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文学改编电影的叙事美学分析

2020-11-14

电影文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斯嘉丽朱丽叶罗密欧

杨 丽

(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一、叙事角度细节与宏观对比

据统计,获得奥斯卡奖的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占80%。西方文学作品的种类有很多,有莎士比亚的悲剧系列;也有玛格丽特·米切尔对爱情进行刻画的作品《飘》;还有类似于英国作家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创作的冒险系列长篇小说《霍比特人》。但无论哪一种文学作品都拥有其独特的魅力,在电影对其精华的继承和改编过后,其内核就越发富有美感和浪漫主义色彩。但是,无论是哪种改编都是文学和电影的相互碰撞和交流。对虚拟世界进行搭建,营造出宏伟的虚拟世界观是西方文学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之一,如《指环王》《霍比特人》《哈利·波特》等作品。

(一)细节把握:分镜头叙述

文学作品以书本和文字的形式出现,作者对书中世界的理解只能依靠词语的引导,其准确性和直观性因人而异,各人在脑海中呈现出来的画面也与每个人的想象力和眼界有关。就像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哈利·波特》,其中对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描写十分具有神秘色彩。不仅从外观上交代了霍格沃茨有天文塔、拉文克劳塔楼和格兰芬多塔楼三座最高塔以及其变幻莫测的台阶和一切都在不停地移动的特点,还从学校制度如校歌、校徽与校训,学校简史和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事无巨细,虚拟却又真实地进行了交代。这所学校的创作就成了《哈利·波特》世界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文字的表述无法确切地去界定这样一个魔法学校真实的模样,所以在改编拍摄成影片的时候,其形象从文字跳过图片直接转化为实体,传达给观众一个确切的视觉形象。但是影片的叙事结构上并未如文字的描述顺序来对魔法学校进行系统的介绍,而是通过系列电影中一个又一个剧情需要的分镜头来不断补充书中对学校的描写,通过影片中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学校的每个神秘点。这样的细节把控和叙事方式与主流剧情不冲突,具有逻辑美感和视觉美感。

(二)冒险色彩:宏大世界观的营造

1.丰富叙事结构

说起宏大且真实的世界观创造,就要属小说《霍比特人》中打造的世界。《霍比特人》是英国作家托尔金在1937年出版的作品,小说围绕矮人比尔博·巴金斯的生活及冒险展开。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改编成了三部电影,影片中对主人公所处的世界进行了美化处理,1937年的创作时代毕竟不同于现代,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科技水平都相差甚远。所以影片在改编过程中将叙事背景放在了拥有广袤农田、安静祥和农场的新西兰玛塔玛塔附近。这里山脉起伏、沐浴阳光,高度还原了极具生活趣味和小镇风光的霍比屯。除此之外,为了丰富影片的层次感,片中对每个种族都进行了详细描述,例如面目狰狞的半兽人,硕大笨拙的巨人,阴险剧毒的蜘蛛王等,在整部影片的宏观叙事上逐一出现,表现出多种族相互斗争的景象,极大丰富了影片的叙事结构。

2.增强叙事“体验感”

电影在叙事特点上,放大了冒险色彩,将单一的文字描述加以再创作,融入“体验感”的元素。例如《霍比特人·史矛革之战》中矮人乘坐木桶沿着两边是葱翠山谷的河流漂下,该场景的取景地在马尔堡的罗盘河,如同漂流一般的冒险之旅让观众从叙事环节中体会到了惊险和刺激的代入感。不仅如此,梦幻天堂一般的精灵王国瑞文戴尔、以威尼斯为原型的水上小镇同样也以一种魔法般的代入感将观众引入霍比特人的世界里,随着他的视角一同进行冒险。

二、叙事对象的反差美

比起以魔幻和冒险为主的文学作品,其他的经典文学作品也许并没有在叙事结构上做出如此多的铺垫和伏笔,也没有在宏观叙事的层面创造出一个新世界。但是无论是哪种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都离不开影片对角色的塑造,脱离了文本的描述,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段将人物性格展现出来,成为改编电影不得不探索的一个问题。那么,制造人物前后的戏剧冲突以及角色之间的反差感成为叙事顺序上的惯用手法,通过对矛盾的制造引发观众对人物的猜想,再在后续的叙事内容中反向证明这一结论,最后给予观众一个肯定的答复。而在此过程中的悬念、戏剧化、幽默、悬疑等元素都将辅佐影片叙事结构的反差美展现。

