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练好看家本领 锻造过硬队伍
——以新余广播电视台践行“四力”教育为例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22期
关键词:新余市四力

增强“四力”,是习近平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的总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路径,提供了遵循。作为正在向媒体深度融合迈进的地方主流媒体,新余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新余台”)把开展“四力”教育实践作为党媒担当新时代职责使命的政治保障,推动守正创新的有力抓手,锻造新闻铁军的必由之路,全力打造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全媒体新闻工作者队伍。

实践中锤炼“四力”实战中锻炼队伍

近年来,新余台把践行“四力”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狠抓工作落实。为使“四力”调研采访落地见效,在具体实施时还针对各阶段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有所侧重、有的放矢,努力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做好结合文章。与此同时,强化目标导向、融媒思维和产品意识,促进新闻质量提升和媒体转型发展。

一、练脚力,让报道有温度。新闻工作“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新余台成立融媒体新闻中心以来,紧紧抓住“四力”这个队伍建设“牛鼻子”,持续开展大练兵、大比武和基层调研采访活动。2019年,先后分四批共派出采编播人员64人次,奔赴新余市界水乡、双林镇、河下镇以及新余市投控集团、新钢公司进行调研采访;2020年,先后分五批,共派出采编播人员93人次,深入新余市杨桥镇、罗坊镇、高岚乡、仙女湖区、高新区进行调研采访。每次活动都以小分队形式,由台领导分头带队,老中青携手,采编播组合,在调研中“走转改”,在实践中“传帮带”。

为了拍摄反映新余市实施“小荷工程”关爱农村寄宿生的新闻,记者兵分几路,清晨五点就来到新余市河下镇、界水乡中心学校采访,一待就是一整天;为了采写反映残疾人赵九生脱贫又脱单的故事,记者先后六次前往新余市分宜县钤山镇金鸡布村,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在一块地里劳作,同一个屋檐下交谈;为了采访非遗传承人李年根,记者历时1个月数次往返新余、南昌两地采访,最后采制出三集系列报道《竹编老李:从篾匠到网红》《竹编老李:从手艺人到“守艺人”》《竹编老李:传承匠心育新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迈开双腿,下到一线,沉到新闻第一现场,虽然苦一点、累一点,但记者认识上得到了提高,意志上得到了锤炼,作风上得到了磨炼,业务上得到了提升,同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新闻素材和独家新闻线索,萌发了创作欲望,激发了创作灵感。盘点2019年和2020年,新余台记者在下基层、增“四力”新闻实践中,共有20多篇稿件被中央台采用,100多篇稿件被江西台采用,20多篇稿件被“学习强国”平台推送,10多篇作品获得江西新闻奖和江西广播电视奖。其中,广播专题《小溪流的歌》获得江西新闻奖一等奖。

二、明眼力,让报道有广度。记者的眼力,来源于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只能靠记者在勤学求知中积累,在调查研究中锤炼,在新闻实践中养成。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时间,消毒液、口罩、防护服等医疗防疫物资极度短缺。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新余金土地粮油股份有限公司快速反应,不计得失,将价值千万元的饮料生产线转产消毒液,免费捐赠给防疫一线,彰显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担当。新余台记者在跟随市委主要领导检查疫情防控工作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重要新闻线索。采访结束后,记者又冒着疫情风险,立即重返金土地集团,进行深入采访,并连夜赶写了《跨界抗“疫”饮料厂“转产”消毒液驰援一线》稿件。稿件于2月15日、17日和23日分别被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江西台《江西新闻联播》采用。3月19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又综合播出了金土地集团转产消毒液的报道,稿件同时引发了中央级、省级网络媒体持续关注。《焦点访谈》节目不仅以《“跨界”驰援》为题,报道了本台拍摄的江西金土地集团改造生产线紧急生产消毒液支援抗疫前线的故事,主持人劳春燕还引用了董事长阮昭平的一句原话进行点题:“能帮国家出份力,不是天天有机会”,展现了新余人民面对疫情不计得失、为国奉献的可贵精神。

三、强脑力,让报道有深度。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为《新中华报》题词:“多想”。多思多想应该成为记者的职业习惯。有的记者采写新闻时,只见表象看不到本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的记者在选择素材时,捡到篮里都是菜,不知如何取舍;有的记者报道会议面对一堆材料,发现不了材料背后的新闻,错失一条条“活鱼”;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因为抓不到题材、找不出新意而苦恼,埋怨被采访对象“不会讲”“不能讲”“不擅讲”……

