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古典戏剧叙事结构当代电影中的应用

2020-11-14凌建平

电影文学 2020年24期
关键词:戏剧英国主体

凌建平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2)

“戏剧是英国最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英国戏剧在经历了中世纪宗教渲染和文艺复兴厚积薄发两个阶段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戏剧语言形式,多种类多题材的戏剧类型奠定了英国戏剧的艺术高度,也间接影响了当代影视作品的创作。英国戏剧较为典型的特征是悲剧与喜剧的双重性,这二者看似矛盾的存在却被戏剧作品巧妙地糅杂在社会、宗教、人文三个宏观语境内,逻辑上的碰撞与人性善恶的交织使得戏剧作品找到了适合的表意渲染方式。戏剧的叙事结构具有多样化特征,较为突出地由“叙事主体”“叙事时间”两个方面体现,这种艺术形式的隐藏价值被广泛运用到了当代电影艺术当中。相较于英国古典戏剧,电影艺术起步较晚,然而二者的交融和对话却因相近的艺术形式而频繁。

一、英国古典戏剧叙事结构分析

(一)礼拜剧的时间结构

在13世纪前礼拜剧多在教堂内由教士主持演出,内容以圣经中的故事为主,配以演员的动作及背景音乐。这种宗教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教活动,因此在观赏性和内容情节深度上,英国戏剧在这个阶段摈弃了神秘且阶级森严的宗教桎梏,转变为平民化及大众化,奠定了戏剧艺术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的高度。

这个时期的戏剧如《耶稣的一生》是较为典型的正叙时间结构,叙事方式遵循了三幕结构,在正叙的叙事结构中,剧情的“喜”和“悲”交替出现,前后剧情的跌宕和反转在三十余分钟内共出现了三次,观众由信仰耶稣的众人身上感召到了欢快与悲伤,《耶稣的一生》也以清晰的时间结构完成了自身的叙事与情感表达。

在礼拜剧盛行的时代背景下,观众日益提高的艺术需求使得英国戏剧的内容得到拓展,虽然围绕着圣徒的生平事迹展开,但不可忽略的是故事情节的复杂性也在增强。因此以叙事主体为主要塑造对象的叙事结构逐渐出现,叙述态度和叙述角度进一步完善了戏剧的艺术形式。

(二)奇迹剧和道德剧的叙事主体态度

在14世纪末,奇迹剧逐渐走上历史舞台,这一类剧种早在12世纪就已经存在,囿于其服务的社会中产阶级对象,在平民中并未得到较高的普及程度。在奇迹剧发展的三百余年历史里,宗教对人们思想的把控并未消失,它没有从正面干涉英国国民对戏剧多样化内容形式的追求,而是以叙事主体偏向批判态度的叙事结构,用较大的情节密度压缩了戏剧的时间结构,反映出中产阶级对封建社会种种矛盾的不满,同样也映射出当下社会暴露出的种种道德问题。

道德剧是将文学领域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到了戏剧创作中,通过叙事意向来隐喻或者明喻某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他将奇迹剧中出现的“恶魔”形象加以拓展,多以第一人称演绎人性的纠葛,“此类角色主要是通过恶作剧或者玩笑来折磨人类的美德”,时间结构通常也以正叙为主,剧情随着人对于“死亡”“善恶”等概念的解读而跌宕起伏,最终回归于真善美者的胜利。在此过程中的“丑陋”和“虚妄”多隐喻了戏剧创作者对统治阶级的不满,运用比喻和隐喻的叙事手法将其表现出来,成就了道德剧的艺术高度。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结构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大师,创作的喜剧和悲剧对当下影视作品创作都有着较高的参考意义。莎士比亚的悲剧重点在于塑造了丰富的人物性格,并且叙事主体出现了第一人称的视角,例如,四大悲剧中颇具盛名的《哈姆雷特》就是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视角展开叙事。莎士比亚所创作的英国戏剧不再局限于一条叙事线索,而是注重叙事背景的复杂性,因此构成了叙事结构的多条故事线,《哈姆雷特》中不仅用四次独白塑造了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复杂性格,更是通过他复仇的视角批判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弊病及皇室的腐朽和桎梏。同样是悲剧的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剧的艺术高度在于寓悲于喜的叙事结构。影片的叙事结构采取了总分的形式,通过总体部分描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社会现状,为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道路建立了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在分述阶段,又将两人对爱情的渴望所做的努力进一步描绘,让观众似乎能够联想到二者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在祝愿这对新人之时矛盾随即爆发,以付出生命为代价烘托了整部剧的悲剧色彩。看似是渲染爱情故事的影片实则融入了家族背景这一条故事线,叙事结构中也穿插着二者家族矛盾的内容,时刻把控着观众对于戏剧悲喜的解读。