(一)叙事角度的变化增加人物美感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

gone

with

the

wind

(《飘》)就是以人物的性格为切入点进行刻画的一部作品。米切尔将横亘时间的爱情,承受岁月沧桑的意志最终化为谈笑间的风轻云淡作为创作灵魂。这部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后,影片名称改为《乱世佳人》。影片发生的背景为美国的内战时期,主角斯嘉丽作为南方种植园主的女儿,无论是生活表象还是性格内涵都充满了典型的地域特色,叛逆、不服礼教甚至带有一些粗犷,与当地的平凡女子显得格格不入。但也正是因为她的种种个性使得她的爱情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也成了影片成为经典的原因。

影片在叙事结构上始终不离故事的发生背景,运用了影片短暂的间歇文字来交代战争发生的情况,下意识地让观众在带着对历史背景的思考去沉浸在女主角的爱情纠葛中。当斯嘉丽知道了自己心爱的阿什利要娶的人并不是她时,此时的叙事手法就发生了改变,由以往的单一镜头变为多镜头切换,将斯嘉丽不断搭讪其他男宾客做特写描述,本是意为做戏给阿什利看的小气心理在此处却体现出一种趣味性,是一种有个性的女孩的间接“报复”,这种叙事方式一改昔日平铺直叙的手法,增强了人物性格的立体感。此外,导演善于利用人物的衣着等审美趣味来辅助人物性格的塑造,例如斯嘉丽刚刚出场时穿的是白色蓬松的百褶裙,意味着她对阿什利的爱也如同这少女着装一般纯真和绽放。然而到了影片之后,多用黑色礼服和带领连衣裙来暗示斯嘉丽内心世界的变化。直到斯嘉丽逐渐卷入战争当起护士,一改往日贵族家公主的形象,叙事角度从故事背景到人物经历都发生了剧变,下意识地增加了人物经历的戏剧性。影片在拍摄角度上也通过聚焦人物的上半身和大视角结合拍摄的方式,从视觉上增大影片前后对比,暗示斯嘉丽飘摇但坚强的一生。

(二)角色冲突及叙事引导

1.叙事角色的冲突

比起对人物形象塑造体现出的性格魅力,直接从拍摄角色的冲突性做文章更有逻辑冲击性。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即是如此。原著中的叙事角度由第一人称展开,虽然不少见,但是这种以“我”为视角的叙事方式更加像是一种回忆。影片也是继承了此种叙事方式,但是“我”的形象更加具体了,开头以一组长镜头来拍摄动物,铺垫主角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源起。主角是在家中被采访时回忆起自己的非凡经历,充满生活气息的拍摄地点让影片愈加真实,同时与后来的窘迫漂流经历形成对比,完成叙事结构的前后对比。

2.叙事引导——增强视听

影片叙事最大的差异性在于拍摄对象,影片用了一大半镜头叙述了派与老虎共存的经历,人的谋生与虎的威胁完美呈现了影片的角色冲突。在漫长的海上流浪生涯里,主角给老虎取名为理查德·帕克,二者的关系也逐渐从对立到相处,再到最后的相依。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叙事过程中,前半段尚有提及自己回忆的叙述,到了影片的后半段,叙事的重心完全放在了派与帕克如何学习共存,如何克服海上种种变幻莫测的威胁之上,从心理层面看,影片先由主角回忆带领观众入戏,循循善诱;再由回忆旁白与现实并行进一步引导观众;最终脱离引导,由第一人称叙事变为第三者角度,让观众充分融入孤舟和大海,耳濡目染尽是苦咸的海水以及眩晕的船体,引起自身窒息般的共鸣,达到叙事视听美感的完美呈现。