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一个记者需要通过学习在脑子里建立三个知识体系:一是理论体系,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由此把准舆论导向、报道方向、主题思想;二是专业体系,这要求记者对报道题材深钻细研,“功课”要做足;三是信息体系,记者平时要多关注、多收集、多涉猎方方面面信息,去芜存菁,为我所用,写出新意、写出深意、写出高度。由笔者主创的广播长消息——《新余市治理重金属污染独辟蹊径》就是通过提炼升华主题,站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介绍工业城市——新余市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舍得投入治理工业污染的成功经验。它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通过治理重金属污染这一举措,生动展现了政府“天大地大,民生为大”的执政实践。稿件播出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该作品获得江西新闻奖一等奖。

四、增笔力,让报道有高度。笔是记者手中最重要的武器,“四力”最终要反映在笔力上。没有过硬的笔力,一切人物事物都将无法精彩呈现,记者所有的劳动都是零。如何运用“笔力”把庞杂的素材串成一篇篇佳作,这是摆在记者面前的一道难关。为了使记者在千锤百炼中深耕“笔力”,新余台在“四力”教育实践中着力引导记者采访前要消化采访材料,做好采访提纲,采访中要沉入一线,用心发现,写稿件要找准角度,挖掘新意。同时,通过每天新闻会商会、每周新闻点评、每半个月新闻宣传例会、每月新闻阅评、每季精品推优进行分享交流,不断提升年轻记者的“笔力”。

在当前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提升笔力还要求记者熟练掌握网络传播的各种技能,进行多样化的表达。2019年开始,新余台围绕移动优先、视频优先战略,加快媒体深度融合步伐。这两年的调研采访,通过“每日新余”新媒体端首发的原创内容占比越来越高,很多还成为爆款。2020年9月,在渝水区水西镇调研采访时,记者了解到,残疾人贫困户胡秀英家成熟的板栗因为卖不出去,烂在地里,全家人急得捶胸顿脚。记者急群众之所急,立即在“每日新余”两微一端、抖音号采用图文、动图、VLOG、短视频新闻等多种新媒体形式推出了《“板凳女人”的板栗熟了,急寻销路》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转发,阅读量超过38万,稿件还被《学习强国》选用推送。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纷纷找胡秀英订购板栗,不到一周5000多斤滞销的板栗一售而空,解了她家的燃眉之急。事后,胡秀英在家人陪同下,拄着板凳,眼含热泪,将一幅绣有“帮扶群众办好事 奉献爱心谱华章”的锦旗赠送给新余台。另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宣传中,由新余台制作的《疫情防控手语小视频(特殊人群版)》,阅读量达1亿9300多万,得到省领导的点赞:“想得周到”。

践行“四力”教育 强化三个意识

“四力”是一个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落实“四力”要求,需要统筹把握,“四力”齐发,整体推进。这些年,新余台在践行“四力”教育活动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见到了一些实效,但是还有许多值得加强和改进的地方。笔者认为,要打造一支过硬的全媒体新闻工作者队伍,推动新闻宣传水平不断提高,还须进一步强化三个意识。

一、打破部门壁垒,强化融合意识。要真正达到媒体融合,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强化融合意识。2016年11月,新余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将原有的广播新闻部、电视新闻综合频道、电视公共频道、新媒体运营中心合并重组,下设信息采集部、编辑制作部、重点报道部、网络传播部,拆掉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小灶”,建设融媒体中央厨房,有效整合中心媒介、信息、人力等资源,再造节目生产流程。以往,记者往往以“跑口”划分报道领域,只为所在平台提供新闻稿件。融媒体新闻中心成立后,打破广播、电视、新媒体界限,全员采编、全媒推送,特别是在绩效考核中,对记者增加了一项“新媒体供稿”考核,为的就是“抓时效”。“抓时效”不是简单的时间概念,而是抓住为新媒体平台第一时间供稿的主动性。另外,起初记者增“四力”走基层采访活动只局限于融媒体新闻中心采编播人员,从2020年开始,新余台将总编室、栏目中心、专题中心、广播中心的采编播人员纳入“记者走基层”调研采访队伍,从而使本台“四力”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了全覆盖。

