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彩塑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11-14潘尤龙

天工 2020年5期
关键词:泥人张彩塑表现形式

文 潘尤龙

一、福建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状况

厦门是福建出口的重要港口城市,中国改革开放四大特区之一,厦门的工艺美术产品在文化产业中特色鲜明,最具代表性的有厦门彩塑、漆线雕、珠绣等。

厦门彩塑,样式新颖,种类繁多,其洗练、概括和独特的造型,以及鲜明、清爽、雅致的色彩表现手法,在工艺美术的浩浩大军中脱颖而出,并日益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喜爱。

由于彩塑艺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各地彩塑表现的风格千差万别,但均建立在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如秦、汉时期的陶俑,隋唐时期的“唐三彩”彩塑等。

20世纪70年代,享有盛誉的厦门彩塑在继承漳州彩塑艺术家洪扁闽南彩塑的主要特色的基础上,开创了厦门彩塑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新风貌。天津泥人张第四代传承人、中国著名雕塑家张錩教授以富有时代感的新颖彩塑艺术造型,为厦门彩塑拓宽了眼界,形成了以厦门黄亚细、庄安仁、蔡福祥为代表的彩塑风格。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厦门彩塑传统技艺在总结和继承前人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形成了独具厦门特色且富有鲜明时代彩塑风貌的新面目,在福建乃至中国的彩塑大军中独树一帜,备受人们喜爱。

二、厦门彩塑与其他地域彩塑

(一)厦门彩塑

厦门彩塑在20世纪70年代曾取得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彩塑艺术家,成功之处在于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厦门彩塑从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等中国彩塑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吸收并采纳了各自的造型优点,改善了其中的不足,考虑到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同时在材料上、工艺制作上把握创作构图所需要的相关元素,既要满足彩塑生产工艺的要求,又注重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注重在设计、材料运用等方面的结合,综合运用海外市场的特点,实现了艺术品、市场的双赢。

《银球传友谊》 黄亚细/作

在厦门彩塑艺术作品中,不难看到一种典型的闽南技艺,以及结合当时重要的时代事件进行主题式创作的时代特点。例如,黄亚细彩塑作品《银球传友谊》,作品以乒乓球运动为创作背景,以中国与其他几国的运动员互相切磋交流球技为题材,充分表达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历史上伟大的成就。当观众看到这件凝固时光的艺术作品时,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心灵与作品对话的感觉,勾起人们对那段历史岁月的美好回忆。

从作品表现形式而言,在色彩运用上,创作者用不同肤色体现不同国籍,并用红、黄、蓝三原色与中国长板凳家具相结合的文化元素,表现了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以主人翁的精神,聚焦小小“银球”,传递国际友谊的精彩瞬间。在造型上,可以看到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正在讲解发球、横拍与竖拍运用的经验,其他国家的运动员非常专注听讲,认真学习、相互交流。这件彩塑的意境深沉而细腻,体现了运动员的青春活力,设计造型简约简洁,有效解决了工艺难度和造型问题。该件作品曾经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并载入了福建省工艺美术界的历史。

在技艺表现形式上,厦门彩塑在创作中吸纳了民族民间传统技法,同时在题材表现上进行了创新。改变过去的十二生肖和布老虎一黑一红强烈的装饰色彩和手段,采用野生动物这一没有民族、没有国界的艺术表现内容。例如,厦门彩塑家庄安仁创作的《斑马》这一彩塑作品,其以可爱而生动的非洲斑马为创作主题,在工艺上采用简约的手法,模具采用对开二片模具,从便着色,适当地在嘴部和眼部的局部区域点缀性地划上几划,作品生动而明快可爱,在满足工艺制作的基础上,寥寥数笔就能把斑马的动人形象表达得完整而生动感人。

