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国产儿童电影观影现状研究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24期
关键词:想象力儿童家长

关于什么是儿童电影,电影理论家和各种专著文献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一个定义。美国出版的《电影术语词汇》一书对儿童电影是这样解读的:“专门为吸引儿童、以及供儿童娱乐的,内容及处理手法是为吸引儿童的‘故事片’,其核心是指以儿童群体为目标受众而进行的电影娱乐创作,即‘为儿童观众娱乐观看而拍摄的电影’。”从西方对儿童电影的定义来看,它们并不要求电影带有教育意义。1986年,由我国电影理论家许南明所著的《电影艺术词典》中对“儿童片”做出了如下定义:为少年儿童拍摄的故事片,即从培育儿童的需要出发,从儿童自身的精神需要出发拍摄的、符合他们欣赏特点和理解能力的影片。在这个词条之下还有一个对“童话片”的定义:以儿童故事为题材的故事片。通过幻想创造的情景和形象来曲折地反映生活,娱乐儿童,并给儿童以启发和教育。可以说词典对儿童电影的定义比较细致具体,增加了对儿童电影教育方面的要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显然儿童片的范畴已经远超过词典所定义的,电影内涵相比20年前也变得更加丰富。

通过吸收电影界关于儿童电影范围的归置和心理学上对儿童概念所下的定义,笔者认为,儿童电影应当是面向4-17岁儿童的,创作上必须认识到儿童的主体地位;发行上要遵循市场规律,符合儿童心理认知,儿童叙述、儿童视角,能够对儿童成长具有启发性的电影。

儿童观影的影响因素

儿童的求知欲。无论从人的认知还是心理发展历程来说,孩童时期是人类好奇心和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儿童因为刚刚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有了自己的认知思维,迫切地想用自己的眼睛去找到自己和世界的区别,当遇到他们的思维无法解释的事情时,这种困扰会促使他们去再次探寻世界。在他们眼中,家长是无所不知的,所以当他们将问题诉诸家长的时候,渴望得到一个答案。然而,大部分家长在社会上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需要应对太多的问题,因此当孩子提出一些天真的问题时不予重视,这对于儿童的好奇心而言是一种间接的扼杀,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是促使儿童走进电影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儿童的想象力。当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个体,从社会的“镜子”中看到自己时,他们就会产生思考,小小的脑袋里充满了疑问,当得不到答案时儿童的想象力便开始发挥作用。当他们看到天空是蓝色时,他们会想象天上住着一群人,是他们把天空染成了蓝色。当然这仅仅是举一个例子,充满想象力和富有创意的、夸张的角色造型会极大的吸引儿童观看电影,比如美国导演布拉德·伯德执导的《钢铁巨人》通过富有想象力的镜头讲述孩子们和一个爱吃金属的钢铁巨人的故事,故事脉络并不复杂,但是因为充满了想象力,充分激发起了孩子们观影的欲望。因此说对于儿童电影,天马行空的想象才是他们的最爱,才符合他们这个成长阶段。

儿童的模仿欲。喜欢模仿是儿童心智发展过程中突出的特点,孩子会自觉或者不自觉模仿别人的语言、动作和行为。儿童正处于认识外界、接触自然的初级阶段,儿童的模仿类型主要是行为模仿和角色模仿。在角色模仿里,儿童将自己代入,这种模仿是一个探索未知和确认自己的双重活动,乐在其中的同时完成自己人生的独特体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艺术的起源之一就是模仿,模仿这种源于人类遗传中的强大基因,在促进艺术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着儿童的不断成长。儿童在观看一部电影后,或许会模仿其中的角色,同时这种模仿带来的成长感,会促使他不断地观看电影,不断地进行模仿。

儿童安全感的需要。所谓安全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安全感可以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也可以是自己给自己的一种积极心理暗示,马克思对人的定义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孩子的世界里安全感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是这个阶段的人比任何年龄段都需要安全感。对于他们而言,友谊、亲情、学校、家庭是给他们提供安全感的几个主要来源,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家长在平时根本没有时间陪孩子互动游戏,但是去电影院往往都是全家都去,孩子们愿意跟父母一起看,他们需要这种氛围。同时,跟同学去也是获得安全感的一种途径,跟同学一起享受群体带来的安全感,儿童对于安全感的需要是要远远高于成年人的。

国产儿童电影存在的问题

内容缺乏想象力。从《疯狂原始人》到《冰雪奇缘》再到刚上映的《变形金刚》第五部,好莱坞正将它的“幻想乌托邦”搬到世界舞台上来。儿童是什么?是充满想象的矛盾综合体,儿童充满幻想,喜欢新奇的东西,电影的本性就是一个造梦机器。相比于欧美电影,国产儿童电影对影片的想象力不重视、不注重儿童视角的第一性,基本都是在按照成人的想象来拍。从类型上来说,科幻片是集中展示儿童电影想象力一个火山口,支撑一部科幻片离不开极富想象力的大场面,在这一点上,国产儿童电影就逊色不少。比如2014年春节档上映的《熊出没之夺宝奇兵》,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成龙拍摄的动作片,只不过增加了当下冒险片的一些动作成分,用特效加成,通过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且剧中的道具、人物、布景等都是儿童经常见到的东西,甚至动画做得比实景拍摄还要逼真。这种逼真反而对儿童的想象力毫无启发作用,该电影通过动作的搞笑性和主角的滑稽表演试图博取观众一笑,但这简单的笑声背后却是想象力的贫瘠。