带有讽刺意义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也隐藏了两条主要叙事线索,以倡导友情、爱情的叙事思想展开故事。这部戏剧最终的结局是圆满的,叙事结构层次饱满使得戏剧剧情起伏跌宕、节奏张弛有度,不可忽视的是《威尼斯商人》“讽刺了英国资本主义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唤醒了人们对金钱、法律、宗教等问题的认知以及对爱情、友情的重新审识”。

二、戏剧叙事结构在电影中的运用

通过前文可以归结出英国古典喜剧叙事结构的几种特征,早期英国戏剧叙事结构为正叙居多,采取了三幕结构的叙事方式,并以叙事主体的主观视角来对社会上所流行的思想和主义进行创作(例如,宗教题材)。随后因为人们对于戏剧内容更高的要求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这种关注逐步由宗教为主转移至平民视角,人文思想的气息越发浓厚。直至莎士比亚的喜剧走上历史舞台,多条叙事线索的结构打破了原始戏剧叙事的单一性,同时也给电影艺术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但以舞台为表现主体的戏剧叙事语言和镜头叙事语言有着较大差异性。早在1905年致力于电影技术革新的英国人C.赫普沃思尝试着用摄影机叙说故事,他将戏剧文本通过分镜头剧本串联、蒙太奇拼接等摄影技法为戏剧和电影构建了对话的桥梁。

(一)叙事主体的人文思想继承

“英国传统戏剧是电影艺术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莎士比亚、萧伯纳、王尔德等创作的经典剧本成为众多电影改编、翻拍的重要基础,《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都以电影艺术的形式被再一次呈现出来。经过镜头语言对戏剧原旨的套用和解读,戏剧中某些粗糙且不明晰的人物情感变化得到了更为细腻的处理,拍摄手法的多样性也造就了影片更纯熟的叙事方式。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叙事在结构上仍旧延续了三幕剧作,开端介绍了横亘在二者间看不见的家族矛盾之墙,对抗则是由罗密欧和朱丽叶丰富的情感互动而体现,他们越相爱,这种对抗就显得越明显,相较于戏剧,电影能够更好地处理时间、地点的场景因素,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人物的刻画和情感的宣泄得到了更好的发挥。电影《哈姆雷特》和《威尼斯商人》也均是如此,人物形象的刻画造就了影片对人文思想的重视,进一步放大了爱情、友情的比重,使得影片建立在血肉更加明晰的剧情之上,继承了英国传统戏剧漫长发展历史中对人文思想的关注和重视。

2019年底上映的剧情、战争题材电影《1917》正是借助了叙事主体的思想进行创作。当人们都将目光聚焦在导演萨姆·门德斯以长镜头叙事方式拍摄《1917》时,都忽略了辅佐于镜头语言的影片叙事结构。正如英国古典戏剧中道德剧的隐喻策略和叙事主体结构那样,《1917》并未着重刻画战争场面宏大的制作,而是通过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两名年轻士兵的视角展开。“年轻士兵”的身份就如同道德剧中的叙事主体一般,以他们在战场上的见闻和经历来批判“战争的残酷”,这样就形成了叙事主体态度的营造。将这种方式运用至现当代电影能够较好地拉近影片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微妙地把控观众对影片内涵的解读。