青菜、蔬菜、生菜是苏南地区的四季栽培蔬菜,在苏南气候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对其构成了高温和高湿胁迫,所以青菜、菠 菜、生菜在夏季生产中往往表现生长缓慢,死苗率高,病虫害严重,叶片易变黄、腐烂等[1],因此夏季栽培中筛选耐高温高湿的品种成为青菜新品种选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鉴于此,笔者选取3个品系(生菜、菠菜、青菜)15份不同蔬菜材料,在不同温度和湿度下对其分别进行高温高湿处理,筛选适宜苏南夏季气候特征的蔬菜品种,旨在降低高温高湿胁迫对蔬菜产量的影响。

在材料运用上,厦门彩塑以随处可见的稻田泥土为创作、制作的初始原料,采用水性水粉色为装饰颜料,符合时代的发展并适应环境的影响条件,同时也能满足创作生产的技术要求。例如,厦门彩塑艺术家黄亚细所创作的《惠安姑娘》,作品以塑造文静的惠安少女坐在礁石上学习为创作背景,运用闽南的礁石、海、惠安女,通过现实生活的惠安女形象,来表达惠安女青年的青春活力之美,给观众以美好的遐想。

只有在继承前人艺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能不断发展。例如,黄亚细的作品《回娘家》,不拘泥于传统形式,积极把握彩塑造型设计,适应新时期的审美要求,在原先的造型形式上进行装饰处理,避免了一些民间工匠的习惯审美,在造型上往往能使人眼前一亮。在色彩处理上,厦门彩塑一改以往多用单纯色调的做法,较多地采用复色配合,在色彩着色表现中,别开生面地形成了厦门彩塑的独特风格。同时,这些厦门彩塑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表现形式与内容、捕捉生活情趣等方面也下足了功夫。观者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人物淳朴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意趣和地域精神风貌。

这,就是厦门彩塑独具特色和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内涵所在。

(二)泥人张彩塑的传承与发展

从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传承的谱系以及发展的脉络上来看,通过三代人对彩塑艺术的不断探索,作品保存了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特色。“泥人张”在第三代技艺传承中承载了很多民间审美情趣,在创作主题上既具有时代的特征,又有着人物肖像绘画的技艺借鉴。人物表现取自民间生活、地方风俗和传统历史故事,表现手法写意传神,造型严谨,充分体现出扎实深厚的功底。

《斑马》 庄安仁/作

《惠安姑娘》 黄亚细/作

《回娘家》 黄亚细/作

而第四代“泥人张”杰出代表性人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原主任张錩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学院派的艺术特点融入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创作当中,使之在传承中有了很好的发展。张錩先生在继承“泥人张”祖传技艺绝学的基础上,通过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结合当代装饰艺术的形式特点,进而形成了独具装饰艺术特色的作品风貌。

第五代“泥人张”传承人张宏艺,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后赴日本留学。2007年毕业于日本国立东京艺术大学设计系,获硕士学位。她在继承“泥人张”第四代传承人张錩先生的基础上,在日本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吸收了海外的审美方式和新颖的艺术语言,在表现形式上坚持传承的装饰和抽象的概念并举的创作手法,在造型上形成了单纯简约、色彩明快的装饰风格。

作为彩塑世家,从“泥人张”第三代民间艺术家开始,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彩塑艺术界,就有很大的影响力。师古而不泥古,第四代“泥人张”传承人张錩在继承了“泥人张”彩塑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又吸收国内外其他艺术之长,运用夸张简约的手法,使创作造型与色彩和谐而统一。从彩塑的发展角度上看,这就是继承与发展。到了第五代传承人张宏艺身上,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这一代代传承人的发展轨迹和变化。张宏艺彩塑有着中国传统浑厚的根基,同时又在海外学习与交流中巧妙地吸收西方美学思想。

三、彩塑传承表现形式发展与创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厦门彩塑行业的发展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逐渐被个体经济经营所取代,企业技术人才向若干经济效益高的行业流失流动,海外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造型不断地涌入,就业形势很难适应环境发展。因此大部分从事彩塑造型与彩绘技术的工人离开彩塑行业,转到其他收入高的行业,造成厦门彩塑产业人才流失,逐渐走下坡路。

