]、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等内容。从研究方法上看,朱殊慧等[25]利用核密度分析、热点分析、最邻近指数得出贵州省A 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模式表现为由点状到带状再到点状;潘竟虎等[26]利用样方分析、最近邻距离指数、基尼系数、分布均匀度和热点分析发现,中国A 级景点呈凝聚分布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均衡度低;辛龙等[27]利用最邻近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基尼系数、地理集中指数得出新疆水体旅游景区有空间正相关性,在空间上呈高—高、低—低和低—高三大集群分布的特征。总的来说,GIS 对旅游景区景点的空间分析主要集中在旅游景区景点的空间分布和优化上,对A 级旅游景区的研究较多,研究方法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相似。

2.4 区域旅游空间分析

GIS 对区域旅游空间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分析、区域旅游城市空间关联分析与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分布等方面。在区域旅游城市关联度分析中,杨仲元[28]将GIS 空间自相关分析、网络分析与威尔逊模型结合,发现对旅游空间关联影响最大的指标是城市旅游供给量;张广海等[29]利用地理联系率、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不平衡指数研究254 处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发现示范县的分布都具有典型的空间集聚特点,且城镇人口数量是其空间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黄连云等[30]利用标准椭圆差、资源密度图和最邻近指数得出成都市旅游资源在整体上呈随机分布,客源市场集中程度和旅游的季节性强度较高。

对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主要是将GIS技术与面板数据、ESDA 分析结合展开研究。利用GIS技术与ESDA 分析,王昱力等[31]找出2001~2009年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彭睿娟等[32]发现2003~2014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显著,且呈“伞”型结构分布;利用面板数据与GIS 技术,吴媛媛等[33]揭示了中国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张博等[34]发现我国旅游经济的核心差异线以“江浙沪—成渝以西”走向,中低差异线以“北、上、广”三线走向的规律。

在区域旅游产业分布的研究方面,将GIS 空间分析功能与区位熵理论、产业集聚竞争态模型相结合,江瞳等[35]得出新疆旅游产业集群区已形成,且存在明显的竞争差距的结论;利用最邻近指数从旅游六要素出发,杜志强等[36]得出常州市旅游产业呈集聚型分布和各旅游产业之间空间关联程度较高的结论。总体来说,GIS 对区域旅游城市关联度与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和区域旅游产业分布的研究成果丰富,研究方法具有针对性。

3 国外研究重点

3.1 旅游地生态适宜性空间分析

近年来随着环境生态的保护逐渐得到重视,GIS在旅游地生态适宜性空间分析中也得到广泛应用。从研究内容来看,GIS 在国外旅游地生态适宜性空间分析的研究内容主要有旅游地生态脆弱性评估、旅游地生态脆弱区域的划定、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国家公园与保护区生态适宜性研究等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利用IDM 和GIS 空间分析,Habib Alipour[37]提出将旅游气候风险评估、TCI 的时空分析和气候保险作为解决季节性问题的适应性策略;利用GIS 空间分析与德尔菲法,Pan X 等[38]在山区开发了健康旅游空间适宜性评价系统;利用GIS 缓冲区、空间分析和RS,Xue yu 等[39]对北大港国家公园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估,发现旅游发达区的生态脆弱性最高。

总的来说,GIS 对国外旅游地生态适宜性空间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沿海生态环境、国家公园、保护区,对高寒区与干旱区未涉及,研究方法多为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与其他分析方法相结合,研究趋势大好。

3.2 旅游目的地空间分析

从研究内容来看,GIS 对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析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将GIS 与多媒体相融合,确定旅游城市主要景点的潜力;二是探索旅游活动与其他产业活动的发展模式;三是研究旅游景区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四是研究景观分布变化特征。从研究方法来看,Juan Carlos García-Palomares 等[40]利用GIS空间统计分析和Panoramio 上的地理标记,对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拍摄的照片进行区分,分析欧洲八个主要城市的主要旅游景点的潜力;Hui tao 等[41]利用GIS 空间叠加分析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关系建立了旅游城镇空间评价模型——旅游区域化机会谱(tsos),发现麻城旅游产业空间以山冲村为核心,呈局部区域集聚格局,而沿麻阳溪河呈模糊边缘延伸;Gyehee Lee 等[42]利用GIS 全局自相关分析和社会网络研究2015年FIT数据,确定了韩国首尔旅游胜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并根据停留时间的长短发现中心人员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层次化的。总的来说,GIS 在旅游目的地空间分析研究角度多,研究成果丰富。

3.3 旅游者空间行为分析

从研究内容来看,GIS 对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分析主要体现在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旅游者空间行为预测模型和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对旅游目的地产品的打造等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运用GIS 空间分析,J.j. zhang 等[43]得出香港“时尚与美容”和“超市与便利店”等相关的企业对中国跨境一日游客抗拒程度强;Hee Jeong Yun 等[44]基于桑丘尼奥冰雪节乡村节日发现大多数节日游客沿着相同的路径访问入口和中心空间、只有少数游客访问商业区;Kevin K. F. Wong[45]则发现我国城市入境旅游流和国内入境旅游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非常稳定的集群分布,还提出了热点地区资源优先配置和热点地区溢出效应利用等问题。而利用GIS 各向异性成本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法,Frieke van Coillie[46]提出了预测旅游者的空间使用模式:公园可获得性/ 度量,表示这对越野旅游非常适用;利用GIS 进行图像处理和西弗吉尼亚州游憩机会谱(ros)的绘制,Ishwar dhami 等[47]发现游客的旅游支出行为与城市居民的阶层有显著的相关性。

4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通过整理分析这二十年来国内外GIS 技术在旅游空间分析中应用的相关文献发现,首先在研究内容上,国外更多侧重于GIS 在生态旅游、旅游者空间行为和旅游目的地空间研究,而国内更多侧重于GIS 在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交通网络及景区可达性、以及大尺度的区域研究等方面;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可以看出国外学者更偏向于在GIS 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加上开发管理与决策方面的分析方法,但国内学者更多是将GIS 各项技术与旅游资源、景区景点相结合进行研究,近年来更多是与其他技术如RS、GPS 等融合发展进行研究;最后可以看出,国内外的研究侧重点虽不同,但研究范围都很宽广,研究成果都很丰硕,从不同方面阐述了GIS 在旅游空间分析中的作用。

4.2 展望

随着5G 技术的推广,未来5G+大数据+ GIS 的模式将深入开发智慧旅游系统,5G+短视频将成为智慧营销的主要手段,5G 与AI 的结合使虚拟技术在旅游中的运用普遍化,既增强了旅游的科技感,又带来新的体验经济。另外GIS 空间分析与短视频相结合将会成为研究旅游者时空行为特征的新手段,5G+AI+GIS 对各类旅游灾害预警的研究也能大幅度增强旅游企业与政府部门的信息决策能力。

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未来GIS 发展与运用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GIS 对贫困户区域特征、扶贫绩效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估,建立长效返贫预警机制;二是将GIS 运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区域产业振兴、乡村旅游用地的适宜性、乡村旅游土地空间的合理规划、土地整理的研究将会逐渐增多;三是GIS对国家重点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的研究会得到重视。

猜你喜欢

空间旅游分析
空间是什么?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创享空间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旅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