对于叙事主体的人文思想刻画还出现在2011年上映的影片《暴龙》中,导演帕迪·康斯戴恩将奇迹剧中的“恶魔”形象进行了继承,由具象的魔鬼化身为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恶龙”,通过男主角约瑟夫和信仰天主教的女主汉娜演绎出了“暴龙”在人们内心中的活动变化。影片叙事主体正是聚焦于英国底层社会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人性的黑暗。然而这一切都是在现实主义题材下进行的,比起英国贵族文化更加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通过主角的自我救赎过程逐步引导观众认识到人们内心的“暴龙”。影片也适当继承了礼拜剧中的配乐,只不过音乐不再是福音,而是更加现代的旋律,给观众呈现较为真实的英国社会现状,呼吁人们遏制自己内心的“恶龙”,转而以更加善意的态度面对人生。

(二)叙事顺序及线索的丰富化

叙事顺序的多样性源自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的差异性,三幕剧作叙事结构的戏剧可以通过场景的转化完成不同阶段的叙事表达。影片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镜头剪辑和拼接逐渐代替了这种生硬的上下结构承接方式,出现了文学载体上插叙、倒叙等叙事结构,使得电影艺术更加具备观赏性。文艺复兴时期之后的戏剧创作的故事线索通常都不止一条,通过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的巧妙衔接能够更好地表达故事线。如1993年上映的电影《告别有情天》,正是受到了英国戏剧创作的灵感,通过叙事结构的转变完成了爱情类型片的叙事表达,其叙事结构参考了原著中的倒叙模式,并且将戏剧作品场景转化间隔时的旁白运用至影片中,这种以第一人称视角的辅助说明更加能够渲染影片的人性色彩。倒叙的结构能够从视觉层次和思维逻辑两个层面体现叙事意向,正如视觉层次上表现了史蒂芬斯和肯顿小姐的爱情是那么压抑克制,思维逻辑上烘托了英国的管家文化以及社会背景对人权思想的禁锢。

影片《雾都孤儿》延续了三幕剧作的叙事结构逻辑,首先介绍了故事发生背景(开端)——奥利弗出走,随后被绑架(反抗),费金被绳之以法,奥利弗为狱中的他默默祈祷(结局)。在这样一个叙事结构中,故事分别围绕奥利弗的心酸历程和社会背景两条线索展开,其继承了戏剧作品中揭露社会弊病、讽刺社会现象的优秀传统基因,利用孤儿的小人物视角,对救济院、童工、少年犯罪等问题进行了批判,是较为典型的继承了戏剧叙事主体的批判性的当代影片。

继承古典戏剧多条故事线索演绎逻辑的还有2017年上映的战争电影《敦刻尔克》。影片的三条叙事线以时间进程为基本,其吸取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发展的精髓,分别将英国皇家空军、民用游艇、英国士兵三者的现实撤退时间呈现在银幕上。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将镜头叙事顺序以此进行了重构,如片头是主角汤米穿梭在城镇的废墟中,借此引入英国士兵被困海岸的剧情,随后又插入了英国空军在政府权衡下的消极营救态度,英国首相的态度就如同古典戏剧中那道“看不见的墙”,是掌握士兵生死的社会背景因素。然而敦刻尔克撤退计划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不畏德国军事威胁的平民游船,这种以“相对个体”向“社会背景”争取叙事空间的逻辑正是以故事线索为载体重现英国古典戏剧丰富层次的继承与创新手段。

结 语

叙事是戏剧和电影从始至终都在进行的工作,叙事结构不仅搭建了其叙事框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戏剧及影片由表及里的表意特征。当代电影在叙事形式上较好地继承并发扬了英国传统戏剧的叙事结构,更是在叙事深度上将故事结构文学化和有机化,利用电影艺术和镜头语言细腻的视觉特征,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故事。

猜你喜欢

戏剧英国主体
有趣的戏剧课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英国的环保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戏剧类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