三、叙事结构寓悲于喜的跌宕美

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多半具有悲剧的色彩,这和西方文化的核心思想分不开。西方尊崇基督教,其文化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文学作品的最终结局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圆满和乐观积极的心态不同,西方认为自身的毁灭及去天国的重生才是崇高的表现,通常是以顺境与美好开头,但以悲伤结尾。《罗密欧与朱丽叶》正是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5世纪的意大利,其中看得见的纷争是蒙达犹族和卡普雷特家族不断的争执与流血事件,而看不见的矛盾则是两家名门望族世代相传的尖锐对立思想。而罗密欧和朱丽叶二人就出自这样两个家族,从命运上就注定了以悲剧而始。

(一)逻辑美:反转的叙事顺序

影片的叙事顺序十分巧妙,一开始便以两个家族因为口舌之争剑拔弩张,看似与悲剧的爱情故事关联性不大,但由此奠定了两大对立家族的基本格局,并非如以往的悲剧基调以喜剧开头,再进行转变的俗套来拍摄。片中拿着剑拼杀的人动作浮夸,这种不是以致死为目的的剑斗更像是一种街头斗殴,其泄愤的目的更为甚之,然而观众也能够从戾气如此之大的年轻人身上,窥得其耳濡目染的生存环境,进而得出两个家族的世仇之大。在这样简单却又富有内涵的铺垫下,影片开始拍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的缘起,热闹的晚宴、随节拍摇摆的人们,在欢声笑语中两位年轻人坠入爱河。然而影片的叙事顺序并未就此发生逆转,而是继续讲述二者相爱甜蜜的过程,如同沁人心脾的春风一般不断将影片的节奏引入所谓的“圆满”。这里一切的美好都将为之后的悲剧做铺垫,从叙事顺序上展现出娓娓道来、沁人心脾同时又刻骨铭心的逻辑美。

(二)镜头语言与寓意的博弈

影片对二者相会的镜头给得不少,其中多为爬在树枝上的罗密欧和站在城堡之上的朱丽叶私会,此时的叙事视角并未流露出二者家族之间的鸿沟,而是以此种方式暗示他们之间有一堵看不见的墙。然而这并不是镜头想传递的重点,两位年轻人的亲吻及耳鬓厮磨掩盖了这些不可忽视的矛盾,进而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伏笔。这样一种镜头语言和寓意相互博弈的叙事角度展现出较高的内涵美。

(三)剧情的跌宕起伏:反转美

当罗密欧为了报仇杀死了朱丽叶的哥哥,此时的矛盾就已经激化了,剧情在这里被推向了一个高潮,两位年轻人的爱情在两大家族的压力下显得格外弱小,剧情在此处的叙事方式并未如常理一般发展,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也并未因此而断送,而是彼此愈加坚定地爱着对方。此时转机的出现便是神父给了朱丽叶一瓶喝了就能进入假死状态的药,作为一种以“死亡”为前提条件的机会,朱丽叶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如果将两位年轻人爱情助力称之为坦途的话,那二者的阻碍即是逆境。叙事节奏在经历了四次坦途和逆境的转变后,最终向二者的生命迫近。随后,朱丽叶获得药物后进入充满不确定性的坦途,给予观众希望;却又在罗密欧喝下致死的毒药之时再次转变为逆境;随着朱丽叶苏醒象征着坦途的到来,然而选择殉情的她又一次将逆境推到了不可逆转的深渊。

叙事节奏一次又一次地反转,给观众的内心带来不断的惊喜和遗憾,跌宕起伏构成了影片最终结局的反转美,也最终由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毁灭换得了二者在西方世界里的真正圆满。

综上所述,西方文学有着其独特的文化背景,然而以文字形式转变为电影艺术始终面临着改编和重构的问题,同时影片对于美学的呈现始终是不可忽视的重点,西方文学改编电影就遵循了这一原则,通过叙事角度的宏观微观对比、叙事对象区别塑造、叙事结构的起伏感营造等手法,将文字内容真实且生动地展现出来,给观众不断上演视听俱佳的口碑电影作品,这也是值得中国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猜你喜欢

斯嘉丽朱丽叶罗密欧
《飘》中斯嘉丽性格的分析与探讨
阿尔法·罗密欧 GIULIA & STELVIO 四叶草版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
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寡姐”的寡:美人稀有
中年再读《飘》,终于明白小说中隐藏的这三个真相
亲爱的,你太胖了
新款阿尔法·罗密欧Giulia
关于斯嘉丽·约翰逊你可能不知道的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