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柯南系列动画电影的日暮途穷

2020-11-14

电影文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柯南动画电影逻辑

钟 骥 朱 敏

(1.成都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2.成都东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名侦探柯南》(以下简称《柯南》)是日本长青漫画系列作品,以此为主衍生出的动画作品、动画电影(剧场版)作品也有着稳定的受众群体和较高的民众口碑。与动画作品不同,动画电影因时长、规模等,几乎独立于漫画而存在。也因如此,《柯南》系列动画电影有着得天独厚的操作潜力。动画电影问世初期,凭借扎实的群众基础和独到的推理模式,常居票房高位。但在近几年内,《柯南》系列动画电影一直延续,但口碑和评价均有所下滑。时至今日,已然沦为凭借“多年情怀”吸引观众的低劣作品,更是进入了无路可走的地步。与其他低质电影作品不同,《柯南》系列动画电影曾有过辉煌时期,说明电影在制作方向和方法的选择上似乎出现了错误,而其日暮途穷的现状,也并非毫无改善空间。故而,对《柯南》系列动画电影的“日暮途穷”加以研究与论证,似乎可总结出改良这一现状的方法。

一、叙事逻辑的漏洞百出

叙事逻辑对应着电影中事件发展的必然过程,也就是可能—过程—结果。叙事情节的推演、戏剧矛盾的铺陈都必须沿该过程逐一呈现,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步骤,都会令影片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大打折扣,令电影主题内涵的传达出现信息断层,导致观众无法顺畅地认知、理解、感受影片的核心思想。系列电影依托庞大的叙事空间而展开,凭借丰满的人物形象,核心固定但表现形式多变的精神内涵而保有稳定的受众群体。从价值角度分析,系列电影已然突破“电影固定形式”这一发展壁垒,拥有了取之不尽的生命力。但将视角放置于深层次的技术空间可知,令系列电影以“高评分、高口碑”成为常青树的,却是其绵长、宏大且严谨的叙事逻辑。叙事逻辑成就了人物形象以及行为的顺畅度,保证了戏剧冲突迸发的潜在能量足以带来强大的共情体验,更维系了系列电影漫长叙事空间的主轴。而观众基于叙事主轴做出的推测,产生的惯性印象,也会在叙事逻辑不变的条件下,得到符合预期的反馈,进一步形成观影愉悦感。故而,无关题材类别,叙事逻辑始终是电影立身之根本。

《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系列是著名推理漫画《名侦探柯南》改编的系列动画电影。从1997年剧场版第一部作品公映后至今,柯南剧场版系列已经凭借严谨的叙事创作,深刻的主题内涵,以及斗榫合缝的整体逻辑,脱离了漫画、动画等媒介,形成了足以独当一面的创作体系。其中,于2001年、2002年分别上映的《名侦探柯南:通向天国的倒计时》《名侦探柯南:贝克街的亡灵》,更是凭借精密巧妙的伏笔埋放,理性与感性交织的动机塑造,成为基于IP产生,又足以脱离IP而存在的悬疑推理电影作品。但在2011年后,该系列在豆瓣等平台上的评分迅速下降。2011年至2019年共9部作品,豆瓣平均评分仅为6.2。分析留言可知,近几年内推出的系列电影不但失去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推理演绎,更是在最基础的叙事方面出现明显纰漏。例如,在推理类电影中,信息释放的节奏和量数,将决定观众预判剧情的大概方向。换言之,影片对于信息释放、信息收紧的把控,是塑造紧张感、悬疑感的关键。但在2011年的《名侦探柯南:沉默的15分钟》中,影片叙事逻辑中“可能”阶段的占比明显增加,这使得电影在前半段释放了大量无用信息,这些信息造成了观感赘余,既压缩了推理的时间,也令后半段节奏骤然加快。而所有的重要信息又在事后强行给出,令观众顿觉不适。而2015年的《名侦探柯南:业火的向日葵》的前半段中,“可能”中释放的信息过于稀少,导致“过程”的塑造十分勉强,人物的行为倾向几乎是凭空产生,本应大放异彩的推理就在稀少的信息推演、极为勉强的证据中失去了光芒。并且,该部作品以梵高所创作的《向日葵》作为线索,核心思想本应是呼吁艺术保护,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军国主义倾向,全篇逻辑不但无法理清,更存在许多无法通络的叙事盲点,直接令该部作品沦为凭借情怀吸引票房的下乘之作。悬疑推理类电影本就难度极高,而《柯南》系列动画电影的制作在突出推理等特征外,还要顾全电影系列中的“主线情节”,因而,在有限的电影时长中要二者兼顾的确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但无论如何,既然要创作出一部以“悬疑推理”为标签的电影,就应该重视电影的叙事逻辑。为了突出某些思想而忽略了对叙事逻辑的细致打磨,就会令作品失去严谨性和可推敲性,继而走向无可避免的下降通道。

