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愤怒》中的人格确立与坚持

2020-11-14孙丽秀

电影文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愤怒马库斯威尔

孙丽秀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在人类世界的演变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共存与矛盾关系从来都是文明进步的必然条件。如何在人群或社会中确立和保持自我,是个人的人格形成和完善独立意识的必然原因和动力。寻找自我、坚持自我,会一直是人类共同的话题与目标。这不仅仅关系到个人与社会,也关乎着人类未来发展的走向。2008年,作家菲利普·罗斯出版的小说《愤怒》,就是一部反映人格意识确立与保持的文学作品。2016年,导演詹姆斯·夏慕斯又将电影版《愤怒》投放到银幕,把观影者带入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一、愤怒——人格意识确立的缘起

人格的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面具,后被心理学借用为人类在不同的社会身份中体现出的独特表现。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的确立,由尊严、社会价值和道德品格等条件组成。电影《愤怒》的开篇,是在教堂的祈祷声中,电影主角马库斯送别了在战场上死去的棒球队好友约翰。在淡淡的忧伤中,几个年轻人因担忧着各自的未来而陷入深深的迷茫里。如何摆脱陷入战争的泥潭?犹太学生马库斯选择了去上大学以逃避兵役。这个看似完美的办法体现着马库斯的父亲——一个屠夫的愿望。在父亲看似严厉的态度背后,是对儿子无尽的担心。父亲的那种“最微小的错误都会导致其后果”的人生理念,深深地影响着自己一路走来的人生,更想参与到自己儿子的命运走向。

而向往自由的马库斯,总是不能理解父亲极端的保护,父子之间的人格反差导致了彼此世界观的激烈碰撞。一种青春期的叛逆和冲动,正是一个青年的人格表现。如同每个年轻人一样,初长成年的马库斯满怀着对自己成长的肯定与骄傲,对自我的尊严和价值有着极强的认知与保护意识。他不甘心未来之路被他人干涉,即便是自己的父亲同样如此。马库斯这种年轻人特有的个性与激情,和父亲谨小慎微的人格体验有着极度的反差。马库斯的那种年少轻狂和过度地强调自我,必然会产生一种要在社会中与众不同的“愤怒”。这种“愤怒”是一种骄傲和自尊,是人格在完善过程中的一种经历和体验,是马库斯“对一个虚假荒诞的正统社会的自然反应”。此时的马库斯正身处自我观念确立过程之中。

尽管如此,马库斯还是带着父亲的期望,从新泽西来到了俄亥俄州求学,并结识了新的室友:大三新生罗恩·福克斯曼和有学识的伯特·福卢瑟。三个同样都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年轻人,各自带着正在建设之中的人格体验聚集在了一起。

“能找到另外两个犹太人,真是个惊喜!”伯特的话是一种对相同认知个体的尝试与认同,是一种对他人人格的试探和理解。和马库斯一样,同为犹太人的福克斯曼和福卢瑟,也是这所大学中唯二的两个没有加入犹太人兄弟会的学生。这种对社会理解和价值观的趋同,使得马库斯和两个新朋友拉近了交流关系。马库斯随后也谢绝加入犹太兄弟会,同样体现出了他对自我个性原则的坚持。人格可以理解为个性。保持独立的个性,遵从内心的不盲从、不屈于主流和保持自我,是马库斯对自身规划的人格品质,他只想践行着自己理想,好好读书,远离战争。

人格总是在生命的进程中不断演化与完善,并逐渐形成唯一的自我个性。爱——这个人类精神世界的主题,同样能改变一个人的人格属性。而对于马库斯来说,他的爱来自奥利维亚·赫顿这个美丽女生。马库斯对奥利维亚的爱是纯洁的,也是单纯的。他尝试着接纳另一个人的一切,包括习惯和建议,哪怕是违背了从前的传统观念。这是爱的力量。

但人格中的道德观念是一道保持自我个性的壁垒。奥利维亚仅在第一次见面就热吻的举动,触碰到了马库斯秉持的道德底线。他那青涩的情感想象在现实中产生了迷惑,这不是他对爱情的渴望与理解,甚至觉得不秉承心中的道德标准,就会让自己内疚。以至于奥利维亚前来解释,述说自己的亲吻完全是出于爱的本能而不是放荡,却仍然无法打开马库斯道德意识的围栏。以此来看,人格意识的确立与改变总是围绕着道德和价值观进行展开,当然也包括对名誉的坚守。