优秀专业人才的缺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电影的视觉化、技术化越来越明显,在调查中近三成受访者喜欢3D影片,立体化、真实化、注重互动性可以说是现在电影发展的一个趋势。相比于国外动辄上百人的制作团队,就拿斩获10亿美元票房的《疯狂动物城》来说,仅制作团队就有600人,投入了1.65亿美元,这还不算外包部分,历经两年才制作出来。我国儿童电影的制作团队就显得有点单薄,制作投入上也比较少,当前观众评价最高的《大鱼海棠》在投入上也只有三千万元人民币,在对一些先进电影技术的运用上我们现在缺乏创新,大多是模仿国外的一些技术,效果也难说满意。儿童电影市场的不景气很难吸引到专业的制作人才投入其中,拍摄儿童电影的导演大多是刚毕业或者刚进入这个领域的新手,可以说人才的缺失已成为我国儿童电影发展的一个障碍。

推广宣传不足。现在电影推广越来越重视前期宣传,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对现在的电影来说却恰恰相反。我国每年拍摄900多部电影,再加上引入外来影片,一部电影的档期真没有多少。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在她的《光影之隙》写道:这是很可怕的,电影制作出来却没有人欣赏,这同马路边的一块石头有什么区别?

前几年大获成功的儿童真人电影《爸爸去哪儿》,在做好内容的同时非常重视后期的推广宣传。首先,利用《爸爸去哪儿》同名栏目的热度,充分利用微博互动,加强同粉丝的联系;湖南卫视旗下的呼啦、芒果TV、金鹰卫视不遗余力的广告宣传;其次,借湖南卫视举办的中秋晚会、跨年演唱会、小年夜晚会等让主演走到台前,增加曝光率。这些宣传使该电影未放映就得到了足够的关注度,很多家庭都被宣传所吸引,到了放映的时候,大手拉小手,全家走进了电影院。

我国儿童电影未来发展建议

视频网站加快更新,根据电影艺术性推荐影片。纵观国内的一些主流视频网站,包括腾讯、优酷、爱奇艺等,他们对儿童电影的关注少之又少,上架的电影更新速度比较慢,网站推荐的影片质量参差不齐,而且推荐的高分影片几乎都是上世纪拍摄的具有强烈教育意义的影片,具有时代特殊性。笔者在百度的首页搜索儿童电影,打开其中一个网页,点击大陆全部儿童片,显示共有1408部儿童片,再选择用户好评。首页推荐共有八部电影,分别是《孙子从美国来》《小兵张嘎》《白蛇传》《闪闪的红星》《天堂的回信》《魁拔》《小胖妞》《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这八部没有一部是最近上映的,搜索视频网站优酷、腾讯和爱奇艺出现也是这样的情况。这样的高评分会让家长选择让儿童去观看,但是儿童的兴趣却不大,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教育作用。视频网站作为儿童观影的一个重要渠道,应该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建立儿童审片、推荐团队,及时更新国内优秀儿童影片,树立儿童电影公益性思想,对儿童电影开放更多的权限,而不是依靠会员制度,阻碍优秀影片的传播,真正从网络上形成正确的观影引导。

丰富电影题材。近些年,我国的儿童电影产量一年比一年高,但是从种类上看,创作视野非常狭窄,题材种类不多,主题单一。我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相比美国儿童电影多以动物或者变形人为主的故事,我们可以挖掘带有本民族符合的人物来展开故事。《博物馆奇妙夜》这样一部并无买点的影片在北美市场拿下了该电影档期票房第二名的成绩,究其原因,这部电影融合了历史、军事、人物等,契合了小学生课本上学的东西,孩子们很惊喜看见书本上的东西活起来。好莱坞借我国传统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拍摄的《花木兰》在中国取得极高的票房成绩。这足以说明我国历史文化的活力。从业者应充分挖掘自身优良文化基因,融合国外先进思想,努力拍出能叫得响的影片。

拓展发行渠道。据统计,目前中国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人口有3亿多。其中城市儿童消费在家庭总支出中的比例已超过33%,占人口的比重约20%左右;6岁以下儿童的消费市场将达到5000亿元左右的规模。与此不相称的是,我国的儿童电影真正进入儿童世界的少之又少。“儿童电影难以进院线,观众有观影需求却看不到好电影,供需错位。”如何让优秀的电影与儿童观众见面,也成为儿童电影节的重要工作之一。让电影与儿童对接,最主要是拓宽渠道,采取多种发行方式,除了传统的院线之外,不妨抓住网络这样一个渠道,将电影上传到网络,让更多的儿童接触到电影。从调查的数据中不难看出,当前通过网络观看电影的确是一种规模最大的方式。

推广宣传时对注意“第三人”理论的运用。“第三人”理论是在1983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戴维森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大众媒介对自己或对方未必产生多大影响,然而对“第三者”却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很多时候对儿童电影内容产生实质反应的往往是家长,家长担心内容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对孩子成长成才不利,但是电影这种内容对孩子来说未必会产生不利影响。家长作为第三人有必要阻止孩子接触到不良的文化。无论信息是否影响到了直接受众,但是“第三人”理论中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家长采取某种行动。由于儿童还缺乏一定的社会辨别力,所以在宣传中主要的宣传对象是孩子们的家长,电影是给孩子看的,宣传是吸引家长的。要充分重视“第三人”理论,摸清家长的心理,先把家长征服了,孩子们才可能观看到属于他们的电影。

结语

中国儿童电影近些年最突出的成绩是动画片的兴起,最欠缺的是儿童故事片的突破,最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将拍出的儿童电影传递给儿童受众。国产儿童影视想要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电影是看得见的梦幻,银幕是孩子向往的梦乡。导演要真正地俯下身走到孩子身边亲近孩子,回到艺术创作的正轨上,回到艺术家的创作性劳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拍出真正优秀的儿童片。

猜你喜欢

想象力儿童家长
看见你的想象力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打开新的想象力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