二、过度勉强的风格延续

《柯南》系列动画电影的特别之处除了电影形式外,其在宏观背景和内涵取向方面也具有特殊性。《名侦探柯南》漫画以及动画皆以主线剧情为轴,穿插日常式剧情作为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加入许多存在周期较短的单元人物,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作品活性。但同时,要使用短期人物就必须牺牲故事背景的规模。而剧场版以电影形式呈现,虽有时限却远远超过短篇动画的时长,这使得剧场版拥有拓展叙事图景的潜力。在此基础上,《柯南》的剧场版系列便开始将自身定位为相对而言的“独立作品”,在作品中设置社会背景、民生思虑、人性剖析等核心思想,呼吁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完成一次对自我、对他人、对外界的蜕变式思考。例如,1997年、1998年、1999年上映的三部作品《引爆摩天楼》《第14个目标》《世纪末的魔术师》,就分别以自我救赎的方向和价值、公安人员职责与情感的矛盾、跨越世纪的亲情为核心。这三部作品的成功,也为制作方们奠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自此,《柯南》系列动画电影无一例外,均开始脱离单元动画的“小”视角,将事件的起因与脉络设置在较为庞大的背景体系内。宏观背景和深度思想意味着,电影中预设的戏剧矛盾必须具有足够的能量。而1999年至2006年的作品,无论是设定、展开或落点,都充分围绕了推理、悬疑,从家国大事逐层反映人性或感情,体现了从大事到小事牵一发动全身的社会面貌,令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对自我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和广义的全新认知。而《柯南》系列动画电影,也正是在这些优秀作品的加持下,成为同类电影中的佼佼者。

直至2007年的《绀碧之棺》上映,观众在欣然“买账”热络观影之余,也逐渐意识到了系列作品明显地力不从心。《绀碧之棺》用推理解谜的方式,将“戏”和“戏中戏”分成双线叙事模式来讲述友情的可贵,叙事结构的质量仍处于及格水平。但剧情的设置却相当乏味,描述两位宝藏猎人的友情只用并肩作战、心灵相通等笼统地编排,对小兰和园子友谊的升温也使用了与之前几部作品中高度相似的套路。电影中所有的人物都在重复着趋近类似的对白,遇到的事件和处理事件的方法也都雷同。而这种毫无新意的呈现方式,直接降低了戏剧冲突的能量,反而令影片塑造的“宏观思想”变为食之无味的“鸡肋”电影。而2008年至2013年的几部作品,更是错误地将背景上的“宏大”错误地理解为形式上的“宏大”。直接以塑造宏大场面为目标,机械化地呈现诱发船难、恶性爆破等犯罪事件。从表面上看,系列作品虽然延续了以往面向现实、直指人性的风格,但在具体的呈现上却显得十分吃力。究其根源,在漫长的产出路程中,《柯南》已经从一部熟知作品成长为较为“年长”的品牌,其整体风格已经定下,贸然改变显然不现实。于是,含金量最重的品牌反而成了桎梏,不断压缩着动画电影的可操作空间。而为了达成“每年一部”的标准,制作方们也只能通过更换编剧团队,来试图改变这一现状。但从2014年后几部作品的口碑来看,只要“风格延续”这堵高墙存在,《柯南》系列动画电影便无法重回当年地位。