目前,新余台虽然在“四力”教育实践方面实现了人员的全覆盖,记者为新媒体平台和外宣供稿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但融媒体新闻中心与总编室、栏目中心、专题中心、广播中心在新闻资源共享、人员合理调配、节目创优等方面还没有实现有效融合,部门与部门之间分灶吃饭、各自为政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造成资源的重复、浪费,制约了全台融媒报道水平的提高。下一步,新余台拟打通部门之间的壁垒,有效盘活新闻资源,激发事业活力,实现人员的大融合、节目的大整合、产业的大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大提高。

二、培养一专多能,强化产品意识。产品端的变化,是主流媒体真正实现融合发展的标志。而要实现新闻产品全媒表达,就必须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一专多能的采编播人员队伍,使大家多掌握“几把刷子”,会使“十八般武艺”。在践行“四力”过程中,新余台有针对性地锻炼采编播人员撰写微信推文、拍摄小视频、创意VLOG、制作抖音及H5等融媒体产品技能,“逼”得记者的业务能力和实践水平有了明显长进,对多端口的供稿意识不断增强。不过,近几年随着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由于对编辑的作用重视不够,忽视和弱化了新媒体小编和传统媒体平台的编辑业务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在多端口并存的情况下,对编辑业务能力的要求与记者同等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应高于记者。

要加快全媒体深度融合的步伐,加大对融媒体时代编辑尤其是新媒体编辑的培养,提升他们的综合业务能力刻不容缓。对此,新余台高度重视,将编辑纳入“四力”教育实践的重点培训对象,有意识地培养新媒体编辑和传统媒体编辑的受众意识、用户意识、产品意识,培养其抓核心画面、核心声音、核心文字的能力。另外,编辑还要深谙用户消费心理,能够策划选题,依托技术支持使创意设计落地,生产出用户真正满意的产品。只有内容生产环节真正有了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产品输出,媒体融合才能真正发挥效能。

三、注重情感共鸣,强化共情意识。好记者是要有初心的,一个记者要想写出有温度、有感情,真正能打动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作品,必须体现为民情怀,真正做到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受众。为此,在践行“四力”活动中,记者要注重情感共鸣,强化共情意识。记者在采写新闻作品时,应做到“三见”:“见人”,即新闻选题始终盯在人特别是普通人的身上;“见事”,即抓住能够反映人物命运、体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鲜活之事;“见情”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笔者在增“四力”走基层活动中,来到地处大山深处的分宜县洞村中心学校采访,在多次接触交谈后,被一群由留守儿童组成的“小溪流合唱团”的孩子深深感动。孩子们追求美好、向往未来的纯真,大学生志愿者奉献爱心、托举梦想的感人故事一直在笔者心中萦绕。“教育阻断代际贫困,艺术点亮纯洁心灵”这一温暖昂扬主题在笔者心中逐渐酝酿成熟,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也越来越清晰。记者由此创作了广播专题——《小溪流的歌》,播出后反响热烈,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过一次次的基层调研采访,笔者深切感受到,今天,新闻工作的条件和手段有了很大变化,但任何先进的技术手段都不能代替下到一线深入采访调研;仅仅凭一叠典型材料,无法感受与群众紧握双手时的温度;仅仅在机械的键盘上敲击字符,无法表达群众发自肺腑的呼声。没有脚力,就深入不到新闻的源头,就得不到独家新闻线索;没有眼力,就发现不了新闻背后的故事;没有脑力,就挖掘提炼不出有新意有思想有价值的主题,写不出有深度、厚度、高度的报道;没有笔力,作品就感动不了受众;没有情感共鸣,记者就写不出打动人、感染人、有生命力的好作品。

结语

坚持“三贴近”,努力践行“四力”是每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也是时代赋予主流媒体发展建设的必答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成长没有捷径,要练就过硬本领,唯有千锤百炼。从2016年成立融媒体新闻中心以来,新余台锤炼了一支精干的融媒体团队,他们在锻炼中迅速成长成熟起来,为新型主流媒体构建提供了崭新的力量。站在承上启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践行“四力”教育为契机,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做好重大主题宣传,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为新余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广泛凝聚团结奋进强大合力,积极主动担当作为,讲好新余故事,传播新余力量,努力推动新余新闻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新余市四力
给小鸟的一封信
新余市渝水区界水乡防洪工程安全综合评价
新余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践行“四力”锻造新闻精品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Alita:Battle Angel
在践行“四力”中锤炼编辑的功力
江西省新余市实施教育供给侧改革推动教育创新