二、道德与信仰——人格坚守原则

因为不被理解,奥利维亚那颗受伤的心与马库斯渐行渐远了。马库斯也为自己坚持自己的道德标准带来的后果感到不知所措。而当他去偷偷探望奥利维亚时,无意中发现心爱的女人正从一个男人车上走下,心中的道德信念再次崩塌。包括后来他与福克斯曼和福卢瑟产生冲突而主动搬去尼尔宿舍的事情,无不令马库斯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愤怒,他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践踏,开始在潜意识中不断确立和保护着自己的人格意识,他开始放弃去教堂礼拜的行为,因为他清楚自己是个无神论者。但马库斯虽然想秉持自己的道德标准,却又忍受不了爱的煎熬,他的内心也因爱的力量而改变着自己的人格,他希望奥利维亚能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

马库斯开始一次次徘徊在奥利维亚的宿舍楼下,尽管他并不知道心爱的女孩究竟在哪一扇窗里,但只要能觉得她是安全的,便能让他感到心安。事实上人格也总是在不断的矛盾中进行演化和固化的,而就在这时考威尔院长出现了,并开始对马库斯精神世界进行尝试性的否定与教化。无论是关于宿舍的生活矛盾,还是马库斯是否隐瞒了宗教信仰,这些问题都在承受着考威尔院长的质疑。但无论如何,马库斯都毫不动摇地固守着一个无神论者的信仰。他说:“我不想祈祷,我的寄托是真实的东西。”

在马库斯的眼里,一切膜拜都是荒诞的,他有自己的道德和价值观,他觉得因此会让自己变得有意义。马库斯想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和人生态度,即便被世俗排挤,也绝不放弃原则地容忍与妥协。考威尔院长的干涉和训导令马库斯再次感到愤怒,他说:“我没有破坏法律,没伤人,没害人,也没有影响别人的权利。”

马库斯只想保持自己做人的原则与尊严,他不想干扰任何人,同时也不想被任何人干扰,他只想安静地学习与恋爱。而以考威尔为代表的神权意识对他个人独立意识的粗暴干涉,终于成为令他愤怒的主因。在马库斯年轻的心中,早已确立了自己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观。他信仰无神论,拒绝接受陈腐的价值观及说教。他从不愤世嫉俗,也不是一个反叛者,他也不需要任何人的无理干涉,他只想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但马库斯当时所处的现实环境如此复杂与矛盾,使他深陷其中面对强大的冲击力却无法逃避。马库斯在自我意识的坚守中感受到了无比的愤怒,甚至达到了呕吐与晕厥的程度。

“简直像中世纪的审判庭……但是他开始拷问我的信仰。”马库斯面对桑尼控诉着考威尔院长,他无法接受让一个无神论者去教堂进行礼拜的要求。马库斯认为通往未来的人生之路上应该秉持公平、尊重和坚持的原则,他将为自己的生命去坚守独特而唯一的个性。

“闭上嘴,放低姿态,微笑,然后该做什么做什么!”桑尼油滑世故的处世哲学也与马库斯的道德标准大相径庭。在马库斯年轻而勇敢的心中,绝不肯做出有悖于自我认同的事情。就这样在对人格的坚守中彷徨着,直到奥利维亚再次出现,才给马库斯的失落填补上快乐的空白。马库斯与奥利维亚的爱,也在践行着彼此人格之间的碰撞与包容,以及价值观的趋同与道德理念以及心灵上的倾听。