这一时期,厦门漆线雕结合客户订单需求,在原来的泥塑庙宇神像、菩萨装饰的基础上,开展了产品胚体材料的创新转变以适应市场需求。漆线雕传承人蔡水况与高校设计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漆线雕艺术表现形式上下功夫并建立创新团队,形成了产品市场经济效益双丰收。

老艺人授课

漆线雕与厦门彩塑,同属于厦门工艺美术厂的产品项目。为什么其中一项发展很好,而另一项发展不好?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漆线雕与厦门彩塑同属于厦门工艺美术厂。厦门漆线雕代表人物、出身工艺世家的蔡水况先生,他自幼随父亲蔡文沛学习漆线雕技艺,而后又到厦门工艺美术学校学习,传统工艺有传承,又有院校学习的经历,从而奠定了坚实的造型艺术基础。

他在市场和经济发展中,始终从专业角度出发,静下心来从事漆线雕的创新工作,同时也有自己的远景目标规划,让子女也从事漆线雕的技艺传承工作,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形成了梯队,并邀请了一批美术院校教师共同参与设计创新。

厦门漆线雕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因此厦门漆线雕工艺在继承传统漆线雕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推动和发展。厦门漆线雕在厦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不失为一项值得去肯定的成功案例。

同样,我们从“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发展的脉络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总结“泥人张”艺术传承中的成功和特点,可以发现他们的家学渊源在传统技艺和文化学习中均有名师指点,有艺术院校学习基础,又有高校学术背景支撑,深谙装饰艺术的精髓,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从不故步自封,以兼容并蓄的姿态,传承与发展彩塑艺术。这种艺术追求方式有助于传承人巧妙地吸收中外雕塑名师精华,使“泥人张”传承人呈现出“善于吸取中外艺术的精华,独创具备自己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在艺术造型上千锤百炼,在文化审美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泥人张”彩塑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厦门彩塑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现实意义的参考和借鉴。

现在看来,厦门彩塑在发展中所呈现的“形式多样化特点”很可能是由于“创作集体化”所导致的。然而,由于创作基本以市场需求、消费群体导向为主,而缺少像“泥人张”和“蔡氏漆线雕”这样的融汇学院与民间创作能力的传承发展体系,使得厦门彩塑发展后继疲乏,有待振兴。如何在传承中进行发展的研究,如何在传统技艺和新材料、新工艺方面进行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值得人们去思考、探索创新。

目前,在厦门中小学美术实践课的教学中,运用彩塑的低成本、富于情趣、互动性强和便于扩展教育等特点,将这一传统工艺在新一代青少年的教育与学习中进行拓展与传承,有利于传统彩塑艺术的弘扬与探索研究,为未来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能。如何使厦门彩塑这一古老传统工艺能在当下生活中得到活态传承,其对于厦门彩塑的传承发展,无疑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只有发展才能壮大,厦门彩塑应该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与方向。

《草原之春》 张錩/作

《出世》(泥人张前辈作品)

四、结论

厦门彩塑,经历过传承、发展、繁荣的过程,同时也面临着市场渐渐消亡的困境。厦门彩塑重新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作品是否符合当代人们对审美和生活的需求。通过对泥人张与厦门漆线雕传统工艺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可以清晰地感到传承中人才的培养梯队建设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应符合时代审美趋势,通过与不同区域传承较好的传统彩塑进行比较性的研究,旨在让厦门彩塑艺术能够与时俱进,重新确立新的定位和思考。厦门彩塑应当从市场消费的群体需求角度出发,追随当代审美的导向,在艺术表现形式与内容上紧跟时代的审美特点,结合厦门旅游文化市场的需求,扬长避短,在人才培养中从小抓起,将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美育课程的教育与学习中进行拓展,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进行活态的传承与创新,从而让厦门彩塑这一传统工艺之花绽放得更加美丽。

猜你喜欢

泥人张彩塑表现形式
幼儿园教学中“小学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初探
石材产品设计中几种错误的表现形式
泥彩塑:天地之美
试论藏族题材油画抽象美的表现形式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表现形式研究
孩子不是“泥”,家长也不是“泥人张”
“泥人张”:官司与传奇
泥人张
遥远的永恒——赵杰的彩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