三、本末倒置的视觉效果

作为动画电影,将现实世界中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是其另一优势。《柯南》系列动画电影的前身是漫画作品,视觉效果可以说是中规中矩。动漫作品则沿袭了这一特征,注重呈现推理过程。而初期的动画电影作品,也只是动漫作品的延长版,并未在视觉效果上着重笔墨。但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发展,以及《柯南》剧场版的口碑提升,剧场版系列正式进入到了电影界的竞争领域,开始与其他电影类型同期角逐。而日本动漫产业早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内部竞争也更加激烈。《柯南》剧场版系列几乎同时面对产业内以及电影界内两股竞争,其综合压力可想而知。在此背景下,《柯南》系列作品的制作开始朝商业电影方向发展,并逐渐开始迎合大众对于电影的视觉性需求。

电影的本质是为观众提供不同情感体验的商品,而通过电影大银幕、专业音响的渲染所表现出的情感能量,更是家庭环境所不能比拟的。许多观众消费电影这一商品,就是为了追求刺激的感官体验。虽然一部电影最具专业价值的是其精神价值,及其呈现所使用的技术组合,但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精神上的感悟往往会在观影后显现价值,而他们更需要短期内便可直接体验到感官刺激。追求大场面、冲击性等强效的视觉效果,便成为了《柯南》系列电影参与竞争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后,《柯南》系列电影不断尝试在视觉效果上做出改动,直至2004年为配合怪盗基德作为主角的出场,影片《银翼的魔术师》才正式增强了视觉上的华丽效果,但也仅仅是在呈现戏剧冲突的关键处,利用视觉效果起到正面渲染剧情和烘托情绪的作用。后期,系列电影不断尝试在预设背景的基础上,配合不同的犯罪行为塑造更多的大型视效。但这种正面的补给行为到2008年开始,走向了一条“不归路”。2008年,伴随《战栗的乐谱》上映,可以明显看到制作方开始盲目迎合颇受欢迎的动作片、科幻片等类型电影,塑造许多意义不明的大型场面。在《战栗的乐谱》中,影片塑造了满目金色的管风琴,雕梁画栋的音乐厅,但又开始使用爆破的方式不断轰炸布景,尤其在忽略了推理色彩的基础上,这种视觉信息的爆炸式输出,反而令观众产生不适反应。在2012年、2013年上映的《第11个前锋》和《绝海的侦探》中,影片同样塑造了大型足球场以及大型海上战舰,又使用爆破方式去毁掉大型布景。但对于需要细致输送帮助观众揣摩剧情的信息传递,却做得十分普通。并且这种普通并不是为了不露声色,而是单纯地漏洞百出。这些现象明显属于为了迎合普遍性需求而做出的本末倒置的行为。且对于一些爆炸、倒塌等非虚构类素材,动画效果委实不如现实效果。

整体而言,《名侦探柯南》的剧场版系列之所以能够独当一面,不仅是因为它拥有柯南这一标志,而且是电影在两小时内传达信息的这一形式,被制作方拿捏得恰到好处。但在这20年内,因内部转型难、品牌成桎梏、外部竞争压力大等,系列电影已然日暮途穷。究其根源可以总结为制作方初心的改变、过分执拗的创作心态,以及对市场的盲从,既要商业化,内部价值却难以跟紧提升。对此,只有认真反思系列电影艺术创作的初心,透过市场的表象追求真正具有价值的创作方向,以及保持一颗匠心精神,或可令该系列重回巅峰。

猜你喜欢

柯南动画电影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名侦探柯南
创新的逻辑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电影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