在病房里,马库斯和奥利维亚谈到了各自的父亲,马库斯认为自己的父亲从前是个“了不起的人。现在也是!”他对父亲的接受和理解正随着时间与环境变化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这又是马库斯在有关亲情的问题上,在自我人格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包容。“我是世界上最好脾气的人。”马库斯对自己有着如此充分的肯定,却依旧会对不可认同的事物而愤怒。与此同时,在马库斯的妈妈眼中,自己的丈夫越来越不可理喻,她甚至觉得这个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脾气越来越差,并永远认为自己是对的,即便是开车的时候也会固执地认为“路上除了他以外的人都是疯子……”这一切的变化,无论是因生活压力,或某些精神的影响而产生的人格的极端改变,都直接导致了马库斯的妈妈在极度情绪紧张的状态下,同样产生了厌恶和愤怒。她甚至想到了离婚,以此保证自己的精神和生活不再被忽视和践踏。而这也是一种人格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因此产生了他人不易理解的愤怒。

而无论是父母的问题还是马库斯自己目前所处的状况,每个人的主观意识中都不愿接受有任何违背自己意愿行事的行为。事实上,人在这种状况下,往往都会觉得是外部的原因在变坏,而自己都是正确的。这个时候,主观者会因自己的意识去主观地拒绝别人的建议,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和社会认知。这种近似于顽固的人格,又与马库斯的保持自我的理念完全不同。马库斯是在坚守自己原则的过程中,去尝试和外部认知达成共识,互相尊重,在彼此和平的基础上保持自我和包容他人。

三、人格在现实中升华

马库斯的妈妈和奥利维亚会面后,探析到儿子的女友有过自杀的经历,作为一个母亲的主观意识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偏见。她不希望儿子将来变得如自己的丈夫一样平庸,认为这样的女孩一定有一个不好的家庭。马库斯妈妈的偏见存在于一种社会现象之中,即不安定的环境很难产生完美的事物。但她恰恰忘记了,自己的儿子同样是生长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家庭,这种保守地把自己的认知强加于他人的想法,与考威尔院长何其相似。只是前者出于爱,而后者出于改变人性的野心。

在母亲以和父亲不离婚为条件的干涉下,马库斯和奥利维亚分手了。这也是继考威尔院长干涉马库斯的人格尊严之后,又一次对人格的践踏。在马库斯平静而忧伤的外表下,是他那一颗受伤的心。马库斯再也看不到奥利维亚的身影,他只好再次来找考威尔,忐忑地请求院长帮助寻找失踪的奥利维亚。但考威尔并不相信马库斯和奥利维亚的爱是纯洁的,并说奥利维亚是因精神崩溃而被医院拉走的,特别是在听到奥利维亚有精神病史和怀孕的说法时,马库斯觉得自己和爱人的尊严都在受到无情的诋毁和摧残。马库斯再次无法抑制来自人格深处的情绪爆发:“先生,您对我的印象再一次让我十分愤怒。”

马库斯坚定地维护着自我意识,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逐出学院而走向战场。这是马库斯在坚持自我人格的尊严、信仰和价值中无法绕过激流,要么他将随波逐流迷失自我,要么逆流而上拼死一搏。

在马库斯年轻的精神世界,树立自我认知、保持自我人格的美好想法,在电影所描述的时代背景中变得异常艰难甚至走投无路。这时,马库斯或者丢弃信仰或屈服于现实,或者在现实中不改初心,哪怕丢掉自己的性命也要坚持自我独立的标准。这是一种人格的坚持,也是一种人性的升华。马库斯在经历一系列挫折、痛苦和抑郁后终于爆发了,他的愤怒改变了从前向往的人生之路,以摧毁式的颠覆手段完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超脱。

在电影的结尾,画面从战场上马库斯的濒临死亡,转回到此时已是老人的奥利维亚。尽管她也曾经嫁给另外的男人,却仍在此时怀念着马库斯,并等待自己死亡的降临。奥利维亚无法忘记马库斯为了保护自我而发出的愤怒,并为捍卫尊严与信仰而奉献出的年轻生命。也许在奥利维亚的心中,马库斯的人格魅力是她一生的温暖,并为能在每一天都对马库斯发出温情的思念与回忆而感到幸福。

猜你喜欢

愤怒马库斯威尔
威尔森林的骗子大叔
最佳男演员:威尔·史密斯
威尔·史密斯是怎么把自己玩坏的?
丢失的一页文件
马库斯·吕佩尔茨作品选
地球开启“愤怒”模式 四月地震洪水频发
“愤怒”的选票
职场隐婚——有人欢喜有人愁
↓点灯——派威尔(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